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红莉+王仕卿
摘要:随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深化,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文章分阶段回溯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的历程,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河北省承接产业的质量逐步提升,服务理念日趋更新,引导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升级、本地功能定位和政策衔接是今后河北省制定产业承接政策的三个关注点。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承接;产业升级;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3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京津冀三地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谋求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四个支撑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区是四个支撑区之一。这就意味着河北省将持续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对于河北省来说,优化产业承接政策就十分重要。本研究将在对河北省产业承接历史进行回溯的基础上,厘清河北省产业承接的特征,以期对今后河北省产业承接政策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河北省产业承接的轨迹追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京津冀区域合作经历了三十多年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合作发起到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再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发展的构想在不断整合升华。与此同时,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领域在逐步扩大,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本文将按照合作构想的变迁将京津冀区域合作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分阶段追溯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轨迹。
(一)区域合作发起阶段:1981-2003
从1981-2003年,京津冀区域合作处于发起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合作构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华北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区域合作的构想,见表1。京津冀区域这个时期出现的区域合作,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出现的区域合作组织是地方政府自己搭建的沟通平台,缺乏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在这些平台上的合作无法打破行政分割的藩篱。第二,这个阶段合作构想提出者是地方政府或知名学者,合作构想的出发点通常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缺乏着眼区域全局的顶层设计。第三,由于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京、津、冀三地在区域合作中的发展取向还不明确,还处于探索阶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尽管京津冀区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区域合作组织,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动,区域合作组织的协调作用非常薄弱。京津冀三个行政区没有从整个区域角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在2004年以前,京津与河北之间实质性的经济合作较少,基本上没有产业从京津转移到河北。沿袭五、六十年代的传统,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地位仍然是作为供应京津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二)建设京津冀都市圈阶段: 2004-2013
2004到2013年间,建设京津冀都市圈成为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流构想。2004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召集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合作也就从三地地方政府的自发行动上升为部委推动的国家行动。此后出现了三地频繁互动,推动都市圈建设的局面,见表2。在这个时期,河北省承接了一批从事钢铁冶炼、汽车制造、煤炭炼焦、制药的北京企业。其典型代表是首钢、北汽集团、北京焦化厂、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首钢搬迁到唐山曹妃甸,与唐钢共同组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北京焦化厂搬迁到河北唐山,组建唐山佳华煤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北汽集团北京汽车制造厂搬迁到河北黄骅。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京津冀区域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紧密的区域合作。特别是北京和河北之间出现了非常密集的产业转移,大批北京企业开始迁往河北。第一,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水资源、土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特征持续显现,这些都加剧了对北京市产业布局的约束,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第二为了解决北京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为了满足2008年奥运会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此阶段北京向河北转移的多为冶炼、制造类重化工业企业。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阶段: (2014-今)
自2014年开始,协同发展成为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流构想。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此后,国家和三地地方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见表3。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作为当年重点工作内容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8月,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国家层面的领导小组的成立,表明中央意图对京津冀一体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了河北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步伐。从2014年开始,一大批从事科技研发、制造、现代农业、批发零售的北京企业迁往河北。北京西城区政府与河北省廊坊市政府签署合作发展协议,将大红门8家主力市场搬迁到河北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落户河北固安产业新城,未来将有一大批清华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基地中试孵化并優先在固安产业新城产业化。
2014年开始,京津冀区域合作进入了国家强力推动、地方鼎力合作的全新阶段。第一,“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调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从以强调服务北京变为强调协同发展,突出了三地实现共同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也意味着未来京津冀区域内,在发展经济的层面上,“冀”将作为独立的一部分与北京、天津“平起平坐”。 第二,与此前主要承接北京的冶炼、制造类重化工业企业不同,2014年后河北承接的北京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增多,这有利于河北省提升自身产业质量。第三,2014年后,河北省承接的北京外迁业态不再仅仅是企业,也包括商贸城之类的批发零售市场。
二、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中河北省产业承接的特点
京津冀区域合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合作发起、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阶段。随着合作构想的变迁,河北省的产业承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河北省产业承接的内容表现出随阶段变化的特点。在京津冀区域合作发起初期,河北省主要作为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基本没有京津企业迁往河北。建设京津冀都市圈阶段,河北省承接了一批包括首钢、北京焦化厂在内的重化工业企业。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阶段,河北省开始承接北京外迁的多种业态,其中既包括高端制造企业,也包括零售、批发市场,还包括医院、高校等。这种变化反映了河北省今后将注重承接高科技、高附加值、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第二,河北省在产业承接中的服务理念表现出随阶段变化的特点。最初,河北地方政府的服务主要表现在提供基础设施和土地、税收优惠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了服务理念的升级,许多地区开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科技孵化、中试。例如,保定对接北京中关村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河北固安产业新城引进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这种配套服务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双方提供了便利,对于企业来说,不出园区就获得了成熟的项目。对于科研院所来说,通过中试的高新技术成果可以就地产业化。
第三,河北省在产业承接中开始注重前期设计、规划,从分散式引进企业向集群式引进转变。在区域合作初期,北京企业大多以个体方式和河北接洽,达成协议后搬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河北各地方政府对本地产业布局进行了周密规划,有针对性地招商,力图形成产业集群。2014年,香河确定了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目标,在引入京津企业的过程中,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在进行了产业链细分后,全产业链招商,引入了包括研发、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在内的各类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上互通有无,实现了集群共生。
第四,从京津企业向河北转移的引导机制来看,前期主要为政府引导,后期转化为市场机制发挥直接引导作用,政府调控发挥间接引导作用。在京津冀区域合作开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引导企业迁移,如为了提升北京空气质量,保证奥运会顺利举办,首钢和北京焦化厂搬迁到了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外迁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引导。随着北京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一些北京企业选择主动迁移到河北。这是企业适应成本控制、供应链变革方面的自然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京津冀区域合作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确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战略。这就奠定了今后三地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整体格局。对于河北来说,要重新确立自身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定位,从单一的“服务京津”向“服务京津,接轨京津”转换,深度融入京津市场,共享京津优质资源,提升自身产业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产业承接政策就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的过程中应从单纯的“产业承接”转向 “产业再造”和“产业升级”。单纯的“产业承接”就是简单地将京津企业移入河北。产业再造和产业升级是将移入的京津企业与河北本地资源、产业和文化有机整合并进行再造提升的系统工程。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企业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本地产业链的缺失,有针对性的承接企业,同时,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要求迁入河北后的企业必须符合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要求。2013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迁入邯郸武安后,利用武安本地钢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碳酸氢钠。这种产业承接填补了当地钢铁产业链的缺失,实现了产业再造。
第二,河北省地方政府要严守各地功能定位,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坚决杜绝无序竞争。目前河北有近200家开发区,各园区为了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抢占先机,纷纷赴京津招商。在与产业项目对接时已经出现了多个产业园竞争同一项目的情况,如相邻的两个城市都提出要建立航空临空产业园。这就意味着可能出现相邻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竞争。因此,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时要高度关注同一地区内产业之间的衔接、配套和不同地区间产业错位发展问题,避免出现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2015年11月出台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規划的建议》公布了河北11个地级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地级市下辖县及各开发区也应明确并严守本地功能定位和产业承接方向。
第三,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本地与企业迁出地的政策衔接问题。京、津、冀三地在产业扶持、员工福利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由于异地搬迁,有可能影响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例如,一个正在享受北京市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企业搬迁到河北,它想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必须重新申请认定,而重新认定需要该企业提供在河北三年经营的完整资料。这就意味着该企业在三年中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这些政策衔接方面的问题有可能影响企业的自身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建立信息平台,互联互认企业在三地的经营资格、信用记录等企业履历材料。
参考文献:
[1]张龙鹏,周立群.产业转移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吗—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数据[J].财经科学,2015(2):80-88.
[2]全诗凡.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3(8):71-73.
[3]柳天恩,周彬.河北省精准承接北京市制造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6(4):78-85.
[4]张亚明,唐朝生.区域经济空间分异视域下河北沿海地区产业承接研究[J].企业经济,2015(12):118-123.
作者简介:穆红莉(196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仕卿(1977-),女,河北定州人,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模式与实施对策研究(编号:15JGC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