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 顾大局
西藏金融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基于西藏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问题的探析
西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 顾大局
西藏地处于我国西南边疆区域,是政治较为敏感、经济欠缺发达、金融发展缓慢的民族自治区域。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金融行业逐渐稳健发展崛起,但相对于全国金融行业而言,西藏金融行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尤其是信贷资源配置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地区域的经济健康发展。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座谈会工作时期,中央提出加快发展西藏商业银行的发展步伐,解决西藏金融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借助中央第六次西藏座谈会的“春风”,发挥出西藏商业银行存贷资源的经济效率呢?本文提出西藏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研究分析信贷资源配置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有趣的话题。
西藏金融行业 商业银行 信贷资源配置 经济发展
(一)西藏商业银行的历史变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商业银行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一系列特殊金融优惠政策,为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在1978年、1980年、1995年期间段,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在西藏成立分支机构,同时,伴随着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和10月,中国邮储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在西藏设立分支机构,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在拉萨先后成立西藏分行,2012年5月,西藏第一家地方商业性银行西藏银行在西藏首府拉萨挂牌成立,结束了西藏无地方法人银行的历史,2013年11月,西藏首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林芝民生村镇银行相继挂牌成立,填补了西藏无村镇银行的空白,2013年12月,首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民生银行在拉萨开门营业。到2015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8家商业银行省级分行、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高达655个,平均每万人拥有2.2个银行网点,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而以上西藏商业银行的相继成立,标志着西藏已经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业机构体系格局。(见表1)
(二)西藏金融行业的历史发展特征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全区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为当时西藏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作用。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西藏自治区政府迅速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主体、农牧区信用社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与当时全区经济社会相发展适应的国家银行体制,这些标志着西藏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开篇。随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央掀开大力支持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在1980年和1984年期间,先后召开第一次、第二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西藏特殊金融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截止至1993年末期,西藏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1978年末增长3.63倍;各项贷款余额比1978年末增长19.51倍,均高于同期其他省份经济增速10个百分点。随后,中央于1994年、2001年、2010年、2015年相继召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金融业进入了历史上快速发展的时期,强劲推动了西藏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金融发展的历史特征重点包括以下两点,首先,西藏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金融机构仅有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分行的7个中心支行、72个县级支行、13个办事处以及412个农牧区信用社。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西藏金融体系逐渐稳步推进,组织体系不断成熟完善,相继建立了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所组成的金融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为补充,各类金融机构互相并存、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截止至2015年末,西藏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了全区400多个乡镇,保险业金融机构48家,证券业金融机构11家。目前,全区金融服务通过基层网点、助农取款服务以及网银、电话银行等实现了所有村镇全覆盖,基本形成与内地金融体系相互衔接,与西藏近景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格局。其次,西藏金融行业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以及利润等总体指标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西藏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和1家H股上市公司,截止至2015年末,西藏10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835.33亿元,西藏同信证券总资产同期增长14.08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18%,保险业取得飞速发展,保费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区保费收入是1988年的328.9倍。
(三)西藏金融行业支持全区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西藏金融行业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向全区突出体现出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截止至2015年上半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比1965年末增长1445倍,各项贷款余额比1965年末增长2106倍,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同时,涉农贷款较2000年末增长25.88倍,全区农牧民人均扶贫贷款余额近万元,支撑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42.1倍,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长4.16倍,有力支撑了西藏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金融系数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交通、能源、水利等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启动,截止至201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基本建设项目及前期费用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6.41%。除此之外,西藏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尤其从“存、贷、汇”传统业务发展到目前的存款、贷款、证券、金融咨询、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项业务种类,逐步建立起与西藏经济社会相适应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西藏商业银行基本现状
目前,西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支撑,巨额财政支持推动着西藏经济快速跨越式发展。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而言,西藏经济发展的明显较为滞后,主要影响西藏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基础、发展模式、存贷基础、信用环境等,导致本区域商业银行数量少、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截止至2010年末,西藏银行业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96.73亿元、301.82亿元,存差达994.94亿元,比2009年末增加214.86亿元,存贷比24.20%,比2009年末下降0.87个百分点,说明大存差、低存贷比存贷利差导致西藏银行业资金闲置和信贷供给严重不足。
(二)外部因素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原因
1、信贷基础薄弱,银行较难贷款
西藏现存国有大型企业较多、中小企业较少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其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流不可控、抵押担保不足值、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贷款标准的要求,导致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2、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模式不合理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产业结构模式的构成,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具有决定性因素。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2015年西藏GDP达到920.85亿元,全区人均GDP为29897.7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模式的角度看,西藏第三产业是较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一、二产业处于从属地位,各产业增速明显较为缓慢。以上特殊原因,使区域商业银行资金缺乏有效的实体投放基础,导致存贷比逐年趋缓。
3、信用基础薄弱,征信有待改善
目前,西藏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信贷者的信用信息还无法准确的评价和归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的建立、依法催收不良贷款较难、诉讼维权成本较高等问题,造使商业银行难以作出准确的放贷决策,主要对军人、公务员、国企职工等发放有限贷款。
(三)内部因素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原因
1、内控制度不健全,次生危机易显现
作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信贷风险防控意识欠缺,不能按照客户还款能力、信用程度等进行风险判断,经常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稳健性为前提,粗放盲目追求信贷任务量,甚至纵容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虚假贷款等违规信贷,不可避免地造成信贷资金形成呆销账。
2、信息制度不完善,监督防控意识淡薄
银行与客户在信息享有的不平衡导致信贷资金存有潜在风险隐患。在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最普遍的金融服务外,还要承担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在发放信贷资金时,银行无法较为清楚了解客户的资金流向、项目经营、财务状况等具体情况,这种信息享有的不均衡,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和有效的资金监督。
3、信贷制度不准确,审贷流程较为繁琐
目前,西藏商业银行普遍对贷款实行集权式管理,信贷资金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逐级审批”体系制度。县级支行及市级分行对客户贷款信息进行调查,贷款的审批权上授予一级分行,较大信贷资金项目由总行进行审批,但贷款审批的依据则是基层信贷部门出具的借款人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取决于基层部门经办人员的主观能动意识,可能导致具备资格的客户无法在合规时限得到信贷资金,而不具备贷款资格的客户得到银行贷款,从而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近年来,中央对西藏商业银行出台不同的信贷政策适应本区域特色发展,但还是难以满足千差万别的客户群体的信贷需求,更难以发挥贷款定价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得信贷风险转移的各种金融工具缺乏交易与创新的金融市场基础。因此,西藏商业银行亟需信贷投入发展新优势。
(一)从风险角度优化各产业信贷配置
在区域产业信贷配置上,西藏商业银行继续探索第一、二产业的信贷支持发展路径,对于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政策,确立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对银行重点客户实行交叉营销,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分散信贷业务风险,采用集中指标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在“营销链”和“供应链”提供优先信贷资金支持,采用兼顾信贷资金安全、侧重效率优先的审批决策模式。一是强化大客户群体配置信贷资源。在对待大型企业配置信贷资源时,应根据客户资金缺口的实际和经济市场的变化,核定合理的授信额度,增加抵押、质押、保证等风险缓释的比例,降低此类客户群体的资本使用率;二是加强微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在控制信贷风险降低违约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信贷报价增加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益,促使信贷风险和信贷收益均衡匹配,达到微小企业信贷资源的资本收益率。
(二)从客户群体角度制定个性化的授信方案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注重区分国有大企业客户、重点企业上下游客户、有市场供应顺畅的客户、收入稳定信用较强的客户等等,西藏商业银行需要找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在符合金融法规和银行规定的基础上,将影响信贷资金的主要因素和共性,在信贷授信前与客户事先约定,并在授信方案中充分体现,重点调查了解掌控客户的经营管理、有效资产、财务状况、项目走向等,实施动态信贷资金使用监控,合理合规进行信贷资金发放。除此之外,西藏商业银行应通过观察客户信贷资金的流动变化,发掘出潜在的信贷风险点,指导出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加大贷款跟踪、贷后检查力度,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1]李明肖.西藏银行业的转型[M].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7期,2015
[2]郭振海.西藏金融改革与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第8期,2015
[3]郭振海.西藏金融业的历史性变化[J].中国金融,2015
[4]杨宝林,付跃东.西藏银行业发展的政府支持[M].西藏金融研究出版社,2013
[5]方军熊.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M].《经济研究》第5期,2006
[6]蔡隽.我国信贷配置中的政府因素分析[J].经济与金融,2007
[7]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