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
[摘要]评课是教师经常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它能使教师之间发生智慧碰撞。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活动,掌握评课的关注点和方法,才能上好一堂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评课;英语教学;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4302
评课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只有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活动,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机统一的课堂质量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的质量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质量,而且包括智慧发展的质量与情感体验的质量。如果用新课程质量观来理解课堂教学和评价一节课的话,关注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课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评课时,要评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时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否一致。
例如,郑老师在教学PEP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Lets learn》时,本节课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读、写dancing, reading stories, singing, playing football這四个词组的动词原形和动词的ing结构。评课教师在评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给出了以下评语。
评课教师1:导入环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一首生日歌把上节课所学的几个动词的ing 短语全部复习一遍,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词的ing形式,接着问学生“Do you like singing”。由此可见,导入环节与下面学习的内容发生联系,导入合理、自然。
评课教师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各俱乐部的海报,从真实情景中展开单词教学,让学生学习以上短语动词的动词原形及动词的ing结构。在教学这几个短语时,教师不是按教材出现的顺序内容先教, 而是把教材中排位第一出现的dancing放到最后教,从而引出学生以前学习的短语taking a trip,having class等,以引起学生对以e的动词原形变ing结构的注意,并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既遵循了知识正迁移的规律,又使难的部分也相对变得容易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评课教师3:教师先让学生读关于谈论他人爱好、志趣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对话,一篇是短文,然后提示学生找朋友要有相同的爱好,因为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好朋友。这个设计很好,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
……
这几位教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评课的,通过他们的点评,让其他教师学会了怎样利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进行教学、评价,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反思能力。
二、评课要关注教学策略的使用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进行总体考虑,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直接反映设计者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因此,教学策略要合理、有效。从教学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上来看,有以下策略:巧用游戏,辅助教学;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吟唱儿歌,丰富教学……
例如,以黄老师巧用游戏辅助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PEP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 《Lets learn》的内容,所要学的英语单词是apple,banana,orange,pear.在教学呈现环节中,黄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果的袋子,请一个学生上台把手伸进袋子里,猜猜自己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学生把摸到的水果向大家展示,这时黄老师问“I am a fruit,I am red, what am I”,以此来开展单词apple的教学。
听课时,大家都对黄老师这种利用游戏开展教学表示赞赏,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课时,大家对黄老师这样评语:黄老师巧用游戏呈现教学,让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体验中充满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课要关注教学结构的优化
一堂课好比一篇文章,它既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又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教师除了把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把握得当以外,还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一堂好课的优化结构模式应具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过程和耐人寻味的结束。教师在评课时要研究课堂结构的优化,一看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合理;二看师生活动占用的时间比例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三看课堂时间是否得到高效利用。例如,沈老师在教学PEP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Lets二、语篇学习三部曲:整体感知、分段解析、文本重构
整体感知阶段是语篇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读前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文本材料,整体呈现课文,不要把课文分解成若干部分,而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并能结合标题、插图理解语篇,回答简单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以听为主,通过听来初步感知和理解语篇。本课由前语篇过渡到主语篇时呈现课文插图,即Lingling和Ms Smart在家谈话,那么他们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什么呢?就此针对全篇课文提出问题“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文动画。虽然此问题的设置较为简单,但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线。
在学生初步感知语篇后,教师可以将语篇进行分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理解语篇,获取具体信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识读单词的能力不强,还不能做到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听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边听边阅读,降低识读单词的难度。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可以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细化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的起因、经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分段解析。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段,针对该部分提炼和文本相关的两句话让学生判断正误,如“Linglings bag is new”“Lingling will go back to England”。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易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然后进行判断,在判断正误的过程中同时了解故事发展的起因。第二部分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该部分是故事的核心,包括了故事的详细经过和结果。为了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How many bags do they see?(2)Which one do they take at last? 故事大意很简单,就是Lingling和Ms Smart在百货商店看中了三个包,最终选择了蓝色那一个包。此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二、三段并找出答案,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插图,提高阅读效率。但是,经过这两步学生也只是整体粗略掌握了课文内容,具体细节还不清楚,所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对于Lingling最终为什么会选择蓝色的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三个包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优、缺点对比,答案自然不言而喻。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表格,让学生先在文中找出描述三个包特征的句子,然后将关键词填入表格中,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经过整体感知和分段解析,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學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复述练习或仿写等活动来进行巩固操练,也可以推荐相关书籍,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此环节,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整合重构,概括出课文的骨架文本,让学生针对本课所学的重点词汇进行填空,这样的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延续语篇主旨设计输出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此目标的达成主要在拓展环节,就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环节。学生经过前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分段解析和文本重构,对新授的词汇及句型已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可延续课文语篇主旨:Lingling即将回国,她想要给Daming带手信,那么她可以带什么东西呢?在选择物品时,她会有什么考虑呢?这时教师可以给出让大家选择的物品,如包包、T恤、帽子、玩具等,然后给学生示范:“If Im Lingling, I will take a bag for Daming. If youre Lingling, what will you take and which one will you choose?” 接着,教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出来。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说出选择的理由。这样的语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相关知识,读懂了语篇内容,还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语篇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享受快乐。
四、凝练情感主题,升华语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五维目标之一,在完成语篇的主题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设计内容。本节课学生在语篇情景中得到了语言的输入,在趋于真实的交际任务中进行了语言的输出。学生在整个语篇教学中学会了使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归纳、对比信息,抓住课文的关键信息,明白了Lingling最后的选择。同时也懂得了自己在面临选择时要学会思考,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物品。因此,在新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选择的活动。这样教学,语篇主题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内化,情感教育得以渗透,也凸显了英语的人文性。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创设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把单词融入句子和语篇中进行教学,从整体入手,给学生展现完整的语言概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整体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责编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