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 要】在儿童时期,儿童问题行为是常见的心理不适应的表现,既表现在社会的退缩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以及行为过动,又表现在躯体化和攻击性等。儿童在社会关系和学习上的不适应直接受儿童行为偏差的影响,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很大程度的副作用。互说故事疗法结合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套儿童进行对话形式的治疗技术。
【关键词】互说故事;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研究
互说故事疗法无论是与传统的行为疗派结构型的强化治疗,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都有一定的区别,互说故事疗法没用利用心理咨询对话和模式化的惩罚及强化的训练模式,而是根据儿童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儿童进行对话,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自发地进行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将心中的焦虑和冲突以及顾虑和困惑进行表达,从而将潜在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同时,利用故事作为媒介,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故事隐喻的了解下,将更健康和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及生活态度传达给幼儿。
一、儿童问题行为和主要治疗理论
在幼儿的心理问题上,儿童问题行为是既特殊又常见的心理问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以及儿童心理卫生的工作者都比较重视的问题。主要的因素在于:其一,对于幼儿获得学习的知识和效能以及技能具有直接的影响;其二,发生率很高;其三,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其四,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身心的发展,还有可能导致为成年精神疾病的根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针对儿童问题行为虽然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地研究,但是,从概念上来讲,儿童问题行为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达成。通常情况下,儿童问题行为主要指的是持续时间和严重的程度上都超出了所允许的相应年龄范围。与正常的儿童进行比较,这些儿童抽象的思维能力比较弱,交往不良,行为过动,情感不稳定,焦虑紧张,自律性太差,以及抵郁不安等是他们主要具有的特点。
二、互说故事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学理论视野的发展
1.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语言学发展规律
儿童对于自己的经验,需要用他们使用的符号来进行建构和理解以及改变,以此来进行自我的体验。儿童在将故事进行创作时,也可以将这些作为根本象征的历程来将他们的经验进行描述和思考。儿童在幼儿时期的学习,很多都是在幼儿园的教师和父母对他们进行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在故事中,将价值观和知识以及社会的习俗等相关的内容进行传载。针对于任合的儿童,故事都是学习和游戏很好的形式。
儿童言语是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发展的。幼儿在2岁时,就可利用一些句子将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逐渐地进行到完整句子的系统;5岁时,幼儿的语言就会进一步地成熟和完善,其一,从发音上已经比较像成年人;其二,词汇量已经有所扩大 ,增加了抽象的单词,出现和改进了语义的综合性;其三,逐步地获得了形态学的知识,对于早期的语法错误逐渐地进行纠正,一些新的、比较复杂的语法规则获得了;其四,改进了参照性的沟通技巧,对于不充足的信息能力进行修改和察觉;其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元语言的意识也更加广泛。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5岁时,语言的发展非常重要,5岁以前的幼儿,不能够准确地用情感和思想来将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完善。但是,幼儿5岁以后,如果心理发育比较正常,就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利用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有一些幼儿甚至能够将丰富的内心情感运用不同的语态和复杂的复句进行表达。所以,对于5岁以上的幼儿,实行儿童故事治疗的效果会更好。
2.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的心理治疗技术来将儿童故事进行洞察,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可以借助对古典成人心理进行分析的模式来进行假设,也就是当人利用意识将潜意识进行挖掘时,治疗效果也就达到了。幼儿对于潜意识几乎不去察觉。与成人进行比较,其实原始历程思考的模式儿童比较依赖,但是,有些比较聪明的儿童既使对于自己的潜意识觉察到了,若没有比较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刺激,对于自身潜意识的原因,他们也不会自发地进行探索和分析。
(二)儿童故事动力学的基础
儿童故事既有戏剧的张力,又具有高度的个人色彩。这些故事含有重要的主题和动力学的意义。同时,也表现出儿童试图对问题进行解决和努力地去适应环境。儿童创造故事也是将可贵的契机提供给了治疗师和幼儿园的教师。
儿童故事其实也是儿童心理活动某一个层面的代表,是大多的成年人都比较陌生和渐渐摒弃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精神分析所谓的“原始历程”,原始历程就是想象和游戏的语言和童年已经失落的语言,同时,也是充满活动和创意以及冲动的语言。这种语言与心理潜意识的层面具有密切的联系。儿童在发展到一定的年龄以前,对于他们原始历程的思维方式,成年人不应该要求儿童进行修改或者放棄。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到,幼儿也有隐私,他们也需要在没有别人监控和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地进行谈话,让儿童将自己的潜能和故事自由地进行发展。
(三)故事疗法的主要理念和技术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遵循的是Piaget发生发展的理论,在幼儿时期,足够语言的表达能力儿童还没有形成,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以及愿望进行表达。所以,对于儿童的治疗,传统的故事疗法并不适用。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隐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隐喻就是利用标识、形象、情绪、词语以及行为这一系列将人以往的经验进行了表达和象征以及保护。运用隐喻将信息进行表达时,不但能够将传达信息的方式进行决定,对于特定的经验和行为也规定了。隐喻现象所代表的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学观点是一致的。强调在生活风格和生命计划中,主观认知具有的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利用隐喻进行沟通也就是互说故事。
三、互说故事治疗方法的操作
(一)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幼儿园教师除了进行工作以外,还要扮演幼儿治疗伙伴的身份和角色。与其他治疗活动相比较,幼儿教师在故事治疗充当的角色没有什么区别。幼儿园教师既要进行仔细地聆听,对于儿童故事,又要与幼儿产生同感,从儿童故事以及其他的辅助游戏中,尽快地将幼儿想要表达的内容概括出来,例如,幼儿周围的环境象征,并且将其中生活的风格和心理动力学的意义以及防御的机制进行分析。此外,对于幼儿情感的表达和故事整体的气氛,幼儿园教师也应该注重。
幼儿自发地将故事进行创造,与儿童的沙盘创作是一个道理,幼儿都要将独有的创造性进行发挥。儿童故事是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将创造性的产物共同进行分享。所以,教师在故事的回应上,无论怎样充满技巧和精彩以及含有生活的指导意义,所响应的永远是幼儿所创造的故事。幼儿园教师虽然想将给幼儿传达的信息在故事隐喻中进行巧妙地隐含,但是,幼儿还是能够非常容易地将其中的关系辩认出来。曾经有一个幼儿园的教师遇到这样一个幼儿,幼儿非常得意地对教师说:“王老师你讲的故事很像我呀?”还要求教师在故事上进行改编。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对于自己的故事来源乐于进行承认,对于幼儿所创造的故事进行尊重。在对幼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园教师响应和精心准备的故事,幼儿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这有可能是幼儿教师在故事隐喻中没有将幼儿的要害击中,或者幼儿教师所要传达的内容比较高深难懂。幼儿教师这时容易出现急躁的反感,甚至将幼儿存在问题直接地指出来了,并且将解决的方法提出来。这对于幼儿的治疗是一种大忌,不但将互说故事疗法的准则违反了,而且良好的治疗关系和信任感也破坏了,对于教师,幼儿会因此而有抵触情绪产生。
另外,对幼儿的治疗在不断地进行,儿童故事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发生。例如,良好的应对方式和很多的积极元素都会不断地出现。这时幼儿教师有时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局外的人,会比较冲动,将儿童故事变得更加完美。幼儿教师不应该自作聪明,而应该对幼儿能够将治疗渐渐进行结速的标志意识到。
(二)儿童故事中重要元素对于治疗和诊断的意义
幼儿教师在儿童故事中,对于故事中动力学因素的辨识是主要的任务,客体关系情景,情感在故事中的表达,还有通常采取冲突和儿童防御机制的解决方式,幼儿生活的风格,还有幼儿客体和自我关系的再现等。
1.动力学的因素
主要有儿童遇到疾病威胁、环境的危机、生活规范的冲突和困惑以及各种社会的需要等。被肯定和认可都是这些因素的主要表现,罪恶和敌意之间的冲突,对于自主进行追求,又具有被拒绝的自卑感等。
2.客体关系情景,自我和客体的关系
儿童故事有时将幼儿生活的客体关系情景进行描绘,兄弟姐妹和父母及他人之间情感互动都是这些经验的来源。在故事中,幼儿教师即使没有办法将客体关系精确地辨认出来,但是,在治疗中,幼儿仍然会在儿童故事中继续进行思考,讲故事的人适合于哪一个角色?幼儿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代表的是哪些角色?
3.故事的情感基调
幼儿在讲故事时,将伤感、快乐、疲倦、气愤、受挫感以及焦虑等自然地流露出来,还是刻意地将欢快和轻松情绪刻意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困惑和痛苦进行掩盖?幼儿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符合故事的主格调?符合他们生活的经历?幼儿语音的语调是否是单调不变的,还是低沉或高亢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这些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困素进行鉴别。
4.儿童生活的风格
幼儿在故事的主题当中,指代自我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家庭结构和生活风格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都能够将幼儿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折射。
5.儿童肢体表现和表情
幼儿在讲故事时,面部的表情和肢体的表现等一些细微地方,都是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了解的工具。幼儿在讲故事时面部的表情是否符合故事内容的情节,肢体的行为是开放还是退缩,都可以将儿童故事内容是真实描述还是反向心理进行提示。
(三)互说故事中的基本技巧
利用互说故事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自己独创的故事进行引用,将幼儿生活的风格和故事心理动力的意义去推测;其次,将一个相同人物的角色和故事框架的故事回应给幼儿。利用对故事的回应,幼儿教师将健康的解决方案传达给幼儿,或者将假设的幼儿生活风格提出来。但是,在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有些幼儿对于讲故事也有抵触心理。所以,应该将一些游戏的形式适当地进行引入,从而使幼儿参与悦纳程度和积极性得以提升。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绘画和玩偶以及表演等相关的辅助手段引入,对于比较独特的游戏进行配合,来加强故事的治疗。虽然幼儿教师目标是将幼儿自发讲故事进行引导,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幼儿有时会对讲故事进行抗拒,这些辅助手段能够将尴尬局面打破,从而顺利地进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衍生的手段对于幼儿自我创造会有所损害,但是,与幼儿压迫潜意识地去将迎合教师故事或者将特殊目的故事进行创造,这种方式相对还是比较温和且委婉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有效地运用互说故事来对幼儿的心理障碍进行治疗,能够在讲故事中,使幼儿安全地将心中的焦虑和冲突以及顾虑和困惑表达出来,从而将潜在的心理压力得以有效地释放。
参考文献:
[1]付秋瑾.儿童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杨舸.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33-37+21.
[3]张博,黎堅,徐楚,李一茗.11~14岁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比较[J].心理学报,2014,(12):1823-1834.
[4]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张文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13.
[6]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05):1119-1125.
[7]马涛.桦川县苏家店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8]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J].人文杂志,2011,(03):178-183.
[9]颜晓.创造性故事疗法在中度失智老人认知干预中的作用探索[D].长春工业大学,2016.
[10]李红,李晶,陈惠英,危艳萍,陈萍.创造性故事疗法对老年期痴呆病人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11):131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