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周笃文
风流千古《渔歌子》
◎文/湖南·周笃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公元730-810年),浙江兰溪人,中唐诗人。原名龟龄,16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大得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南浦尉,厌倦仕途,遂以亲丧的名义还乡,自号烟波钓徒,一生再未做官。隐逸之后,皇帝不仅不怪罪,还赐奴婢各一,一男一女,男的名渔童,女的名樵青。志和闲来无事,就让渔童奉钓,樵青煎茶,倒也各得其所。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时,看到张志和的旧船四处漏水,便打造了一艘新船相赠。两人来往频繁,经常泛舟于苕霅烟波间。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张志和同颜真卿共游西塞山(位于浙江嘉兴),作《渔歌子》五首,流传千古的这一首为其首章。
张志和妙于山水绘事,此词正得其神理风致:白鹭成群地在西塞山前飞翔,鳜鱼在桃花流水中游动。舴艋舟上坐着碧蓑青笠的渔夫,悠然自得地垂钓着。如此清远秀逸的景致,如此空灵微妙的诗心,怎能不令人陶然物外,深契真意而忘却了风雨,忘却了回家?“不须归”三字将作者真率洒脱的心境表现得既含蓄又深情。据说这首词流传开来以后,唐宪宗非常喜爱,下令“图其真(画像)、求其歌,不能致”。董其昌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张志和对后人的影响也特别深远。苏东坡贬黄州时曾游西塞山、散花洲。东坡把此词扩充为《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渔歌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后又隠括成《浣溪沙》歌之:“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风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志和之词令才华盖世的东坡居士如此倾倒,足证其作品之高了。黄庭坚听说之后也为之技痒,作了两首《浣溪沙》,其一曰:“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东坡看了之后大笑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元乃太澜浪乎。”
张志和的《渔歌子》很快就传到了日本。夏承焘先生《瞿髯论词绝句》之三云:“羊裘老子不能诗,苕霅风谣和竹枝。谁唱箫韶横海去,扶桑千载一杆丝。”又咏《日本嵯峨天皇》诗云:“樱边觱栗迸风雷,一脉嵯峨孕霸才。并世温馗应色喜,桃花泛鳜上蓬莱。”特别强调《渔歌子》对日本词坛的影响。
嵯峨天皇也诗兴大发,于弘仁十四年(公元823年)作《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其一云:
“江上渡头柳丝乱,渔翁上船烟景迟。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一时和者云起,令日本词坛一片兴旺,此时距张志和原作问世仅仅只有49年。好诗词就是这样,能穿越时空和国界,引发人们的共鸣与美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