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

2017-06-19 17:28张磊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本真

张磊

【摘要】在不断变革的中国社会中,“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本真”与“达道”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内涵,推陈出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多元途径,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儒家哲学 本真 达道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普世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传统儒家哲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道”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和“达道”以人为根本,并与现实紧密相连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经济、伦理以及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断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讲的“真实”,主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普世通行之公理。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普世通行之公理。

中国传统的儒学对于“本真”与“达道”的继承,主要在于保留了早期儒家理论的内涵和范畴,借助原有的信仰加强其对于“道”的认知。随着实践的丰富,儒学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从现实角度出发,寻求“道”在实践中的延展意义。

“本真”与“达道”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特质

“本真”“达道”在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中,“本真”和“达道”也呈现出特有的内在品质。

“本真”与“达道”的传承性。“本真”与“达道”在发展中,以传承历史为根本。为了将历史与实践相互融合,儒家理论由“温故而知新”入手,与“继往开来”相互支撑,赋予“达道”以实践创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本真”与“达道”仍保留其最初阶段的含义:注重人本身,向往回归真我,并通过不同的方法论来探求真理。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儒家思想的稳定性,巩固儒家思想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统治地位,也增加了思想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儒家思想的推陈出新。儒家对于“本真”与“达道”的重视,在延续历史的基础上,保留着其中的有益成分。儒家哲学在发展中,既不完全遵从历史,也不否定历史。同时,他们深知实践的重要性,遵从“知行合一”的精神;并将开拓创新作为根本,表现了对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思。儒家唯物主义的精神从实践维度强调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相互调和,在形式与内涵上实现了统一。

“本真”与“达道”的创新性。儒家哲学的发展,一直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创新。历史是过去的记载,也是现实的烙印,更是未来规划的向导。儒学理论融合了对以往历史的记载与对未来发展的隐喻。儒学理论对于未来社会的展望,也是通过历史来论证的,所以“本真”与“达道”能够立足于历史而见证现实,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

早期儒学比较关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具体而言,儒学认为“本真”与“达道”的产生源于人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人的实践为儒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因而实践推动了“本真”与“达道”理念的发展进步。儒学理论的实践属性以个体言行作为基础内容,将个体的实践行为进行分析与综合,致力于协调外部社会环境与个体的内在特性,使得儒学区别于传统意义的“真理”,并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真”与“达道”的实践性。“本真”与“达道”在发展中,以坚持实践为灵魂。儒家哲学的“本真”与“达道”始终与实践密切相关,作为人类历史的延续,儒学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建构和完善。因此,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儒学诞生的依据,一切理论知识都从实践中得来;另一方面,儒学理论也终将回归于实践,既可以成为检验实践的可靠标准,也能够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实践对其进行补充与完善。儒学理论也是当代社会实践的缩影,在延续固有历史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现实的实践属性,保持传统儒家哲学的生命与活力。

儒家哲学中“本真”与“达道”的现代启示

传统的儒家理论概念相对复杂,往往会给人以晦涩难懂的感觉,因而有人也产生了一些有所偏颇的想法:儒家理論的关注焦点在于那些事关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相对忽视个体的发展,将儒家理论运用于生活,实为大材小用。

实际上,儒家学说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为对于历史理论的批判性逻辑辩证思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批判性逻辑具体可以阐述为,依据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展开辩证地否定,从而对儒家学说进行合理的“扬弃”,即去粗取精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儒家学说,以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

“本真”与“达道”在当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现有生活的理性批判。歌颂生活与感恩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能够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寄托,是当前社会大众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与此同时,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生活取向。例如一些人尤其以年轻人为主,往往抱着“活在当下”的态度,以“自私利己”为“本真”,以“不择手段”为“道”,沉迷于灯红酒绿,自得其乐,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对此,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其进行匡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传统儒家理论中的“本真”与“达道”虽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通性。“达道”旨在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维度。儒学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还要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了多重选择路径。因此,要以细致的眼光洞察社会,整合经验教训,以实践为鉴,用实践指引未来。

(作者为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徐克谦:《论作为道路与方法的庄子之“道”》,《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②徐克谦:《论儒家哲学之“道”的实践属性与历史属性》,《学术论坛》,2011年第15期。

③田军强:《儒家哲学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4期。

④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本真
邓寿康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幕下氤氲
源自生命的本真抉择
文学的魅力在哪里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固守本真方可流芳百世
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