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
【摘 要】
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情感教学,淡化人文精神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重申中学语文课堂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教材、具体文本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唤醒、指引、美化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催发精神的新生奠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精神的新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不够完善,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够丰富,本身的品性这一时期正在形成中,开始形成伦理道德,但道德发展存在明显的动荡性。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赞同周国平先生的观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催发“精神的新生”,就是树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情感教学呢?
一、语文教师要带着“情感”走进课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语文教师自身要带着情感走入课堂,只有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爱、对语文事业的爱走入课堂、才有激情在语文课堂上挥洒才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有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师只有带着对孩子的爱走入课堂,才能倾听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唤醒他们内在的美好情愫,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初愿。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美好情感
以情激情,唤醒已经被应试教育麻木的心灵。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均有一个主题,如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等等。而这些主题正是语文教师在教授一篇美文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情感教育的内容所在。在学习八上第二单元的内容时,《枣核》我用心引导学生倾听已经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晏子使楚》《古诗四首》这两篇古诗文,我以领悟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感受古代外交家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意在用这些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爱国情怀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尚未成熟的世界观,让他们意识到,无论你走向哪里,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都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至爱亲情,蕴藉着爱和孝的哲理。感受浓浓的亲情,感悟生命的价值,及时行孝是我情感教学的重点。这是一种关乎亲情、责任、生命认识的有意义的教育。
苏教版八上的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如画的阿里山,柳宗元笔下水清境幽的小石潭,以及苏轼带给我们的积水空明的承天寺夜景,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会没有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冲动呢?因此,在教学时我更注重在欣赏美、尊重美、呵护美等方面的引导,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触动他们内心里那个最柔软的角落,去感受美、盛装美、珍惜美。最终启迪学生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花草万物,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
三、语文情感教学需要声情并茂的言语感染
想要走进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必然少不了“读”这一环节。不同形式的“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关键。学生能否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话语引导,但最主要的是学生主观的“乐读”。因而情感教学中需要不同形式的“读”,需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有的人》这类抒情性诗歌时,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歌颂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感人故事,首先把自己融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去,在心中先树立起对一代伟人的敬仰和爱戴。授课时,我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范读了课文,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离周总理、鲁迅等一代伟人的时代已经较为久远,因而对他们也不够熟悉和了解。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敬仰、爱戴和深深思念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转化成自己的内在情感,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我的范读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无法让学生完全从内心里敬仰和爱戴他们。若想学生能体会到诗人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思念和敬仰,学生的自主朗读必不可少。依稀记得学生初读时,感受并不深刻,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读时,竟然把全班学生都读笑了起来。这足以说明,学生根本没有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没有换位成诗人在诗歌的意境中行走来深情地悼念伟人,也就无从实现自己对伟人的敬仰这一情感的转变。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幻化成诗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深情地朗读,学生范读、以朗读比赛的形式加以激励,并不时地加以指导和补充伟人的生平事迹,填充他们对伟人认识的空白,最终效果一遍好过一遍。学生在多次释放性的朗读中,逐步体会到了诗人的真挚情感,进而逐步转化为自己对一代伟人的敬仰、爱戴,向伟人学习的情感。由此推及到任何一篇文章,“读”是走进作品,走近作者,走进情境、实现情感教學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途径。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深刻反思的勇气,又要有放眼未来的气魄,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传扬民族精神,塑造民族之魂作为一项负有使命感的任务坚持不懈地落实、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