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节,包粽子,煮鸡蛋,系五彩线,挂葫芦,插艾蒿……每一个元素都是岁月的厚重,文化的积淀,值得我们牢记和传承,书写和回望。
童年时代,我对每年的端午节总是充满期盼,充满留恋,在那些风俗传统的环绕中健康成长。一转眼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是每到端午这一天,总会回味在那不算富裕的年代里的吃的和玩的,也会闻到故乡浓浓的艾蒿香,“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是姐姐教我的诗句,一直飘在记忆里,童年过端午节的情景依然在记忆里留香。
记得家乡有很多很多艾蒿,那是极其普通的植物,在路旁,荒野、草地都可以生长,适应能力极强,多在向阳而流水顺畅的地方生长,在湿润肥沃的土壤里生长得最茂盛浓香。我们村子边上有个河崴子,大家过端午节都会去那里采艾蒿,夏天还可以用来熏蚊子。艾蒿叶片脉络清晰有致,叶形如九月菊,正面翠绿,背面灰白色蛛丝状绒毛,叶片饱满清亮,青翠浓密一株株一丛丛,有的高达一米左右,风吹来会散发极其浓郁的香味,振奋提神,宛如临水温婉的女子,发出柔美淡然的浅笑,令人怡情心醉。
记得每到农历五月初一,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的手腕和脚踝上缠系五彩丝线,要我一直带着。五彩线寓意五色吉祥,大人系后可以降魔除怪,儿童系上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如果碰到端午后第一个雨天,就要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我不想扔掉,母亲说:“不扔就会长出毛毛虫。”……那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永远是最精美的手镯。父亲还会去集市买个香荷包给我带在身上,我带着去上学,香味一直飘在上学的路上,回来入夜就飘在梦里面。
母亲在过节前一天用彩纸折叠很多葫芦,由于葫芦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就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葫芦也有“福禄”之意,挂葫芦也有收集福气的祈愿。东西两院的大娘婶子凑到一起,叠出来一堆红红绿绿的葫芦。我负责给葫芦吹气,小嘴巴对着留口,腮帮一鼓,葫芦就圆了,特别好看,好像小灯笼。母亲把颜色搭配起来,给邻居们均匀分好,谁家农活忙,没时间叠,母亲就派我给送过去。
每逢端午节还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按照传统,没过门的媳妇应该去婆婆家过节,哥哥自然就会去接未过门的嫂子来家里过节。到了初二,母亲给哥哥打扮得焕然一新,自行车上驮着准备好的四彩礼,还不忘告诉一些应有的礼貌礼节,没等母亲说完呢,哥哥一溜烟就没影了,他心急得一定是恨不得长双翅膀吧!我在一旁问母亲,哥哥啥时候回来,其实我也盼着未过门的嫂子早点来,那时候平时严肃的父亲也会笑出声来,母亲还可以做出更多好菜,我好像也能收到一条裙子什么的稀罕礼物。
我们村子那时没有江米,也没人去卖,所以也吃不到粽子,甚至都没见过。各家各户都磨出黄米面,发酵后揉成小面团,中间夹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馅;还有的用炒熟的芝麻末加盐做馅,叫芝麻盐,再压成小饼;还有不放馅的,上锅烙熟,叫做粘火勺,超级美味。我每次都是等不及,拿着小盘子在灶台旁等着,母亲给我烙个最圆溜最油儿大的,我坐在灶台旁的小木凳上,粘火勺蘸白糖,咬一口有点烫,却甜香无比。
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的端午这一天到来了,一睁眼,看见父亲已经在门窗上挂好了葫芦、柳枝、桃木、艾蒿,我跑出院子,看着各家各户门窗上五颜六色的葫芦,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斑斓的一道风景。
母亲天不亮就已经去河崴子采艾蒿了,插在我家所有的门框上、窗户上,还在我洗脸时放几片。听老人们说,端午节的艾蒿和平时的艾蒿不同,那天的艾蒿采回来保存好就是药材,能治疗皮肤病、风疹。所以每到这一天,天不亮时人们就三五成群地忙于采艾蒿,回来就在各家门窗上插上几棵,代表吉祥如意。女人们更有意思,把采回来的艾蒿插在头发上,或则夹在耳朵上,说是一年中头不痛,所有疼痛都被抛在脑后了,再也回不来了。我也在辫子上戴一枚艾蒿叶,希望头脑聪明些。
母亲用艾蒿煮的鸡蛋是草绿色,很特别,招呼我赶紧回来吃鸡蛋,她让每个人都来吃,笑着说这种鸡蛋能治百病。端午节吃鸡蛋是祝福大人们逢凶化吉,平安无事,祝福小孩子叽里咕噜,圆圆滚滚又一年。那个时候母亲要看着我家的鸡不能丢蛋,积攒一个月才足够一家人过节吃呢,每人只分到两个,我可以分到四个,父母亲各省出来一个给我留着。哎,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吃鸡蛋,想让他吃一个鸡蛋还得向家长提一个条件呢,哈哈!
我玩着鸡蛋舍不得吃,春燕约我去小南山滚鸡蛋,采桑粒。小南山的山脚有大片艾蒿,被露水滋润成湿湿的翠绿如织,我也采撷一些给母亲带回去,为她泡脚,这里的艾蒿没有河崴子里的长得那么绿那么香,可是母亲不允许我去河崴子玩,因为离家太远了。春燕说,她今天可以比任何人多吃一份鸡蛋,因为这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我也很开心,因为我俩是有福同享的伙伴呀,她过生日如同我过生日一样的。我们追着鸡蛋从山顶滚到山脚,看到两个鸡蛋都没裂纹,一起开心地蹦得老高。最后我们还一起顶鸡蛋,每次都是春燕故意让我赢,然后输给我一個鸡蛋。
过节的晚饭丰富难忘,现在想起喉咙还痒痒地馋,可以喝到两毛钱一瓶的甜汽水,饭后还能去村大队门前看一场露天电影……到了睡觉时我就会问母亲:“为什么节这么快就过去了?”母亲说:“年好过,节好过,日子不好过,长大你就懂了。”……
童年过端午节,在我心里仅次于过春节呢。
端午节,在童年里是纯真、希望、幸福、开心的,感觉就是一年里最隆重的一天。长大后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此时我觉得端午节更是全民族祈求健康、驱除忧郁、缅怀历史、书写希望的民俗佳节。
女儿看我写的文章,突然说:“妈妈,我们的端午节让韩国注册了,您赶快告诉春燕阿姨注册自己的生日啊,不然她也成韩国人了。”我听后大笑,难道诗人屈原是韩国人不成?其实我们不用担心被人家注册,真正的担心是,那些传统美好的东西有一天在我们身上找不到了,甚至连自己也弄丢了。
我不能守在喧嚣中远离端午搁浅时光,全家启程回乡看望哥姐,父母不在了,哥姐就是最亲的依靠。姐姐为我准备了一大筐笨鸡蛋,包了好多粽子,为女儿做了五彩线,叠了葫芦,基本和母亲在时一模一样,我心想父亲母亲也一定会记得这个节日吧。
我们姐妹们又去了河崴子,那里依然艾蒿青青,我与她们又一次相逢在芳草之中,邂逅在广袤旷野上。大片大片的艾蒿敞开五月的情怀,沐浴正午的阳光,携带独特的清香,摇曳清雅的风姿,在时光深处向我轻轻招手,在灵魂高处对我深情微笑,与我浅吟低唱:我们回家吧!
回家,故乡的艾蒿请与我同行,一百公里以内,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请停留在我的门楣之上,佩在我的耳鬓之处,让清素的艾香浸漫我的端午,香绕我的岁月,永不飘远。
个人简介:梁美玉,笔名玲贝贝,现居沈阳,服装设计。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青年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钟爱诗歌散文,作品发于《诗潮》《海燕》《中国铁路文艺》《稻香诗报》《辽宁诗界》《绿野》《沈阳日报》《营口日报》《本溪日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