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练
虽然2016年,张家港行借助营业外因素勉强实现净利润同比微增,但收入来源单一、客户高度集中、资产质量风险较大的隐忧却无法在短期内消弭。
自2016年9月以来,A股迎来了农商行这一新类型银行的挂牌上市,张家港农商行(下称“张家港行”)也在其中。2017年1月24日,张家港行正式在A股上市,成为第五家上市的农商行。不到一个月后的2月22日,张家港行即公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
该年报给市场的最大惊喜莫过于张家港行2016年净利润实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微增,實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6.89亿元,同比增长2.38%。此前张家港行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至2015年,该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0.32亿元、7.31亿元、6.73亿元。
但2016年净利润仅比2015年多0.16亿元,这有足够的理由让市场怀疑这种纸面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究竟是张家港行的盈利能力逐渐向好还是另有玄机?
净利润微增真相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张家港行2016年净利润实现2013年以来的首次上涨,与坏账核销、政府减税和政府补贴等因素所做的贡献不无关系。
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张家港行2016年营业利润下降5.8%,毛利润下降3.49%,按照一般情况下银行成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其净利润大概率应该也随之下降。但令人颇感蹊跷的是,张家港行2016年的净利润却反向增长,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是营业外的因素所致。而营业外的因素主要包括税费调整和政府补贴。
令人吃惊的是,根据年报,张家港行2016年所得税费用大幅下降122.98%!与2015年同期相比,张家港行2016年度所得税费用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报告期内,张家港行向税务部门申报已符合税前列支条件的以前年度核销坏账,调减当期所得税费用,同时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上述税项已于2016年8月1日由税务部门退回;二是张家港行利润总额中国债、地方债、铁道债及联营企业投资收益等非应税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税费调整和非应税收入的增加使得当期应税利润总额减少,从而直接导致张家港行利润的增加。
除税费调整外,政府补贴也是张家港行提升利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2015年仅获得387.6万元的财政补贴收入的前提下,2016年,张家港行竟然获得了1259.6万元的财政补贴收入,增幅高达225%。具体来看,2016年,上述财政补贴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改革发展补助专项资金823.4万元,农村金融改革专项补助310万元,扶持企业专项资金50.96万元,涉农补贴代发工作经费补助26.93万元,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0万元,发展质量强市工作奖励及补助金13万元,其他15.31万元。
粗略计算,上述两个因素形成收入优势已经大于2016年净利润的增加值,也就是说,若没有上述营业外因素的影响,张家港行2016年的净利润仍会延续下降的态势。从这个角度而言,张家港行2016年年报上的盈利增长是人为调整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的业务经营能力。
可从侧面进行验证的是张家港行在年报中的分析:“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加速、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交互参加,给银行业带来了竞争加剧、增速放缓、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等严峻冲击。”
在经济周期下行和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地处沿海发达区域的张家港行也不能避开各种负面因素的严峻冲击,未来面临的经营压力也不容小觑。
实际上,招股说明书已经显示,自2013年以来,张家港行净利润连续下滑已是常态。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张家港行的净利润分别为10.32亿元、7.21亿元、6.73亿元,净利润呈现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尤其是2014年的净利润下降更为严重,跌幅甚至超过30%。
在上市银行中,像张家港行这样的净利润跌幅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即使是在同一经营区域的江苏省,张家港行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水平也不得不令人担忧。据了解,2014年,在6家江苏本地银行(包括2016年上市的江苏银行和江苏常熟农商行)中,张家港行的净利润水平的下滑幅度最为严重。张家港行甚至在2015年年报中不得不承认,2014年是该行自成立以来面临最大困难的一年。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宏观经济增长和银行经营形势均未见好转的前提下,在2014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015年继续下滑的大势下,仅在上市1个月后,张家港行2016年净利润就实现了微增,这不得不使市场对其真实的盈利水平产生合理的质疑。
经营风险未根本好转
收入是银行利润的基础,就张家港行的收入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利息净收入的占比一直较高。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利息净收入占张家港行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27%、88.75%、83.12%、81.5%,虽然2015年、2016年净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滑,但仍维持在高位。
与全国性银行不同,作为区域性银行,农商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所在的区域。由于近几年宏观经济的下行,张家港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遭遇增长乏力的情形,因此,以该区域为核心业务区域的张家港行,在经营发展上也必然会经历一段较长的艰难时期。
对银行而言,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最关注的就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控制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张家港行在资产质量方面也乏善可陈。截至2013年年末、2014年年末、2015年年末及2016年年末,张家港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92亿元、5.77亿元、7.82亿元及8.2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1.51%、1.96%及1.96%,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贷款行业的投向来看,张家港行贷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张家港行向制造业发放的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40.99%,向批发和零售业发放的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16.95%,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放的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9.97%。而上述三大行业尤其制造业是經济下行周期的“重灾区”,若上述三大行业出现明显衰退,则极有可能导致张家港行不良贷款增加,从而对该行的资产质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与很多银行一样,制造业也是张家港行不良贷款的高发区。截至2015年年末,张家港行的不良率为3.02%;而在制造业中,又以纺织业的不良率尤为严重。截至2015年年末,张家港行纺织业的不良贷款率为3.96%,而两年前的2013年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仅为0.27%。由此可见,仅仅过去两年时间,张家港行纺织业的不良贷款率竟上升了十多倍。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农商行一样,张家港行的服务客户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一般而言,中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与大型企业相比,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截至2016年6月末,张家港行公司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为81.79%,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公司贷款比例更是高达94.69%。
最近几年,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使得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钢贸坏账与民间借贷风波相互交织,使得本就身处发展困境的江浙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加雪上加霜。中小企业盈利下滑、现金流面临困难同样也困扰着立足于该地区的农商行,由于区域性银行的特点,使得立足于该地区企业的农商行难以独善其身,缺少回旋余地的农商行往往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近几年,张家港行也面临着多坏账攀升的不利局面。为了应对坏账准备,张家港行不得不大幅提升资产减值幅度,这直接导致银行利润逐渐被侵蚀。随着不良率的不断上升,张家港行2013-2016年贷款损失准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11.53亿元、12.19亿元、13.44亿元、15.70亿元,呈逐年上升之势。
张家港行在招股说明书中分析了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要原因: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及2016年1-6月,张家港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8%、1.51%、1.96%和2.00%(2016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96%),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报告期内中国经济景气度下降,张家港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从而导致张家港行部分贷款客户无法正常还本付息;由于张家港行主要贷款客户为中小微企业,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当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较易产生不良贷款。
中信建投对张家港行的经营风险也做了分析:第一,若张家港行不能有效保持贷款组合,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业务的资产质量,则其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将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并承担较高的信贷风险。第二,在利率市场化和降息周期中,若张家港行不能保持客户存款的增长率,维持揽存能力,抵御市场竞争,将会导致张家港行的流动性和经营业绩受到负面影响。
值得深思的是,在证监会不断强化上市公司IPO质量审核,坚决防止“带病上市”的监管环境下,像张家港行这样上市前三年业绩连年下滑、收入来源单一、客户高度集中、资产质量风险较大的农商行却顺利通过IPO审核,个中缘由确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