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由于全球化的需求,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孕育英语人才的摇篮——大学是否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是一个问题。本文基于理工科大學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根据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分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以及师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给予给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师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英语;问题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进行,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社会需求的“量”不仅仅是数量更倾向于质量,即要求不单单是精通英语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流畅交际的综合性人才。然而这种综合性人才却是现目今中国比较稀缺的,追根溯源,乃是中国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的不合理所致。尤其在当前的中国高校中,理工科大学主要以理工科为主导,其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放自然同综合性大学以及外语专门性大学等有所区别。本文主要探讨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学科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成立时间往往晚于综合性大学以及外语专门性大学等,所以其学科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科建设也不完善,有待提升。
首先,在这个全球化多元化之下,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现今英语专业学科课程仍是封闭的,这显得很狭隘。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都是学习外语理论知识,而外语学界的学者们都明白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总是离不开二语习得的“语言学情结和认知及实验科学传统”[1-3],这也自然使得英语教学研究范畴的狭窄。此外,英语专业课程也都只是专注英语技能、外国文化底蕴,没有与其他人文学科(教育学、哲学等)相互交叉与结合,忽视了应“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教学研究领域应走出仅作为教育心理学之应用学科的狭隘视域,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4],这也使得英语学科的狭隘。
其次,英语实践课程未被重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理论真实与否的试金石。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都很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堂而皇之的存在着。现在的本科学校基本都是第五学期实习,但是,这个实习的把关度却很松,造成有的学生(考研,考专八,考公招,考公务员)断然不去中小学实习,直接盖章证明已完成实习。这使得这些学生不了解中小学的教材和现状,出去工作也少了经验。我们知道,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的基础本就和其他综合性及专业性大学等存在区别,如若如此,那么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的职业发展也不得而知。
二、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考核只注重终结性评价
不少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是脱节的。首先,一方面,英语专业课程分类,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分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文化等方面的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开设;基础课程主要指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课程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课程,以语言基本功训练为主要目的,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可是语言知识类课程与语言技能类课程常常在内容上脱节,很多教师都重视词汇、语法等知识内容的教学,但是却忽略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对于课程知识的讲解看似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吸收,但教学内容松散,单元与课文如同碎片一样,缺少联系,使得师生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其“面”。另一方面,作为英语四个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常常被人所割裂开来学习。从目前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的具体实施来看,语言能力都被分成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学生首先学习具体的语言技能,然后培养总体语言能力[5]。但是语言能力不是语言技能的简单相加,如果不放于具体的情境中运用,那么学到的语言终究只是“哑巴英语”。
其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且基本都是班级授课制,班级容量比较大使得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就算学生在英语学习遇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最后,作为学习成果的验证,只是单纯的通过终结性评价——考试来断定,使得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了期末考试的前几天,“临时抱佛脚”,努力背几天,就可以过关。
三、师资教师身份的缺失
不少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课师资不仅不足,并且存在对于自身教师教学身份的丧失。一方面,对于一些专业课而言,比如翻译课和口语课,这都需要专业型教师,但是这类课的教师都还担任的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我们知道一旦教师教学任务过多,那么就会对英语专业课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的教师,很多为了晋升都专研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科研,以便于发表论文,如此,自然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也就力不从心,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这使得课堂沉闷,致使学生兴趣缺失,这无疑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人才的需求愈来愈烈,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大学,理应担当起这重要的职责。然而,当前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封闭性以及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和师资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老师的关注与警醒。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完善师资结构,以便于实现理工科大学社会职能,为其学术今后的职业发展做铺垫,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作者简介:刘容(1993-),女,四川德阳,在读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参考文献:
[1]肖礼全.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J].外语教学,2004(1):67-71.
[2]夏纪梅.论教师研究范式的多样性、适当性和长效性[J].外语界,2009(1):16-22.
[3]Johnson M A.Philosoph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 London,2004:2-3.
[4]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2-4.
[5]赵秀艳,夏洋,常俊跃.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效果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