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始三分钟,四两拨千斤

2017-06-20 17:29蒋兰君
教育界·中旬 2017年4期

蒋兰君

【摘要】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反复地机械练习与说教效果甚微,我尝试利用课始三分钟进行数学小活动,以此来突破低段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新知学习后的最短时间内尽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帮助学困生及时解决困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课始三分钟;理解和掌握;解决困惑

由于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反复地机械练习与说教效果甚微。怎样既能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又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重难点呢?

我尝试利用课始三分钟进行数学小活动,以此来突破低段教学中的重难点,以下是一些思考以及实践策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低段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课复习环节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低段数学家常课的复习环节多以口算为主,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课堂一开始就进行一成不变的复习或直接引入新课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低段数学部分内容灵活多变,学生感到吃力。如钟表、人民币等内容,新课学习和课后的练习巩固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及时掌握每个单元的重难点。尤其对于学困生,一单元教学完成后随即开始学习新一单元知识,使易错题逐步累积直到期末,导致学困生期末复习阶段非常辛苦且效果不佳。

学生缺乏相应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不理解题意、不会解决生活类问题,如“购物”等。

二、课始数学小活动的实践策略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开始探究在课始三分钟采取一些有效的活动,既能使低段学生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同时又能有效地复习本册中的重难点。在学习新知后,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尤其帮助学困生及时解决困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以下是我的三种尝试。

(一)游戏表演

数学游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游戏活动,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它兼具了游戏与数学的特点。数学游戏以其内容和形式所体现出的独特风格,深受一年级孩子的喜爱。

如基数和序数,新课教学后学生容易混淆,尤其是以图中人物为标准数感到困难。为有效突破这个知识重难点,课始,我请一大组孩子上台排好队,然后请孩子们自由表述:從左数第几个是谁?谁的左边有几个?谁的右边有几个?谁在谁的中间?面对着自己认识的同学,孩子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当学生表述错误时,请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手示意,观察他的左右方向,从而及时纠错。经过反复练习,孩子们完全掌握了这一知识。

在课始设计这样游戏表演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帮助学困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和理解知识重难点。

(二)互动生成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善于表现,正基于孩子这样的性格特征,我设计了“我来当当小老师”这样的互动活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突破知识重难点。

如认识100以内的数,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等。为帮助学生有效梳理知识点和突破重难点,我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喜欢的数字,首先请一个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数字写在卡片上,请其他学生猜一猜,这样的区间猜数能感知数的大小。借助“大了”“小了”等词汇来帮助学生感知数的大小,当学生初步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体会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当然,这个活动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得到这个数是几,而是让学生经历了数感的培养过程。当猜出这个数后,将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从前数5个数、从后数5个数、从前数第5个是几、从后数第3个是几、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几、这个数的组成是什么等。实践后发现孩子们根据平时的练习,提出了丰富精彩的问题。

这样生生互动式的课始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一年级孩子的表现欲,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理解了重难点,同时也帮助孩子快速梳理和构建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网络。

(三)情境模拟

学数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懂得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越是生活类问题,学生学起来越感到困难,于是我便根据学生存在的困惑模拟相应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会用数学知识。

比如一年级中的人民币知识。从理论上说,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实际教学后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孩子对人民币感到陌生,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是感到困难,如1元=10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孩子平时要买什么,都是到柜台付钱,没有农村孩子独自去商店买东西的经历。另一方面,生活中已经没在使用“分”,在此基础上教学1角=10分,非常抽象。根据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课始买卖活动。在新课教学后的每节课始,老师准备一些学习用品,明码标价(尤其会精确到“分”,弥补生活中已经没使用“分”的尴尬),让孩子们用模拟人民币进行购买计算,会购买和准确计算的孩子就能直接领到学习用品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在模拟情境中认识了人民币,也学会了换算。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基础不同,新课教学中真正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新课教学后遗留的知识难点多数能通过反复练习解决,对于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枯燥乏味,更是让学困生产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而在课始设计这样的模拟情景式活动,将试题上生活类题目转换成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反复用数学知识,从而掌握和理解知识。

三、课始小活动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一)实践收获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让孩子参与感兴趣的课始三分钟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于一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大、缺乏生活经验等,学生不理解题意,从而导致解题困难。课始三分钟活动能有效创设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3.提高了学困生的自我成就感。

课始三分钟活动能及时帮助学困生解析疑惑,让他们在边玩边想中理解和掌握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二)实践反思

1.课始活动要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不同导致教学后存在的问题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设计恰当有效的课始活动,并及时更新,使孩子们保持持续的参与激情。

2.课始活动要发挥小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注重培养班级小干部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生生互动式的活动中,让学困生在小干部的示范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始活动要充分照顾学困生。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增加他们积极学习的机会,是改善儿童学业状态的重要变量之一。在课始活动中要充分照顾学困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消灭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