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疲劳战术”不可行
2016年10月湖南長沙明德中学对2016届毕业生做了调查问卷,发现高考前三十名均没有“挑灯夜读”的习惯。调查结果再次说明,光靠加班加点玩“疲劳战术”未必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可能落个“欲速则不达”的结果。校方告诫家长,科学表明高中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能少于7小时,否则会影响学习效率,希望家长们能督促学生每天保证睡眠时间。(《长沙晚报》)
素材运用
1.望子成龙要摒弃疲劳战术
时下,相当一部分望子成龙的家长未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而是简单地把加大课业、加长学时作为主要乃至唯一的教育督促方式。正是因为有这种观念,各种各样的“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才会在初高中教育领域大行其道。然而这往往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疲于奔命”,最终反而达不到“成龙”的目的。所以,家长望子成龙可以,然而不可盲目给孩子“加码”。
2.考试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诚然,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是需要提倡的,中国古代凿壁借光之类的奋发故事一度是我们用来教育孩子的经典范例。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时代是在变化的,考试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如果为了中考、高考盲目加码,从而把孩子搞得身心俱损,岂不是舍本逐末?
“起跑线焦虑”需要控制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最近,这样一个帖子传播甚广,再一次触发了一些年轻父母焦虑的神经。是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庭的座右铭,看看周围一脸焦灼的年轻父母,再看看热火朝天的早教、培训市场,你就知道“起跑线焦虑”多么令人神伤。
在“起跑线焦虑”中,有一种现象发人深省。家长们焦虑择校,焦虑分数,焦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焦虑“别人家孩子”比自家强,却很少有人焦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有的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于是,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保姆,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小饭桌……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父母的教育“入脑入心”。现实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在学校里,“问题少年”几乎毫无例外都有一个不够温暖的家庭。至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人民日报》)
素材运用
1.焦虑未必是坏事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起跑线焦虑”之心,起码说明重视教育。孟母为何三迁?为何“子不学,断机杼”?为的正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拿“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来说,“翻译”成古文,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就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管是古代受追捧的少年天才,还是当代令人羡慕的“哈佛女孩”,都是父母重视“起跑线”的结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家长重视教育,是好事;反倒是那些认为自家孩子“树大自直”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乃至骄纵溺爱,更让人担忧。
2.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化焦虑为力量的过程中,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人。当你为孩子的考试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时,怎能期待孩子处变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当你为一分得失喋喋不休、忧心忡忡时,怎能期待孩子放松心情,重整旗鼓?当你重视分数胜过学习过程时,怎能期待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平时学习上,而不是为了一场考试紧张到怯场?与其焦虑“起跑线”,不如少加点班,少看会儿手机,多陪陪孩子。家长能给孩子的,辅导班给不了,老师给不了,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不亲”、教育孩子“油盐不进”时再悔之莫及。毕竟,“起跑线焦虑”的靶子在终点,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厦门理工学院
发10万元红包做路费
厦门理工学院在2017年春节期间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学生送出了总额10万元的红包。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志成说,我们送出的是“亲情红包”,每包500元,全部用于报销回家路费。也就是说,中奖的学生开学后要凭借回家的车票来领取,每人最高可以报销500元。这是理工学院布置的寒假“亲情作业”的一部分。校方布置这项作业是因为不少孩子在考入大学后,总是迫不及待地要走进社会,因此在寒暑假总是以实习、社会实践等借口不回家,把亲情抛到一边。从2012年起,理工学院每年寒暑假都要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为的是把学生们“赶”回家看看,其中,寒假的作业就是“回家过年”。寒假回家前,学校都会提醒学生回家和妈妈一起大扫除、做顿年夜饭、陪爸爸下盘棋、给爷爷奶奶拍些合影、组织全家一起踏青出游……这次也已经是理工学院第三次向学生发放回家路费的红包了。学校认为,只有具有浓烈亲情观念的人,才能体恤他人,关怀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厦门日报》)
素材运用
1.“亲情红包”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
厦门理工学院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推出“亲情红包”,就是希望学生回家享受家庭温馨,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中体会生活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同时督促年轻的学子关爱父母,和家人融合,这是对大学生特殊的人生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一种有益尝试,体现了大学教育的人文情怀,是值得赞赏的。
2.亲情教育岂能依靠发“红包”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家团聚的大日子,回家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期盼。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少年轻人对“回家”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在考入大学后,一到假期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社会,并以参加社会实习实践为由,一年到头不归家,把亲情抛在了一边。可是,学生过年不回家,“亲情红包”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试想,有多少学生是因为路费问题才不回家的?拿到红包之后,又有多少学生因此踏上的返乡之路?报销路费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途径。
3.学校必须做好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要让学生回家过年,学校必须做好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真正成功的德育,根本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手段,而是學生心中的自觉认识。因此,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学会关心父母长辈、懂得陪伴的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积攒起回家的动力,这才是教育真正应该关心的内容。否则,无论是“亲情红包”还是“亲情作业”,都会沦为形式,而亲人之间的感情维系、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将会变得极其脆弱。
4.百善孝为先
“亲情红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工作了也要多抽空看望父母,可以在子女和父母之间搭建起良性互动的桥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亲情红包”以温暖的方式唤醒了孝老之情,在这个忙碌冰冷的社会中,请不要忘了孝心。
禁穿“进口鞋”
“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子女工作,若发现仍有学生穿进口鞋,则请家长送国产鞋来给学生换穿。”2017年2月24日,福建晋江市子江中学的一则通知截图在某论坛上走红。这则面向某年级学生家长的微信群通知称,近期校园中攀比之风渐长,“学生不比学习却比鞋子”,甚至有学生要求家长购买昂贵的进口鞋。为了防止攀比行为蔓延,弘扬勤俭节约美德,该通知要求该年级的学生不得穿进口鞋进入校园。(“澎湃新闻网”)
当前,学校里的攀比奢靡已经很严重。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严格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部分学生就从鞋子上寻求优越心,找家庭阶层存在感。还有家长抱怨,孩子扬言不穿进口鞋就不上学。上海一名9岁的学生生日时,爸爸妈妈为她安排了一场盛大的生日派对,还请了班上学习成绩排名前15名的同学参加,在浦东一家知名的主题游乐园里,总共花了2万元。据说现在学校里学生生日排场的攀比很普遍,而且呈现低龄化特点。
素材运用
1.彼此尊重
“禁穿进口鞋”尽管初衷良善,却由于方法生硬、冰冷,触碰了家长和学生关于权利与尊严的敏感神经,难免会事与愿违。穿进口鞋并没有“原罪”;那种自说自话的“我是为你好”,往往会遭受越来越多的不认同乃至抵触、对抗。说到底,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权利平等、地位均等的,应彼此尊重、换位思考。
2.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
该学校的通知禁止学生穿“进口鞋”,说白了就是不让学生穿“贵鞋”。受炫富、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未成年人也学会了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实现区隔与分层,而由于人们不善于表达情感,为了激励孩子,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心,一些家长通常对孩子很大方、很舍得。于是学生之间攀比之风盛行,且有蔓延的趋势。但是要知道,攀比之风绝不局限于某一个事物。盲目、过度攀比乱象的根源是学生的“意识”问题,所以与其禁穿“进口鞋”,还不如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