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 在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以核心素养理念为统领,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推动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其具体实施路径为,在课程目标方面, 强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学模式方面,注重从接受性课堂向自主性课堂的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倡从割裂式教学向跨学科协同教学的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课程目标 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立即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立足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在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核心素养要求,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则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核心素养理念为统领,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本文将立足于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如何培养”的追问与探索,基于阜阳市实验小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化经验,探讨在核心素养体系下推进课程改革的三个实施路径。
1课程目标:从强调知识本位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课程标准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导向,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这种理念有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打造,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知识和现实世界发生联系,缺乏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成为只会背诵、解题的“机器”。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课程目标,树立涵盖并超越课程知识观的核心素养观。只有扭转现行课程标准内容设置的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标安排教学,才能有效转变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错置现象。
2011年,针对教学低效、教师创新不足、学生学习被动等问题,笔者带领学校骨干教师赴南京、山东等地,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确定变革的方向后,学校设定了“提升教育理念、夯实专业素养、增强教研能力、促进特色发展”的新课程目标,采用了“骨干引领,以点带面,分批实施”的方法,在部分年级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活动,并在语文“主题阅读”的课程改革实施中取得了成功经验。
(1)目标明确,充满童趣。学校在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时,已经带领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让教师对课程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年段要求有层次和梯度。针对低年级主题阅读教学,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注重对词和句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2)以读为本,读占鳌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学校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立足语用,随文练说。在教学语境下,以“思”为核心,以“听”、“说”、“读”、“写”、“视”、“评”为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标准包括语料的选择、语言的行为和运用的效果三个因素,追求表达具有规范性、清晰性和逻辑性,既诉诸理性又感染人心的积极表达效应,形成有“语用品质”的语文课堂。
(4)写字训练,指导到位。在学校二年级教师进行语文《泉水》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随文指导学生写好“脆”、“鹃”两个字,重点笔划用红色的粉笔书写和标示,十分醒目。这一个环节的实施,不仅使语文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挖掘、思考的延伸与生活体验的触发。
通过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富有特色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被大量充实,文学素養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正符合了核心素养体系下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要求。
2教学模式:从接受性课堂向自主性课堂转变
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负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设计和推动了数学“三助式”教学法的课程改革。所谓的“三助式”教学法是指“自助”(自助学习)、“互助”(学生互助学习)和“师助”(老师帮助学习)三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其旨在转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性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场所。学校在实施“三助式”教学改革后,数学课堂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1)关注数学学习体验。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三助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构造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质疑、创造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自助”学习为学生进行“互助”学习提供了基础,并扫清了下一阶段学习的障碍。
(2)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在“自助”学习完成后,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同时解决所有学生的各种问题。“互助”学习就很好的应对了这一难题,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自助”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展开讨论。同时,教师需巡视各讨论小组,关注学生讨论问题的状况,针对学生讨论问题的难点和疑点,随时启用教师“助学”模式,迅速解决问题。在阜阳实小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而且不时有学生走到黑板前,运用算式对数学难题进行讲解,进而有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这转变了以往数学课上教师教、学生听的接受性教学模式,课堂充满活力,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助式”教学法的实施,将学生真正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探究者。该教学模式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要求,也契合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3课程设计:从割裂式教学向跨学科协同教学转变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各学科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理念,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跨学科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各学科之间的理念、方法、知识相互渗透,对于形成学生的知识贯通,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理念下,阜阳实小鼓励教师们在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与发散,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巩固的同时,学习思维也得到充分扩展。
(1)数学与体育的融合。在进行“比赛场次”内容的教学时,为使学生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制和单循环制的含义,教师会用画图和制表的方法讲授有关组合计数的问题;在进行“行程问题”的教学时,教师会以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为例,介绍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在“圆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观察400米比赛中运动员的起点位置,发現半径与周长的规律;在进行“角度”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在足球射门时,射门角度与进球可能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实践、操作、归纳,寻求数学知识的规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与语文的融合。为使学生掌握精确的、能够灵活运用的科学知识,需要让他们经历充分的、反复的动手做、动脑思考的活动,而从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必要的经验,进而才能从阅读科学文本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在《风向和风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看不见的风》,并让学生谈谈对风的认识,由此导入新课。这种课程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科学与语文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一次有趣的实验》为题,这就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做实验时有意识的仔细观察,寻求写作的素材。这种整合性的课程设计不仅可以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语文与音乐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用优美的音乐辅助美文朗读活动。如在进行《一株紫丁香》课文的教学时,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曲,使学生在朗读时避免拖拉、感情充沛。在《水乡歌》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一边播放课文录音,一边播放有水乡水声、动物叫声、渔歌声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听、所想写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走出“假、大、空”现象,写出有个性、有童趣、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渴望解决的问题。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并描述当时的心情,学生就更容易开拓思路、打破框框、现出童心、说出真话,这样才会有佳作出现。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动力,也为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为培养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的未来人才,需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推动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促进学校教学的质量发展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2] 魏宁.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起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
[3] 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4]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