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杨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2017-06-19 19:2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及第旧唐书杨氏

许 友 根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唐代杨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许 友 根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科举家族的形成是两汉已降世家大族在科举时代与时俱进成功转型的结果,唐代杨氏科举家族既是政治家族,亦为文学家族,在唐代科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是研究唐代科举家族值得关注的样本。

唐代;杨氏;科举家族

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作为观照唐代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特殊视角,唐代科举家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重视。本文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以及笔者所著《〈登科记考补正〉考补》等资料文本所载科第人物为线索,对唐代杨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唐代杨氏溯源

《元和姓纂》卷5“杨氏”:“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氏。”[1]581《旧唐书》卷164《杨於陵传》:“杨於陵字达夫,弘农人。汉太尉震之第五子奉之后。”[2]4292《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表》:“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3]2346传世文献的记载在石刻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钱徽撰《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宁)墓志铭并序》:“公讳宁,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姬姓,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4]2023《唐代墓志汇编》[乾符011]杨知退撰《唐故朝议大夫前凤翔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弘农杨府君(思立)墓志铭并序》:“君讳思立,字立之,其先华阴人。东太尉震儒学之宗,时人号为关西孔子,即其后也。”[4]2478-2479《文物》2016年第7期载李都撰《唐故监察御史弘农杨君墓志铭并叙》:“谨按杨氏世系,自轩辕少典之后,宗于姬姓。至周昭王时,父燮生六,有文在手,左曰杨,右曰侯,昭王曰其先有之,此天命也。遂封六为杨侯,国于河洛间,以君牙字之。《书》曰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即得姓之源也。自君牙十六世至孙伯乔,始就封于杨,其后益大。自伯乔四十一世生震,为太尉。自震十三世生均,为魏司空,封临真郡公。公生俭,本朝黄门侍郎,封夏杨公。公之侄孙素,为隋尚书令,封越国公。”[5 ]19-20综上,杨氏源自姬姓,周宣王之后。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汉代有“关西孔子”之誉者杨震,被奉为始祖。

二、唐代杨氏科第人物

(一)杨凭家族

一代

杨凭,大历九年(774)进士科状元。《广卓异记》卷19引《登科记》:“杨凭,大历九年状元及第。弟□,大历十三年亦状元及第。”[6]264杨凭官终太子詹事。

杨凝,凭弟,大历十三年(778)进士科状元。柳宗元《为李京兆祭杨凝郎中文》:“唯是伯仲,并为士则,连擢首科,迭居显职。”原注:“大历九年,凭中进士第一。十三年,凝中第一。”[7]1063-1064

杨凌,凭弟,大历十二年(777)进士及第。按徐松《登科记考》卷11大历十一年进士科列有杨凌[8]393,杨凌中进士当为大历十二年,《四部丛刊初编》本《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卷30童注作“十二年”;《四库全书》本《柳河东集注》卷30“与杨京兆凭书”注亦作“十二年”。

二代

杨敬之,凌子,元和二年(807)进士及第。《新唐书》卷160《杨凭传》:“敬之字茂孝,元和初,擢进士第,平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军。”[3]4971-4972

三代

杨戎,敬之子,开成二年(837)三史登科。《唐摭言》卷8《及第与长行拜官相次》:“杨敬之拜国子司业,次子戴,进士及第,长子三史登科,时号杨三喜。”[9]1650

杨戴,一作“杨载”,敬之子,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唐阙史》卷上《杨江西及第》:“祭酒杨尚书敬之任江西观察使,载江西应科,时成均长年,天性尤切。……是岁慈恩寺榜,因以望题。题毕,杨公闲步塔下,仰视之,则曰弘农杨载、濮阳吴当,恍然如梦中所睹。”按:杨敬之任江西观察使当为任连州刺史之误,详见徐松《登科记考》卷21开成二年(837)“杨载”条考证[8]774-775。

综上,杨凭家族三代凡6人科举及第,其中进士及第5人,三史科及第1人。5名进士中,杨凭、杨凝兄弟皆为状元。

(二)杨宁家族

一代

杨宁,广德二年(764)明经及第。《唐代墓志汇编》[元和105]钱徽撰《唐故朝议大夫守国子祭酒致仕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散骑常侍杨府君(宁)墓志铭并序》:“公讳宁,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公幼挺清质,秀出伦比,既冠,擢明经上第,释褐衣授亳州临涣县主簿。”[4]2023杨宁官终国子祭酒。

二代

杨汝士,宁子,元和四年(809)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虞卿从兄汝士。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汝士官至吏部尚书。汝士子“知温、知远、知权,皆登进士第”[2]4564。

杨虞卿,宁子,元和五年(810)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祖燕客,父宁。……虞卿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又应博学宏辞科。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2]4561虞卿“子知进、知退、堪,弟汉公,皆登进士第”[2]4563。

杨汉公,宁子,元和八年(813)进士及第。《全唐文补遗》第六辑,郑熏撰《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弘农杨公(汉公)墓志铭并序》:“公讳汉公,字用乂,弘农华阴人也。……廿九登进士第,时故相国韦公贯之主贡士。”[10]178-179汉公子范、筹,皆登进士第。

杨殷士,宁子,长庆元年(821)进士及第,复试黜落,后制科及第。《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弟“鲁士字宗尹,本名殷士。长庆元年,进士擢第,其年诏翰林覆试,殷士与郑朗等覆落,因改名鲁士,复登制科,位不达而卒”[2]4564-4565。

三代

杨知温,汝士子,开成四年(839)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虞卿从兄汝士,汝士字慕巢,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汝士子“知温、知远、知权,皆登进士第”[2]4564。《登科记考补正》以岑仲勉《登科记考订补》为据系知温开成四年进士及第[11]872。

杨知远,汝士子,进士及第[2]4564。

杨知权,汝士子,进士及第[2]4564。

杨知至,汝士子,会昌四年(844)进士及第,复试黜落,再考进士及第。《唐摭言》卷8《别头及第》:“会昌四年王起奏五人:杨知至、刑部尚书汝士之子。源重、故相牛僧孺之甥。郑朴、河东节度使崔元式女婿。杨严、监察御史发之弟。窦缄,故相易直之子。恩旨令送所试杂文付翰林重考覆,续奉进。止杨严一人,宜与及第,源重四人落下。”[9]1650按:《新唐书》卷175《杨虞卿传》:汝士“子知温、知至,悉以进士第入官”[3]5250。《登科记考补正》卷27《附考·进士科》录杨知至为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11]1227。

杨知进,虞卿子,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虞卿“子知进、知退、堪,弟汉公,皆登进士第”[2]4563。

杨知退,虞卿子,开成五年(840)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87下《忠义传》:李景让,“(开成)四年入为礼部侍郎。五年选贡士李蔚,后至宰相;杨知退为尚书”[2]4891。

杨坛,虞卿子,进士及第。《新唐书》卷175《杨虞卿传》:子知退、知权、坛、堪,皆擢进士第[3]5249。按:知权为汝士之子,见《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

杨堪,虞卿子,进士及第[2]4563。

杨思立,虞卿子,大和七年(833)明经及第。《唐代墓志汇编》[乾符011]杨知退撰《唐故朝议大夫前凤翔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弘农杨府君(思立)墓志铭并序》:“君讳思立,字立之,其先华阴人。……君植性温茂,蕴识冲远,幼而歧嶷,弱不好弄,以经明求试于春官氏,十四擢孝廉第。”[4]2478-2479

杨筹,汉公子,大中五年(851)进士及第。《文物》2016年第7期载李都撰《唐故监察御史弘农杨君墓志铭并叙》:“君讳筹,字本胜。……故五试方籍于春官氏,时大中五年也。”[5]20《新唐书》卷175《杨虞卿传》:汉公子筹、范,仕亦显[3]5250。

杨范,汉公子,进士及第[3]5250。

杨湮,汉公子,制科及第。《全唐文补遗》第六辑,郑熏撰《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弘农杨公(汉公)墓志铭并序》云:杨汉公有“别七子:曰湮,以志学取礼科,今为著作佐郎”[10]178。

杨篆,汉公子,进士及第。《全唐文补遗》第六辑,杨篆撰《我大唐故天平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兼郓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徒杨公(汉公)夫人越国太夫人韦氏(媛)墓志铭并序》:“惟余零丁孤苦,残息尚存。常忝进士擢第。……弟筠,进士及第,摄荆南支使。”[10]199

杨筠,汉公子,进士及第[10]199。

四代

杨赞禹,知退子,大顺元年(890)进士科状元。《全唐文》卷823黄滔《与杨状头书》:“谨献书状元先辈:圣人之道没,必假后贤以援之。”[12]8670《广卓异记》卷19《兄弟二人状元及第》:“杨赞禹,大顺元年状元及第。弟赞图,乾宁四年状元及第。”[6]264

杨赞图,知退子,赞禹弟,乾宁四年(897)进士科状元。赞图官终司封员外郎知制诰[13]252-261。

综上,杨宁家族四代凡21人科举及第,其中进士及第17人(含状元二人),明经2人,制科2人。

(三)杨於陵家族

一代

杨於陵,大历五年(770)进士及第。《全唐文》卷639李翱《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公讳於陵,字达夫,年十八举进士第。”[12]6450

二代

杨嗣复,於陵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64《杨於陵传》:“子四人:景复、嗣复、绍复、师复。嗣复自有传。景复位终同州刺史。绍复进士擢第,弘辞登科,位终中书舍人。师复位终大理卿。”[2]4249

杨绍复,於陵子,进士及第。《全唐文》卷639李翱《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子“绍复,举进士,登宏词科”[12]6452。

三代

杨授,嗣复子,大中九年(855)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64《杨於陵传》:“大中后,杨氏诸子登进士第者十人:嗣复子授、技、拭、扌为,绍复子擢、拯、据、揆,师复子拙、振等。”[2]4294同书卷176《杨嗣复传》:“子损、授、技、拭、扌为,而授最贤。授字得符,大中九年进士擢第,释褐从事诸侯府,入为鄠县尉、集贤校理。”[2]4560

杨技,嗣复子,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嗣复传》:子“技进士及第,位至中书舍人”[2]4561。

杨拭,嗣复子,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6《杨嗣复传》:子“拭官终考功员外郎。扌为终兵部郎中。拭、扌为并为进士擢第”[2]4561。

杨扌为,嗣复子,进士及第。终兵部郎中[2]4561。

杨擢,绍复子,进士及第。终给事中[2]4294。

杨拯,绍复子,进士及第。终司封员外郎[2]4294。

杨据,绍复子,进士及第。终右补阙[2]4294。

杨揆,绍复子,进士及第。终左谏议大夫[2]4294。

杨拙,师复子,进士及第。终左庶子[2]4294。

杨振,师复子,进士及第。终左拾遗[2]4294。

四代

五代

杨昭俭,授孙,景梁子,进士及第。《宋史》卷269《杨昭俭传》:“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嗣复,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授,唐刑部尚书。父景,梁左谏议大夫。昭俭少敏俊,后唐长兴中,登进士第。解褐成德军节度推官。”昭俭以工部尚书致仕[14]9246。

综上,杨於陵家族五代凡15人科举及第,皆为进士及第。

(四)杨悟虚家族

一代

杨悟虚,制科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人。自言隋越公素之后。高祖悟虚,应贤良制科擢第,位终朔州司马。曾祖幼烈,位终宁州司马。祖藏器,邠州三水丞。父遗直,位终濠州录事参军。家世为儒,遗直客于苏州,讲学为事,因家于吴。遗直生四子:发、假、收、严。”[2]4595

五代

杨发,遗直子,大和四年(830)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发字至之,大和四年登进士第,又以书判拔萃,释褐校书郎、湖南观察推官,再辟西蜀从事。”[2]4595杨发官终婺州刺史。

杨假,遗直子,开成五年(840)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假字仁之,进士擢第。故相郑覃刺华州,署为从事。从覃镇京口,得大理评事。入为监察,转侍御史。由司封郎中知杂事,转太常少卿。出为常州刺史,卒官。初,遗直娶元氏,生发、假。继室长孙氏,生收、严。”[2]4597

杨收,遗直子,会昌元年(841)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杨收字藏之,同州冯翊人。……收以仲兄假未登第,久之不从乡赋。开成末,假擢第,是冬,收之长安,明年,一举登第,年才二十六。”[2]4595-4598

杨严,遗直子,会昌四年(844)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严字凛之,会昌四年进士擢第。……二子:涉、注。”[2]4601

六代

杨乘,发子,大中元年(847)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杨发)子乘,亦登进士第,有俊才,尤能为歌诗,历显职。”[2]4597

杨鉴,收子,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收子鉴、钜、鏻,皆登进士第。”[2]4601

杨钜,收子,广明元年(880)进士及第。《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广明元年,钱珝、杨钜登第。”[11]984

杨鏻,收子,乾宁三年(896)进士及第。《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侍郎独孤损知举,杨鏻登第。”[11]1029

杨镳,收子,进士及第[11]1244。

杨涉,严子,乾符二年(875)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杨严子)涉,乾符二年登进士第。”[2]4601

杨注,严子,中和二年(882)进士及第。《旧唐书》卷177《杨收传》:“(杨严子)注,中和二年进士登第。”[2]4601

杨洞,严子,进士及第[11]1244-1245。

七代

杨凝式,涉子,天祐二年(905)进士及第。《旧五代史》卷128《杨凝式传》:“杨凝式,华阴人也。父涉,唐末梁初,再登台席。……唐昭宗朝,登进士第,解褐授度支巡官,再迁秘书郎,直史官。”[15]1682-1683

杨迎儿,鉴子,明经及第。《全唐文补遗》第三辑,杨咸撰《唐故陇西郡李夫人(雅)墓志铭并序》:“夫人讳雅……前楚州司马弘农杨公弘之妻。……前夫人刘氏之子……曰迎儿,经明擢第。”[16]281按:《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表》载杨收之子杨鉴,字文通。生弘,字伯宽[3]2366。

综上,杨悟虚家族七代凡17人科举及第,其中进士及第15人,明经1人,制科1人。

三、唐代杨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据现有资料,唐代杨氏科举及第者凡145人,其中杨凭等四个家族科举及第者59人,通过对这四个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一)科举家族的形成是两汉以降世家大族在科举时代与时俱进成功转型的结果

弘农杨氏是汉唐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汉代即有杨恽、杨喜、杨震等重要人物,尤其是东汉太尉杨震以正直不阿、疾恶如仇而闻名于世,魏晋之后的杨氏子孙以此为荣,大多尊杨震为始祖。杨震之后的杨氏家族大致分为五个分支:是为隋宗室支、观王房支、扶风房支、河中房支和越公房支[3]2346-2386,均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赫家族。以越公房为例,房支始祖为北魏越恭公杨钧,曾任怀朔镇将。杨钧之子暄、穆、俭、宽皆为公卿牧守,荣赫累朝;诸子秀立,青紫盈庭。杨暄之孙杨素则为隋代开国重臣。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对以荫袭、军功等传统世家大族的传承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的数量,尤其是进士及第者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家族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有唐一代世家大族甚多,一些家族枝叶繁茂,累世高官,如唐代杨氏越公房;也有很多世家大族逐渐式微,显赫不再。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世家大族后人在科举时代能否与时俱进,积极投身科举考试,并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功名,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诚如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篇首所云:“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第相高。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3]2179可以说,科举家族的形成是两汉以降世家大族在科举时代与时俱进,成功转型的结果。

(二)杨氏科举家族既是政治家族,亦为文学家族

杨氏科举家族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族,家族成员出将入相,代有名人。《旧唐书》卷176《杨汝士传》:“初汝士中第,有时名,遂历清贯。其后诸子皆至正卿,郁为昌族。所居静恭里,知温兄弟,并列门戟。咸通中,昆仲子孙,在朝行方镇者十余人。”[2]4565唐代杨氏宰相凡十一人,其中杨炎、杨国忠、杨绾、杨收、杨嗣复等均为唐代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对唐代社会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杨凭、杨虞卿、杨虞陵、杨汝士、杨敬之等皆官至三品,成为中晚唐时期的高级官吏。杨氏科举家族也是个文学家族,根据《全唐诗》《全唐文》等典籍的统计,唐代杨氏诗文存留后世的有十七人,其中杨汝士、杨凝等人颇著诗坛声名[17]43。《唐摭言》卷3《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了杨汝士“压倒元、白”的故事:“宝历年中,杨嗣复相公具庆下继放两榜。时先仆射自东洛入觐,嗣复率生徒迎于潼关。既而大宴于新昌里第,仆射与所执坐于正寝,公领诸生翼坐于两序。时元、白俱在,皆赋诗于席上。唯刑部杨汝士侍郎诗后成。元、白览之失色。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吏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慈筵醉醁糯!’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9]1600-1601

(三)杨氏科举家族在唐代科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首先,杨氏家族科第人物众多,是唐代较为典型的科举家族。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初步创立时期,进士科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科举科目,其考试难度较大,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科及第后升迁较为迅速,尤其到了中晚唐时期,进士出身者成为朝廷中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据现有资料,杨氏四个科举家族59名科第人物中,进士出身52人,占88.1%,其他科目出身7人,占11.9%。进士科状元4人,进士出身的宰相有3人。其次,杨氏家族多人知贡举,形成了特定的座主门生关系。杨嗣复于宝历元年、二年以礼部侍郎身份连续知贡举,所选贡士,后多至达官。唐懿宗时宰相夏侯孜、礼部侍郎柳璟等皆为杨嗣复门生。杨涉于乾宁元年、天祐元年、乾化二年先后三年知贡举,往典贡闱,文行兼采。座主门生关系的建立对于杨氏家族政治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杨氏家族与唐代科场重要事件多有联系。《旧唐书》卷168《钱徽传》:“长庆元年,为礼部侍郎。时宰相段文昌出镇蜀川,文昌好学,尤喜图书古画。故刑部侍郎杨凭兄弟以文学知名,家多书画,钟、王、张、郑之迹在《书断》、《书品》者,兼而有之。凭子浑之求进,尽以家藏书画献文昌,求致进士第。文昌将发,面讬钱徽,继以私书保荐。”[2]4383但钱徽无视段文昌请托,并未录取杨浑之。段文昌大怒,内殿面奏“言徽所放进士郑朗等十四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经王起、白居易复试,这一科录取的十四名进士只有四人及第,杨汝士之弟殷士等十人黜落,知贡举钱徽因此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摭言》卷8《别头及第》记载:“会昌四年王起奏五人:杨知至、源重、郑朴、杨严、窦缄,恩旨令送所试杂文付翰林重考覆。续奉进,止杨严一人,宜与及第,源重四人落下。”[9]1650原注云:杨知至,刑部尚书汝士之子。研究唐代科举发展史,科举家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而杨氏科举家族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1](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曲江缪家寨唐代杨筹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6(7).

[6](宋)乐史.广卓异记[M]//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7](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清)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吴钢.全唐文补遗(第六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11](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12](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13]许友根.唐代状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4](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6]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17]胡可先.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韦琦辉】

2017-02-0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石刻文献与唐代科举家族研究”(编号:13LSB004)。

许友根(1955—),男,江苏响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举制度史研究。

K242

A

1672-3600(2017)07-0069-05

猜你喜欢
及第旧唐书杨氏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Fort Besieged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ABSTRACT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
消失的金粟瓜
“第”字的用法(汉字故事)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