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文本的“金钥匙”

2017-06-20 13:17陈静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金钥匙

陈静

【摘 要】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优秀作品,但一些作品由于时代间隔,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的曲解。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如能适时巧妙地介入相关资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不为教材所禁锢”,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背景资料;解疑探究;文本理解;巧妙介入

一、课始蓄势导入,铺垫引领

一些背景资料的介入,可安排在导课环节,这样的安排运用得当,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了解写作背景,为奠定基调介入

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觉得头痛,有的是因为作品内容较为难懂,或作品本身情趣不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功利性太强,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只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的翻译,而不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针对一些课文,如能在导课环节有目的的介入背景资料,会激活文言文教学思想性、艺术性这一维,为课堂教学定下思想与情感的基调。

在讲授《陋室铭》一文时,笔者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引用了下面一段资料——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在授课伊始讲述一则与作品有关的传为佳话的故事,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审美的愉悦投入学习中去。

(二)走近作者本人,为亲近作品介入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而这样的知人论世,往往要建立在相关资料有机介入的基础上,最好能够达到化用无痕的境界,在情感上影響学生,有助于教学的展开。

某次听一教师执教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执教者的朗读声情并茂,但学生却并不动情,上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后方知学生对作家的名字产生了怀疑,课文注释说这是一个东北作家,但学生却觉得这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于是产生了例如此类的疑问:“他怎么会有一个‘日本式的名字?既然都已经取了‘日本人的名字又何必假惺惺地说爱国呢?”这些疑问憋在心里,大大影响了其后的学习效果。如果当时介入以下资料,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1936年夏天,从北平来到上海的他,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化界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坏风气,于是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经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二字移来作名字,这样就成了端木红粱。后来又将“红粱”改成了“蕻良”。

这是很中国化的名字,“蕻良”还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在很多时候作品打动人是因为作者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们。特别是一些充满激情的文章,当读者觉得其文与其人不符时,在心理上也就拒绝进入。

二、课中因势引入,深入解读

(一)拉近文本距离,为突破教学难点介入

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思维受阻或打不开的时时候,教师要乘势介入背景资料,在一些关键点上触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地完成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文革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如:三轮车为什么被取缔了?“我”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收入应该不会低的,老王为什么担心“我”丈夫看病没有钱?“我们从干校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去干校?如果能对文革的背景资料作些必要的介绍,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也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

由于背景资料的适时介入,学生有了理解的拐杖,教学难点的突破就顺利多了,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二)感知人物形象,为走进人物内心介入

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并不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要做好开渠引水工作,适时地介入一些资料,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阅读的欲望,便于他们在阅读中与主人公进行更好的对话。

某次《香菱学诗》的公开课:

师:为什么宝玉认为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师随即以幻灯片(《葬花吟》为背景音乐)展示香菱之“美”,以及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

——脂砚斋评香菱

对香菱学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的看法:宝玉称赞有加,可见他是欣赏女孩子学诗的。他不遵从封建礼教对女孩子的种种规定。所以宝玉心仪的是生活在诗意中的女子,只有这样的女子才是他尘世中的心灵知已。

最后出示香菱在作品中的名字资料,如此一番,学生已和小说人物走到了一起,真正感受到谐音背后的含义——可怜的香菱。

甄英莲——香菱——秋菱

真应怜 相怜 求怜

当然,背景资料的介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分发一些背景资料辅助阅读以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猜你喜欢
金钥匙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金钥匙科技竞赛赛题精选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金钥匙科技竞赛赛题精选
秦巴明珠“平安安康”的金钥匙
唐冰的“金钥匙”
“金钥匙”开启女性“双创”智慧
爱是开启幼儿心智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