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重症中暑的急诊救治分析

2017-06-20 11:52申翔
医学信息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重症

申翔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中暑的急诊救护体会。方法 总结与分析8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急诊救护经验。结果 8例患者均经过实施了有效的急诊救护措施,7例成功救治并出院,住院时间在1~15 d,平均(8.2±2.3)d;其中1例仍存在意识障碍住院治疗。结论 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治疗中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保护其重要脏器的功能十分关键,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急救成率,并对患者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有助于预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中暑;急诊救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rescue of severe heatstroke.Methods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8 cases of severe heatstrok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emergency rescue experience.Results 8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measures,7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hospitalization time in 1~15 d,the average(8.2±2.3)d;1 case still had consciousness disorder hospitalization.Conclusion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t stroke,timely and effective cool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rrect the disorder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in time and to protect the function of vital organs,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first aid rate,and the patient's knowledge of heatstroke,help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heatstroke symptoms.

Key words:Severe stroke;Heatstroke;Emergency treatment

中暑系指长时间在高温和热辐射的作用下,机体的体温调节受阻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害等症状的总称[1]。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2],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主要是由于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中,从而导致其核心体温快速升高,超过了40℃,且引起谵妄、惊厥、甚至昏迷等症状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本文现将对8例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8例重症中暑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35.3±4.8)岁;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40℃),并伴有意识障碍。其中休克的3例,四肢痉挛2例,呼吸衰竭的2例,有呕吐症状的2例;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40~300 min。

1.2实验室检查 8例重症中暑患者,检测出白细胞(WBC)(12.21±5.2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41±6.11)×109/L,均升高,血电解质出现高钾、低钠、低氯等紊乱现象的7例,肾功能出现异常的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的6例,心肌酶谱升高的7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异常的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重症中暑临床诊断标准[3]。

1.3治疗方法

1.3.1体温的控制 将所有就诊患者立即安置于空调病房内,室温在22℃~24℃,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采用在患者的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冰毯、冰帽降温、用冰盐水进行灌肠等措施,若降温的效果不明显,必要时可使用静脉注射冬眠合剂以控制体温。最好使用直肠温度监测体温。

1.3.2液体的补充 在监测患者循环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充分的液体治疗,首先考虑予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通过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若尿量达标可继续监测循环情况;若经充分扩容后尿量仍不达标,可以给予利尿等相关处理。若经充分补液后仍难维持血压的患者,可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

1.3.3气道管理 对于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或考虑需要镇静、阵痛的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1.3.4 CRRT治疗 对于肾功能不全予补液后无法纠正或进行性恶化、MODS、肌酶明显升高(CK>5000 U/L)、一般物理降温无效、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床旁持续性血液滤过(CRRT)治疗。

1.3.5凝血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升高对于此种情况可给予早期补充凝血因子及后期的抗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等指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如果合并严重凝血功能异常,需避免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等有创操作。

1.3.6其它治疗 在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镇痛后,患者的抽搐症状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可以根据情况早期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其发生感染。治疗同时对患者加强保肝、保肾、以及护胃的治疗,同时给予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加强患者肠内、肠外的营养支持。

1.3.7防暑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作业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空气的流通,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钠盐的补充;高温作业工作人员在日常进食过程中应注意多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C的食品,随身携带一些防暑的药品备用,一旦发生头晕、眼花耳鸣、过量出汗、四肢无力、肢体抽搐、口渴、胸闷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

2结果

8例患者均经过实施了有效的急诊救护措施,7例成功救治并出院,住院时间在1~15 d,平均(8.2±2.3)d;其中1例仍存在意识障碍住院治疗。

3讨论

中暑症状的发生主要与高温、高湿、无风环境等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中暑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征,常见于长时间在阳光下工作的人群,其中青壮年发病较多,且多发于夏季[4]。重症中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高热、谵妄、昏迷、并伴有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失常、抽搐等症状。当人体体温超过37℃时,温度每升高1℃,PaCO2的值将增加4.4%,pH值将降低0.015,脑的耗氧量将增加8%[5-6]。中暑患者的體温越高,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就越严重,目前仍住院的1例存在意识障碍的热射病患者就是因为就诊的延迟(就诊时间距发病约300 min),虽然进行了早期复温及积极的治疗,但由于高热持续时间过长,仍导致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故早期识别热射病、及时就医、早期复温是有效治疗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有效治疗的关键点:①迅速降低核心温度;②血液净化;③防治DIC。重症中暑患者随着体液的丢失,往往伴随着低钠、低钾的症状,其容易导致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的受损,病死率达50%~80%[7-8]。及时补充液体,补充钠盐、钾盐,实时监测血钠、血钾的动态平衡,有助于提高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率。当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在适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防暑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相关的中暑知识,做好自我的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中暑率。

综上所述,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诊救护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保护其重要脏器的功能十分关键,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对患者进行防暑知识的宣教,有助于预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亮亮,周敬文,耿兴义,等.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风险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5,13(09):809-812.

[2]王海滔.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27(4):1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孙晓超.中暑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03):177-178.

[5]张玉梅,梁韶春,张艺镄,等.中暑的治疗新概念及Meta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9):87-89.

[6]黎芳芳,黄江燕,熊艳,等.1例重症中暑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7,30(2):32-34.

[7]赵华叶,闫沛沛.情绪中暑与心脑血管疾病[J].家庭中医药,2015,15(07):21-23.

[8]苏磊,童华生.重症中暑转化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2):103-108.

编辑/杨倩

猜你喜欢
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李扬缜治疗外伤致危急重症验案1则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重症肺炎的预防锦囊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临床探索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