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

2017-06-21 12:35梁玉珍
文教资料 2017年1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专业

梁玉珍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

梁玉珍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本文以媒介融合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对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让他们正确利用媒介,并具备建立获得、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学会生存”。

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技术学 实施途径

随着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媒介技术和产品构成的“融媒体”时代,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Web2.0到Web3.0,三网合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多元特征日益显著,面对众多繁杂的信息和媒体,引导公民科学地选择信息、使用媒介势在必行。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媒体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相应提升,能否促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有效开展学习是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的严峻考验,教育技术专业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广大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了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我们选取了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主要借鉴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出版的 《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第三辑)》一书中《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和硕士论文 《郑州市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研究》中的问卷。

(一)问卷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以抽样形式从“媒介使用”、“对媒介的认识和理解”、“利用水平”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13份。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学生占33.3%,大二学生占33.3%,大三学生占8.3%,大四学生占25%;男生占9.47%,女生占90.52%。

(二)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1.媒介接触情况分析

问卷中,主要针对媒介接触的种类、最喜欢的媒介、媒介接触动机及媒介使用时间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问题设置。问题 “你经常接触的媒介种类”(多选)的结果显示 (图1),94.7%选择了网络,90.5%选择手机,46.3%选择电视,42.1%选择书刊,12.6%选择广播。可见,网络和手机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也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选择媒介的倾向。“最喜欢的媒介”(图2),网络占到了52.85%,手机和书刊次之,并且持平,都占17.14%,电视、广播及其他则都低于百分之十。由数据可见,网络和手机最受学生青睐,而作为公共媒体的广播被大多数学生忽视。

图1 经常接触的媒介(多选)

图2 最喜欢的媒介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89.3%的每天花在媒介上的时间在1到5个小时以内(表1)。大二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最多,大三、大四学生使用媒介的时间最少。

表1 每天花在媒介上的时间

表2 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媒介使用时间

2.媒介的使用、鉴别能力情况分析

从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的数据趋势上看(图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五个动机(获得资讯、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及其他)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二的图势有明显起落,大三、大四则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大一学生在获得资讯和学习知识上始终处于最低点0.18和0.17,大二居中0.19和0.3;相对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获得资讯和学习知识上高于大一、大二,分别是0.42和0.33。在休闲娱乐和打发时间上,大一学生的数据达到最高点0.45和0.17,动机较强,大二依然居中0.42和0.07;大三、大四始终在最低点0.21和0.03。由此可见,高年级学生在利用媒介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上强于低年级。对于低年级特别是大一学生,需要其在利用媒介获得资讯和学习知识上加强动机、端正态度、提高能力。

图3 不同年级使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的数据趋势图

关于媒介使用主动性的调查,从表3和表4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学生超过80%会主动使用媒介获取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与老师互动,积极利用或求助媒介的超过一半。但从另一方面看,“有时会”和“会试试看”的46.3%的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70.5%的较少或不会通过媒介和老师互动。

表3 遇到问题是否主动利用或求助媒介

3.对媒体的辨别能力情况分析

表5 媒体辨别能力数据

问卷中的12-14,17、18题是针对本专业四个年级学生对媒介判断能力设置的,问题为评等式提问,数据如表5。评等式的总和数据分布(图4)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的整体媒介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层次,中下层次占比重较高层次多。

图4 媒介能力水平分布图

表6 对自己媒介能力的评价

4.自我评价情况

评价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领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诊断型评价、形成型评价和总结型评价中的价值性判断,检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表6是学生查找信息过程中对自己选择媒介能力的判断,超过90%的学生集中在“较好”和“一般”,仅4.2%的学生“精通”选择媒介的能力。

5.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情况

问卷19-22题是从本专业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媒介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出发设置的。97%的觉得媒介对个人学习和发展有作用;86.2%的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个人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0%的虽然对媒介素养教育了解不全面,但81.9%的赞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有以下特点:(1)媒介接触以网络、手机等自媒体为主,并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介;(2)在使用媒介娱乐、消遣的时间上,低年级使用媒介的时间相对高于高年级;(3)在媒介鉴别使用能力上,低年级能力水平低于高年级。高年级学生在利用媒介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上高于低年级。但是高低年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利用媒介与教师互动能力较低;(4)在媒介信息辨别能力上,学生总体集中在中等偏上等级,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5)媒介素养的自我评价能力同样集中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看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有相对较好的媒介技术基础,并期望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但传媒知识和相关经验还不够丰富,缺乏专门、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水平亟待提高。

综合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根据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可提高区域”,如对媒介水平分布在中高层次和中低层次的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将媒介素养提升层次。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途径

(一)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媒介素养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本专业教学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表7)。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技术学课程中的媒体类理论课程,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中的媒介理论。如“媒体理论与实践”和“教育传播学”对应“传播途径方法”和媒介的“四观”。

第二,教育技术学的媒体实践课程,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中的媒介信息理论。如“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设计与开发”和“分析媒介信息”、“选择和利用媒介”、“媒介信息制作”相似。

表7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媒介素养教学内容

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学者根据国外课程经验,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二是作为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三是作为选修课,学校内开设有媒介素养等选修课程,如“课外讲座”(图5)。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有效加强媒介素养教学,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图5 成都大学媒介素养讲座

(二)利用新技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现今,4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飞速发展,面向个人的新兴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面对琳琅满目的媒介,我们选择适当的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1.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课程

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为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占94.7%,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改变学生的上网动机,提高学生的媒介选择能力和鉴别能力。如“网易公开课”的《麻省理工公开课:媒体》,又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精品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自2007年开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个别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

2.媒介素养与移动终端学习

《皮尤(Pew)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字工具。移动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73%的教师表示他们(包括他们的学生)会使用智能手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近一半的教师使用电子阅读器或平板电脑进行教学。

在互动式的传播时代,我国教育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开发阶段。4G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学习的最佳选择,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几大优势:一是随时随地,动态交流;二是反馈及时,互动性强;三是视听合一,多样传输;四是介质轻便,经济灵活。媒介素养教育与移动终端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实施:(1)开设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与媒介素养理论课程;(2)开设基于WAP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与网络教育应用课程;(3)开设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与教育技术学上机操作课程。

3.媒介素养教育与SNS社交媒体

媒介融合赋予了传播媒介三种主要功能:(1)监督,即提供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2)联系,即展现各种解决问题的选择性方案;(3)传输,即社交和教育。SNS社交媒介的交互功能促进了学生媒介素养协作与反思学习。

微博、QQ、微信作为运用最广的社交媒体,不仅拥有网络的广泛性,还具有即时性、裂变式传播等优点。师生通过微博、微信和QQ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互动,建立“微课堂”,即时间短,碎片化信息,内容丰富,学习效果显著,实现点对面的教育形式,以更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辨析选择利用媒介,认识媒体的影响和规则,区分现实、虚构和个人观点。

各大高校开始开设微博选修课程,创设“微课堂”,如滁州学院开设的“微博与社交”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通过@老师答到,同时通过微博回答问题。充分利用“微博围观”效应,提高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率。在调查中,83.2%的学生会通过媒介与老师互动,但其中仅有29.5%的学生经常或有时与老师互动。学生在“微课堂”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围观”效应,促成媒介素养相关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便是“微博围观”效应。

[1]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1-16.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0(4):55-58.

[3]陈吉利.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教育技术,2008(6):64-65.

[4]林秀瑜,李梦杰.广东省高校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活动优化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95-96.

[5]谢利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肖文,张舒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18-20.

[7]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李楠.郑州市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

本文系河南省2015年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

课题名称: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构建和实践探索;

项目编号:2015-JSJYYB-071;

主持人:梁玉珍。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