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视角下人的异化表现

2017-06-21 17:04蒋弦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

蒋弦

【摘 要】 本文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分析了人的异化的表现。“资本逻辑”的内涵是资本在整个世界的时空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规律、现象和趋势的总和。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最后剖析了人的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即,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关键词】 资本逻辑;人的异化;异化表现

资本逻辑视角下人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资本逻辑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异化,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分别表现为: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一、资本逻辑的内涵

资本逻辑作为现代性批判的一大视角,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本文将“资本逻辑”看作是资本在整个世界的时空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规律、现象和趋势的总和。它包含的不仅是资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还有资本在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力、在生态环境中的破坏力、在文化领域中的渗透力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力等因素,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资本逻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归根结底还是要追究到人的问题上。劳动的异化与外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而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秩序已经被以资本为生产关系的资本逻辑所掌控。之所以這么说,是因为,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1]可以看出,资本远不是物的形式那样简单的存在物,资本代表的是一种具有统治力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

资本对社会的束缚和改造一方面表现在资本通过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方式进行全球范围的扩张。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的洪流波及世界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大肆攫取世界各地的财富、因高科技获得相对优势的垄断集团操纵着世界市场。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功,驱使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对外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说:“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2]而在意识形态方面,资本主义因其暂时处于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企图将整个世界完全纳入资本主义社会体系。

另一方面,资本对社会的束缚和改造表现在导致人的异化现象。前面提到,资本逻辑操纵着社会进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资本逻辑进而导致人的异化。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3]资本对人的异化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导致人的劳动异化,还有其他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总体来看,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表现就可以归纳为: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三、人的异化表现形式

1、人的劳动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异化表现在四个方面: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劳动是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产生,工人进入各种小作坊或大工厂进行生产劳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工厂生产规模的陆续扩大,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的劳动活动本身、工人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劳动者之间都出现了异化关系。

2、人的本质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4]资本逻辑下人的本质的异化也分别从这几方面表现出来。

如前所述,劳动作为需要成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就表现在劳动不再成为人的需要,反而成为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如果说“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论断是为了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那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就是讲的人与人的区别。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人与人的区别正在不断缩小。人的需要是由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构成的。人的物质需要已经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需要转变成了对货币、对资本的需要。那么人的精神需要同样在资本逻辑下发生着变化。在资本逻辑下,身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攀比”、“虚荣”、“炫富”等心理正建构新的精神追求。

3、人与人的关系异化

资本逻辑下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社会化关系转变为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在商品这个物的身上的物化关系。体现在物身上的物化关系,没有了原始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人的情感、道德、理想等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了简单的资源共享、相互利用、利益结合等手段和形式。

另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表现在阶级对立和阶层分化。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划分以经济基础为前提,资产阶级革命解决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却孕育了更为严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被消灭,但阶层没有并消灭。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人群之间充斥着误会、隔阂、蔑视,难以消除。

4、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认为,如果人类社会无节制地发展,最终将陷入恶性循环。据此,报告提出要自觉实行有限的增长,把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生活的高标准。工业革命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原本应该从属于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开始妄图征服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主人”。资本主义制度将自然界异化为人的对象,人类开始对自然界的规律视为理论并束之高阁,反倒将自然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品用来服从人的资本生产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异化。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3.

[4]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作者简介】

蒋 弦(1992-),重庆梁平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信仰问题
论资本逻辑
“星座”的哲学探究
警惕资本逻辑导致的文化虚假繁荣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
平衡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