陈曲
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学生“就业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产教深度融合,产学协同合作,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路径。
但如何做才能落地产生实效?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就此展开探究。
顾名思义,“产”即产业界(企业),“学”即学术界(学校)。
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科研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目的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设桥梁。
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越来越快,人才发生了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要求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产”与“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对学校来说,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
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进一步合作,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
“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经久不衰,也说出目前不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痛处。
“十二五”以来,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软件产业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正在以高速的增长和丰厚的回报领跑整个制造业,也深深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催生出新的产业革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在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期间曾多次强调,软件产业既要创意设计又要手工制造,是需要大量设计大师、能工巧匠的产业。
因此,人才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
人才短缺的硬伤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就业人员的技能不能够进一步提升,那么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然而,在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许许多多新情况、新特点的同时,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的要求。
即使现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情况较为明显。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学生“就业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才培养类型”与“人才需求类型”之间的断裂,是目前高校和企业均面临的问题——适合的人才短缺是“硬伤”。面对这个问题,谢少锋曾表示,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如软件人才供给增速跟不上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领军人才匮乏,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未从根本上扭转。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不作出改变,不仅仅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均衡发展,也将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产教深度融合 产学协同合作
既然产学双方发生断裂,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不均,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路径。突破产学合作瓶颈,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是政產学研用的核心课题和共同使命。以安全可靠体系建设为目标,需产业、教育、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精诚合作,从政策到市场,从战略到细则,进一步强化软件产业尤其是国产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和协作策略。
为此,建立在对政策的解读和现状的剖析的基础上,《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就“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下教育模式的创新、产教融合面临的新机遇、困境和教育改革等炙手可热的话题进行探讨。
政策篇 新一轮产学合作育人新模式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倡议,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信息科技工程人才。尤其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是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成为重要任务。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表示,教育部将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新专业。
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据记者了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的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了教育部产业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该项目由高教司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征集合作项目,由企业自主立项,提供经费支持高校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等。
该项目旨在为校企双方搭建桥梁,着力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深化高效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培育人才的资源,与此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2016年5月,经与33家企业协商,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涉及873个项目,包含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联合基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六种类型。近日,经与89家企业协商,形成了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并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审议通过,动员各省市地区加强组织和宣传,动员高校积极参与该项目。
培育“中国工匠” 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从2016年到2017年,“工匠精神”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热词之一,这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中国工匠”的诉求已经上升至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院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匠人”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今年两会,“职业教育”成了新的热点。
然而,热词背后,它还是那么光鲜吗?
2016年底,由摩根大通支持和发起,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的调研报告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该报告称,当前我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报告分析,我国正处于向IT服务、软件服务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业转型,这些行业对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才需求逐步增加。在产业升级的压力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由此看来,只是热词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职业教育有两重性,一个是高等性,另一个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学生在学校里完成课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而职业性则体现在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工作上。这两方面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上。
同时,在对政策解读中,记者发现,有一个热词与职业教育紧密相连——产教融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无疑,产教深度融合是以科技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需要有效协同产学研多方力量,确保面向这一市场的优秀人才资源供给。
记者看到,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丹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教融合中的“产”可以理解为“生产”或“学做”,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形态;“教”是教育教学,泛指实践教学活动及内容;“融合”则是对两者交互的要求,是“生产性学习”与“学习性生产”、“生产性教学”与“教学性生产”的有机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根本要求。
对此,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薛茂云则表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支持,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软件产业尤其是国产软件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新知识的连续生产和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软件产业人才开发是保证这一能力的关键。
面对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与优质人才供给不均的矛盾现状,突破产学合作瓶颈,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是政产学研用的核心课题和共同使命。
以安全可靠体系建设为目标,需产业、教育、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精诚合作,从政策到市场,从战略到细则,进一步强化软件产业尤其是国产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和协作策略。
联盟篇 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平臺
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2015年在京成立。联盟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对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要求。同时还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明确重点、调整优化软件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在共建学院、共建专业以及学生实训的校企合作之路上,将产教联盟发展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政策研讨和意见汇聚的重要平台,不断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相关领导表示,“互联网+”对软件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为了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国家当前的战略需求,满足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在相关单位和企业共同推动下成立联盟势在必行。
联盟在政府部门制定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的有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方面,通过协助并配合来开展技术合作,从而形成行业技术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在政策上加强教产联盟的综合技术水平;在搭建政府、学校、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过程中,有效推动校企在共建实验室、科研联合攻关、国产软件走进高校等多项工作,有效推广校企合作的经验,实现产学研可持续发展,完善学校与企业乃至政府之间的多角度、多方面互动。
在具体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方面,一方面企业可选派技术专家到高校授课、指导学校方面的专业建设,同时高校可以派遣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到企业挂职,并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成员企业和成员高校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教材,从而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目标。
产教联盟提出,在资源共享方面将通过积极组织内部成员交流活动,经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会员单位的优势和其所在领域呈现的特点,选择确立一批对联盟成员开放的产学研基地,采用优先、优惠或免费使用的政策,并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产业的不同技术衔接领域和阶段的研发;此外还可采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联盟成员自筹等方式,逐步建立盟内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提升科技资源共享与创新能力;经过建立联盟网站,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会员单位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持续发展成熟后可选择面向行业推广。
相关链接 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
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软件骨干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贵州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联盟组织。
联盟于2015年7月3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共同探索企业与高校共建学院、共建专业以及学生实训的校企合作之路,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政策研讨和意见汇聚的重要平台,推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合作篇 寻找“产+学”的共赢点
对于“产”与“学”的关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吴中海是这么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描述的:“从国家技术驱动来看,其实最缺的是产学融合的技术生态,就是斯坦福和硅谷的关系。”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并且向普及化阶段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甚至是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思路上脱离了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模式同实际脱节,同创新实践脱节,这就造成了现在社会上“就业难”“招聘难”并存的怪象。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发文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校转型。目标是转型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具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是技能的熟练程度;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产教融合的目标在于促进人才培养。北京华宇软件公共关系高级经理张妍在谈到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起到的作用时表示,一方面,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社会化发展和知识传授内容的专业化指向性趋势,让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实现更好的匹配;另一方面,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现实应用的结合,对IT领域的技术突破、IT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企合作既是教育走向社会市场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企业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大通用企业规划和战略发展部总监王军告诉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站在微观角度来讲,产教融合旨在为公司培养后备人才,而从国家角度来讲,是推动自主可控。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惠晓丽认为,高校应当打破教育壁垒,与企业密切互动。“将企业的大咖们请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最好示范典范,无论从学生的学术道德方面来讲,还是直观地对社会的了解,抑或对行业前瞻性的引领,都是一个非常有利且有趣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如何实现双方共赢却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该如何破解?从利益关系来看,产教融合也是利益驱动的行为:“产”方的生存离不开经济效益,而“教”方的教学则视社会效益为根本。二者相融,如何保障双方的效益生态共生共享,才是共赢。
案例篇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作为中国软件产教互动联盟理事长單位,浪潮集团在校企合作当众,一直以实力诠释“产教融合”。近日,东北大学与浪潮集团共同签署了东北大学-浪潮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招聘合作、产学研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浪潮集团将在东北大学设立浪潮奖励基金50万元,专项用于浪潮奖学金、浪潮助学金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等活动。
作为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桥梁,联盟理事单位东软睿道因其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贡献,特别荣获了教育部“2016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伙伴奖”。东软睿道与岭南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燕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36所院校的43个专业项目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东软睿道将与签约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建立实训基地、实施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东软睿道也与来自中国(南京)软件谷的9家IT企业签订了定向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面向未来,东软睿道表示将协同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的参与和创新,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通道;为企业提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联盟理事单位南大通用作为国内数据库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也一直为了产业生态和未来人才市场的布局进行国产数据库产品和技术普及活动。据王军介绍,早在2014年,南大通用就展开了“GBASE高校行”活动,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向高校提供免费的GBASE 8T国产数据库教学版产品,用以教学和推广,旨在从大学生层面普及国产数据库品牌、产品和技术。
为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助推产业发展,近日,教育部与腾讯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全面合作。其中,云计算的人才培养是此次签约的核心内容,希望借助腾讯云的丰富资源及“云+校园”等精品项目的良好口碑,切实实现云计算与校园的无缝结合,在创新、创业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共建符合云时代标准的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