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这是什么鸟?”
什么鸟呢?羽毛漂亮极了,褐红色的,闪着玛瑙般的光泽。像鹤,腿儿却没那么长;像鹰,身躯却没那么雄健。眼睛像墨晶那么浓黑,惊疑地望着这群陌生的孩子。它浑身充血,肌肉紧束,看得出是个历尽沧海风涛的小旅行家。
“这是什么鸟呀?”
“管它什么鸟,不是知春鸟,就拔毛下锅。”
“对,这是我们定的‘王法。今天,要尝新鲜味儿哩。”
“不,不能吃。它或许有考究价值呢。”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郑重地说。
“考究?你想独占了它?不行,按‘王法执行!”另一个孩子毫不相让。
“谁想独占?你们瞧!”大孩子輕轻亮出鸟脚儿,说,“它有一个很漂亮的脚环。”
“噢?”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脚环上,刻着“CSIRO”的英文字母。后来,孩子们又从鸟翅内侧发现印着一行英文字。这鸟从哪个国家飞来的呢?它要飞到哪里去?它的故乡在哪里?一连串的问题在小心灵中跳跃着。他们甚至埋怨自己不懂鸟语,能问问它该多好哇。要不,懂英语也不赖,一翻译,就知道它是哪个国家飞来的小天使了。
他们终于决定:把小天使养起来,进行“考究”。他们跑到县图书馆翻阅《世界动物学大辞典》,发现这小天使名字叫矶鹞,是候鸟。形如鹤,雄鸟有漂亮的羽毛,或黑,或白,或浅黄,或褐红。矶鹞长途迁徙的能力十分惊人,每年秋冬之交,它们从北半球飞越万里重洋,到南半球栖息越冬;当北半球的冰雪融解时,它们又从南半球起飞,不远万里,飞渡茫茫沧海。疾走的长浪在它们的脚下叹息,高耸的青山在它们的身边低眉。它们的翅膀捎来春天的讯息,它们全身披着春天的阳光。啊,这不也是一种知春鸟吗?
经过老师的帮助,孩子们终于晓得,那脚环和翅膀上的英文字母,说明这是南半球某国一个鸟类科学研究机构放出来的,研究候鸟迁徙的情况。他们立刻写信,向南半球报道了这只矶鹞的奇迹。
啊,科学的春天是属于全人类的!
这结论,在孩子们心灵中萌发了。像桑条飘绿,像竹笋破土,像桃枝吐蕾,像银柳喷雪……
从此,在南国水乡,在珠江一个绿洲上,一群淘气的孩子常常仰望着天空,盼望着奇异的知春鸟。盼望它,比盼望和人们命运相连的小燕子,更热切,更心焦。因为小燕子毕竟披着神话的色彩,而这只奇异的知春鸟,却沐浴着科学的光泽。他们依然在绿洲上架着一张天网,不过,孩子们订的“王法”改了:
凡是捕获的鸟都不准吃,供研究,或送国家鸟类研究机构。下面署名:绿洲少年鸟类研究组。
(节选自杨羽仪《知春鸟》,题目为编者加)
写法出击
春回大地,候鸟北飞归来,这本是一个自然现象,作者却能将这样一个高深的自然命题融入文中,融入到孩子们捕鸟这样一个事件中,于无形中既普及了候鸟北飞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告诫我们要爱护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