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关系。社会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满足了社会需求。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变革和科技创新引起社会制度变化两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的价值。最后分析了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影响,科技创新重大战略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价值;影响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每一次工業革命的结束都包含着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而且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在1992年初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科技创新的动力是社会需求,没有社会需求,也就没有科技创新。正是人们的需求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创新。社会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就像马克思所说:“社会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助产婆”。在科技发展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正是人们从对原始手工业生产的不满足而推动科技创新。[2]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不仅仅需要满足基本物质财富,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对心理交流的需要、对休闲的需要、对安逸舒适环境的需要、对实现成功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社会和精神的层面,此时,只有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不断上升的需求,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总之,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力量。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变革
科技创新促进了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进而引起了工业革命,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生产变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创新。“首先,科技创新会带来生产工具的变革。任何一种生产工具的创新,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始终包含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而工具的变革必然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变革。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就不可能改进生产工具,也不可能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就是重复制造原有的生产工具也十分困难。”[3]其次,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工具简陋,由于人们多是自主劳动,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在手工业生产发展后,生产工具逐渐丰富,因此要求人的技术提高和分工不断细化,但是此时这种分工并不是对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不同器件进行划分,每个工人生产一种产品还要经历整个过程。因此,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带来社会分工,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现代各种职业层出不穷,就是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结果。
科技创新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说:“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4]正是由于科技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起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才能节约投资成本,扩大投资效益。科技创新有利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例如,科技创新使废旧物品得到利用,如废弃纸张、污水等可回收物品二次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随着科学进步的脚步,更多的废物将会转化为有用的物质,投入再生产循环过程中。
三、科技创新引起社会制度变化
科技创新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首先,科技创新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化。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导致了中产阶级手工业者的逐步消失和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由于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朝的统治,从而推翻了奴隶制度。因而,这种制度的建立加速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制度的变化,手工业生产有手工业生产的制度,由于科技的发展到机器生产的时代出现了大工业生产制度。而正是由于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变革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推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为了适应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当科学技术创新阻碍资本家的利益时,资产阶级就会阻碍做出阻碍科技发展的制度。因而,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技创新引起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科学的进步为加强和巩固社会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管理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也需要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5]现代社会的管理不仅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主动服务的意识。科技创新也正是为社会的管理创新而服务,例如各种公共设施的建立、医疗保险的实施等等都是科技不断进步的结果。在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同时,社会管理也需要追求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也就是得从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转换到对思想的管理,而这项转变的基础就是科技的不断创新,技术的支持,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我国经济的兴衰与科技一脉相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衰落主要就是科技的落后,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纵观近代世界发展史,西方国家的兴起正是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经济中心由东方转向西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华民族的辉煌是古代科技支撑的辉煌,中华民族的衰落是近代科学的衰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科技创新重大战略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迈入科技强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不管是历史教训还是实际的挑战,都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战略,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落后。只有以国家科技创新为载体,实现从经济大国跨越到经济强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国梦”才不至于是空口号。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
[2] 刘巍,周琬.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26.
[3] 刘巍,周琬.论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16.69.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1-422.
[5] 马燕合.科技创新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J].红旗文稿,2012.18.28.
[6]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9.
【作者简介】
徐雨田(1991.4-),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