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璇+柴谜霞+张佳英+张茜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需求的问题,并且就不足提出改良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浙江农林大学 临安特色产业 课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量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数量庞大,质量却参差不齐,使得大学教育严重贬值。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力教育招生资格的770本科院校,可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种类型。其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大学、财经大学、工商大学等热门学校,相对来说农林院校受到冷落。同时,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600余所,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专业之一,被称为“最没有特色的专业”[1],有人认为英语专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学者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但是针对怎样使农林院校发挥特色,找到英语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市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力图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走出一条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浙江农林大学创立于1958年,截至2016年3月,建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不仅仅是浙江农林大学,大部分农林院校都是以农林类专业为重点学科,英语专业不具备发展优势。综合来看,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1起步晚,生源缺乏。
英语专业在大多数农林学校都属于年轻的专业,也是较不成熟的专业,所以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生均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高职称教师紧缺、教学经费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等。在生源方面,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大多数想就读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不会以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为首选,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语言类院校,如外国语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大学。在这种形势下,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有些院校甚至有被取消、合并的趋势。
1.2课程设置单一,专业性不够强。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接触英语,如今就业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讲英语的人,更是英语特色人才。可是,大多数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没有具体分类,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精读、泛读、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等。这样的统一课程教出来的学生毫无专长,没有特色[2]。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外国语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同样的课程,那么在应聘时,毫无闪光点,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1.3就业契合度不高。
教育部公布了低就业率专业名单,浙江省也有十个专业“上榜”,其中有不少都是相当热门的专业,这十个专业分别是: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万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钱铮提道,像英语、市场营销这些专业,其实是所谓的通用教育,现在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跟外国友人打交道。农林院校的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无关,从事口译、翻译、英语教育培训、学术研究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的学生只占少数。因此,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缺乏英语高端特色人才的输出。
1.4地理位置偏僻。
浙江农林大学是临安的第一所大学,然而,临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使得本校学生失去很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在不断努力改善这种状况,邀请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座,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但是相对于高教区的院校,仍有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例如杭州下沙是典型的高教区,各类高校聚集在一起,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而便利,专家们更乐意选择这样的高教区进行讲学授课。英语专业是一门需要沟通的专业,是既需要输入又强调输出的专业。地理位置偏僻导致的问题就是,不能便捷地与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无法营造跨校同专业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的英语之后,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2.临安特色资源与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目前,临安市有四所本科院校,分别是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警察学院临安校区、杭州医学院临安校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临安市的人才储备是足够的,但是临安的发展却不能留住这些人才。
临安历史悠久,但受到地形、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程度远不及杭州,虽然浙江农林大学位于临安,但是毕业后留在临安工作的人才并不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小城市,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是非常密切,这就使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认为,留在临安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因此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临安本地的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了临安的人才流失。但随着杭州地区的发展,如“创新大走廊”战略的实施,“一廊十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启动建设,“杭临铁路”的规划建设,“三美临安”的创建,临安市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崛起,再加上临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土特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临安将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吸引人才的方法。
2.1临安市特色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临安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临安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旅游业是重要的一部分。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临安东近杭州市区、上海市,西邻黄山市,处在杭州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并且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大明山等旅游名胜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带动了临安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杭州承办G20峰会、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游客流向临安的景点。但是临安的旅游业也有局限性,例如至各景区的交通不便,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经济,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等。这就造成了临安旅游业的影响力不够,不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另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临安拥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山核桃、笋干、铁皮石斛、天目云雾茶、昌化鸡血石等都享有盛名。临安的土特产资源及产业是临安重要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政府越來越重视对土特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巩固提升山核桃、竹笋、畜牧等主导产业。例如山核桃产业已经成为临安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临安有大小山核桃加工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9.2万人。依托土特产产业,临安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一般,造成了临安本地培养出的人才流失状况。
2.2临安市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浙江农林大学注重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我校实行“校地合作”、“深度帮扶”等战略,正是希望发挥人才优势,为临安地方产业服务,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位于杭州西郊的青山湖科技城是未来临安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未来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将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双语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需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作用。如果临安市的旅游产业、土特产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势必能创造出大量需要英语人才的就业岗位,例如双语导游、翻译员等。但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切合临安本地产业的知识,需要增强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特色。
双语导游这类双语工作的缺口正好契合了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杭临铁路”建成之时,肯定会需要大量了解临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分布的双语导游。因此,学校可以鼓励、支持、引导毕业学子积极创新创业,开设校外双语导游培训机构等。临安山核桃出口澳大利亞和西班牙,自然少不了进出口贸易,需要大量专业的英语、国贸、电商人才。外国语学院应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把自身优势与临安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3.走出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英语专业的发展深受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培养出具有优势的英语人才,我校就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而应找到符合自身定位、切合自身发展的措施,重新定位我校英语专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英语专业课程模式。
3.1课程优化与专业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农林技术型人才,英语专业课程应当体现农林专业特色。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本校的农林特色,开发适应具有本校农林特色的英语专用教材,积极探索出一套体现浙江农林大学特色教学的方法。临安土特产产业相对发达,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临安本地的优势资源,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临安特色产业相契合。临安土特产产业及贸易的优势在上文中已有论述,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定的该领域专业知识。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概论”等选修课,但是学生对此类选修课并不热衷,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学生对该领域的认识程度不足之外,还有课程设置不够丰富、选择面较窄、教师对此类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考查方式较单一等原因。因此,学校对此类选修课的优化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我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21世纪,学习英语可能出于就业压力[3]。根据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我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就业的比例较大。我校英语专业在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注重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研究》调查问卷显示,33.3%的学生期待在临安从事外贸类的工作,2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13.3%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教育类工作,还有6.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行政类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更加愿意从事外贸类事业,临安土特产产业的对外推广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因此我校可以对这一需求开设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在校内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提高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率。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应从自身出发,增强毕业生各项能力,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但是校方在优化课程配置时,应考虑英语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搞“一刀切”,直接将经管类的课程移植到英语专业,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校方应该积极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在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或者寒暑假期间,为学生提供与临安产业对接的实习工作,给予实践机会,进行实时对接交流,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就业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情况,使学生直接从校内及实践岗位获得知识、经验。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校现开设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职业规划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大城市有发展空间,中小型城市,例如临安,也可以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若学生拥有对临安当地文化底蕴的自豪感,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为临安的发展作出贡献。当地政府及学校应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文化历史,对临安产生热爱之情,愿意留在临安本地工作,从人文上对临安当地产业和文化资源进行推广。
4.结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世纪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教学改革和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探索出一套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面临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每一所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相信一套真正适合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对每一所为培养合格英语专业人才而不懈努力的院校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凯.走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困境之我见[J].外语,2011(01):108.
[2]李捷.论高等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3]刘晓华.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及多元化课程模式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5).
本文是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为109-2013200014。
指导教师:章洁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