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凤凯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不仅需要配电稳定性高,还需求提高供电运行效率。根据目前的市场现状,传统的配电网络控制技术和保护方法都难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给新时期的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现在最新的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配电工作的革新。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保护控制技术
一、广域测控系统的支撑平台技术
(一)智能终端技术
智能终端技术通过应用软件从监控站点采集数据并且进行处理,同时与主站点和STU硬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然后在RTU硬件中录入需要保护和控制的地点信息,通过信息数字化,然后通过支持软件将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再通过DI控制软件和就地控制软件,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功能。通过智能中断技术,能够高效的对大规模区域进行控制和保护,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二)主站技术
主站设计工作对于配电智能化工作的进行很重要,关系到配电工作中的信息交流流畅度。在设计主站的时候,要使用软总线,并且对各个相关的应用软件模块化,提高配电系统的扩展性和一致性,同时还便于配电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连接和信息交流,打破信息交流壁垒,实现无缝化信息集成。
(三)DI控制技术
在智能终端的使用过程中,STU硬件在自适应、自组织和拓展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采取DI控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并且可以实现不同技术协调合作,DI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种形式[1]:(1)协同控制,就是将控制地区的历史数据和智能终端的STU硬件测量的数据都交给STU处理,并且通过分析结果制定策略方案,高效的进行控制和保护。(2)区域代理控制,就是想区域服务器一样,在控制区域选择一个合适的站点STU进行检测,然后将各个监测点的STU进行数据信息链接,传输到总STU处理器并进行决策。
二、基于对等通信网络的广域测控系统(WAMCS)的保护控制技术
(一)DG并网控制技术
DG(分布式发电)就直接连接到配电网上功率较小的向当地负荷供电的发电方式。在实际应用DG并网控制技术时有两种技术[2]:(1)孤岛保护技术,在传统的孤岛保护控制技术中,只是单纯的使用DG并网电压和频率来测量数据信息,不仅灵敏度比较低而且数据结果也不是很可靠,在保护过程中存在误动,目前利用DI控制技术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孤岛保护法的稳定性。(2)电压无功控制技术,由于自身的电压问题,DG并网运行的时候会影响配电网络的电压分布和电压稳定质量,为了减弱这种影响,必须对DG的运行功率进行明确限定,并且减少其掺入到影响电压稳定的工作中。目前,在工作中通过DI控制技术和DG并网控制技术的相互配合,进行电压无功控制,能有最大程度的发挥DG并网技术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整个网络的无功功率损耗,降低运营成本。
(二)广域保护技术
智能电网广域保护技术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有重要作用,为了保障电网的稳定,在实际中通常采用两种广域保护技术[2]:(1)闭锁广域电流保护,传统的电网电流保护技术都是通过多级保护,层层过渡的保护模式,不仅保护效率低,安全性不高,并且这种间歇性的保护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电网发展需求,难以实现即时保护容易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的保护系统由于反应时间较长,容易导致电路短路或电压波动大,针对这种情况,现阶段采用DI控制技术实现闭锁广域电流保护,能有效的加快保护系统的反应速度,简化保护的流程,提高保护效率和可靠程度。(2)闭环环网广域电流差动保护技术,针对一些对配电质量要求高的地区,就采用闭环环网广域电流差动保护技术,在配电网络出现故障的时候嗯呢该快速的找出故障位置并且及时排除,确保用户用电安全和稳定。但是闭环环网广域电流差动保护技术的成本较高,所以对于这种保护方式的选用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三)小电流接地故障自愈控制技术
配电系统中较大的问题就是静电处理,通常都是采用多节点接地,能有效的减少静电影响导致的问题。静电防护技术逐渐发展,变成了现在的小电流接地故障自愈控制技术,其包括了接地故障的分析、定位你、以及自愈处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借助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的监测和控制,降低配电网络的故障率,并且提高了保护工作效率。
三、结语
目前,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会快速发展,并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其发展,希望本文简单的介绍能有助于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张国武,陈益,徐宇.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J].電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127.
[2]徐丙垠,薛永端,李天友,高厚磊,束洪春,仉志华.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