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前文对高邮巡会型庙会祭祀仪式的活动程序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迎会准备、廟会相关组织人员进行“约驾”与“朝庙”、神像入座仪式、神像出巡、送神、灯会等几个流程,这些程序中的细节也蕴含着水神灵崇拜的特色。
首先,迎会准备中筹集会资日期的选择。农耕社会的人们因为降水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与降水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受到崇拜。在高邮的民间社会,对雷神的崇拜尤为兴盛。庙会举办前,庙会的组织者会长会选择每年农历六月廿十四即雷公菩萨生日的这天让各行业自报营业额,“在每年古历六月,雷公菩萨生日这天,由会首召集各行业代表筹集会资,商家自报营业额,按营业额抽取5‰的会厘。按说,选择这天自报营业额不会发生谎报情事,否则雷公会雷击之。”
其次,“约驾”与“朝庙”中会首宣读约驾点卯祭辞。笔者通过拜访兴化历史学会会员、兴化庙会研究著名学者张从义老先生,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张老先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三官会约驾点卯祭辞,详见附录3。从这段约驾点卯祭辞的内容来看,它仅用了一百多个字便表达出了人们对三官大帝的崇敬。“日月星光照环宇,天地水恩泽人间。上元一品,天官赐福。中元二品,地官赦罪。下元三品,水官解厄”赞扬了三官的伟大神能,“天地水为万民赖以生存之本,三官帝乃百姓千年崇拜之神”表达了民众对三官大帝的依赖与崇拜之情,“为保沧桑永世太平,祈求三官大帝恩典。明日恭请三官大帝出巡,保佑天下百姓福寿康宁”体现了民众祈求三官保佑太平的强烈愿望。听有关村民说,旧时宣读约驾点卯祭辞的是乡镇中有威望的绅士、名流或僧侣,他们的声音要雄厚、响亮,要发自肺腑地感念神灵的恩德,这样神灵才能够感受到民众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接着是神像出巡中,在神像出巡过程中,笔者在试图还原各大庙会神像出巡这一环节时发现高邮庙会神像出巡路线的一个共同点。南方的庙会绝大多数都要出巡,通过与扬州、江都、宝应、淮安等地庙会的对比,据自己搜集到的高邮地方文献并加以总结的前提下得出高邮庙会神像出巡路线特色:即在高邮各类神灵信仰的庙会,在神像出巡时,其路线大多要经过运河一带。比如,高邮泰山庙会神像出巡时,下午由泰山庙行经草巷口、孤楼埂、庙巷口、直上运河堤、南行至南门奶奶殿歇脚,傍晚由南门大街穿城回庙;高邮水都天庙会,“当队伍游到杨家坞的三叉路口处(今运河二桥西引桥尾的叉路口),都天菩萨的大轿要在此休息,早已等在这里的信徒……”;界首城隍庙会,“神会从城隍庙沿林家街至下河边,过后桥城南大街,上大运堤……”等等。各大庙会无论祭祀何种类型的神灵,其出巡路线都要经过运河一带,其蕴含的民俗民情就是百姓希望通过神与水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共同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物阜民丰。
庙会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灯会,高邮的大型庙会后常常伴随着灯会。在中国的水祭仪式中,“沉”与“漂”是常见的祭祀河川水神的仪式,比如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时将粽子投到水中祭祀屈原;河西走廊一带也有将馒头或者油果子等食物投入水中祭祀井神的习俗;苏北里下河一带通过放河灯的方式,将点灯的彩纸船放在河上漂流以祭祀当地水神。华灯初上灯烛辉煌,全镇灯火通明,迎神灯具,灿烂辉煌排成很长的队列,一眼看不到边,徐徐而进,宛若游龙。夜会称“请驾回宫”。这时,各会灯彩仪仗,亭台楼阁,高下参差。《三垛史话》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灯会场景:“沿河堤灯光闪动,映带成趣,如群星铺水,而天上群星倒影水上,摇荡生姿,比日会更美”。等到各会到齐,执事各自剪烛换烛,看谁最亮最明和灯头齐整,以不光明为落后,所谓“拼蜡烛亮”就是此事。灯会行列经过的地方,家家门口都摆香案,商店门前挂着宫灯,形态各异,古色古香,最后是神像大驾,徐徐而进。大驾过去,许多人望空朝拜,可见神的魅力之大,队伍游行必待老龙睡醒,时近更阑,方起驾回銮,它所体现出来的是水乡特有的风貌。
巡会型的庙会水神崇拜特色如上所述,而坐会型的庙会以七公会最具水文化特色。会前农家要到自家码头上烧一柱香,放一串鞭,祈求河神保护自己的儿女平安(不溺水)。滨湖渔民则祭拜湖神,祈求捕捞丰收,行船安全。七公会隆重而热闹,要搭高台大棚,设“七公”和“风神”牌位,供猪头三牲、鱼等,祭祀的贡品各种各样,最重要的是鱼,一般每家都要挑出一条最大的鱼出来,祭祀于寓意年年有余、风调雨顺;另一样必不可少的贡品是猪头,猪头通常用猪血一抹寓意发血财。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接着人们焚香叩拜,还请“香火”们唱大戏。七公会还有一个规定,即做会时,年满16岁的女性禁止上船,孕妇、未满月的产妇不允许进入会场。通过七公会的祭祀情况,我们能够看到封闭的水乡祭祀活动的宗教色彩、迷信色彩比较浓厚的一面,这也是民众对祭祀神灵极为重视、谨慎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