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19 23:01饶子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探索素质教育

饶子正

摘 要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本文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为例,介绍并阐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具体包括: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营造学术氛围, 完善科研训练,丰富课外生活。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探索 实践 武汉大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国际一流人才,教育部于2009-2010年分别在北京大学等国内19所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武汉大学于2010年参与该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拔尖计划,学校成立了弘毅学堂,以此作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设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理科班和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国学二个文科班。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作为拔尖学生培养的试验田和辐射源,在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1优化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方面,武汉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豐富的优势,历来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重组通识必修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通识选修课程内部,又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最低修满12个学分。而对于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在内的“弘毅学堂”学生来说,每人应该在人文、社科领域修满4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就基本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通识课程的结构体系,将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专业课程方面,“弘毅学堂”主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设置全英文课程和外教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支持;适当降低学生毕业总学分,为学生设置创新实践学分课程,减少学生压力,为学生自由科研提供空间和条件;打通选修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介绍学科交叉及前沿信息,加深学生对各专业领域的理解;低年级开设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以“宽广、扎实、前沿”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实践课程方面,“弘毅学堂”变以基础操作训练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为以科学研究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时增加基本操作训练,学以致用,现学即用;扩大科研训练覆盖面,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讨论课中引入原始文献学习,在学生能力达到的条件下直接使其接触学科前沿的原始文献。

优化课程体系之后,“弘毅学堂”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逐渐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调,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协调,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协调四方面。

2改进教学方法

“弘毅学堂”采用小班授课结合小组研讨的方式,老师以平等、欣赏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人文包容和学术批判的环境中成长。高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研兴趣,尽可能地减少直接讲授,赋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选择最新的学科进展文献开展学术研讨课,并通过小论文撰写、PPT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小班学术研讨”使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潜力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帮助教师们了解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科研创新想法,从而针对不同进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

化学班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程的研讨课,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物理班利用学生基础好,学习热情高、班小人数少的班级特点,每门课都倡导师生互动,多方位与学生交流的。特别在经典力学、电动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的课程中,组织学生就相关专题开展“研讨班”形式的讨论课。如“经典力学”课程就规定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提出三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3营造学术氛围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弘毅学堂”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普展览、大型国有和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并在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和各类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并开设短期课程。在暑期为学生统一开展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14年4月“弘毅学堂”创办了首届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组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报告会、“春风化雨”趣味知识竞赛、“化成天下”部分重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交流会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将科技创新文化节和报告会作为素质教育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坚持推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邀请了文学院王怀民教授等为学生带来了科学与人文主题的讲座,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实现“无缝对接”。

4完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充实、整合、提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程体系改革效果的重要途径。“弘毅学堂”经过6年多的建设,初步落实了本科四年期间,不同阶段的科研训练计划内容:一、二年级学生结合低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从事相关学科竞赛的课题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一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一项课题,二年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两项课题。三、四年级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相关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独立课题的全部研究过程。每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学期中举行中期小结会,学期末举办总结会,结题时举行答辩。不要求学生必须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但强调由始至终的参与过程。为给“弘毅学堂”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训练资源,各学院全面开放了各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弘毅学堂”学生可使用的国家级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达10个之多。

“弘毅学堂”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各学院学生都参与了许多大學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弘毅学堂化学班余维来同学,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总影响因子为18.718,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一学期,成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八所世界著名大学化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弘毅学堂数学班袁航同学,在校期间两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以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能铜奖,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国际著名高校博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弘毅学堂计算机班李冠成同学,在校期间荣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银牌,发表论文被信息安全最顶级的会议ACM CCS接收,成为华中地区历史上首篇被此高级别会议接收的论文。

5丰富课外活动

学校非常注重“弘毅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弘毅学堂”每年5月组织召开“弘毅学堂”新老生交流会,邀请老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生活、科研的心得和经验;每年底组织学生到琴台音乐厅欣赏新年音乐会,丰富学术艺术素养;每年春季举行“数理运动会”,在4-5月间连续举行“数理杯”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赛等系列体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锻炼,数理班同学在学院或校级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例如2011级的郭成同学正担任武汉大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并且在2012和2013年两次率队获得武汉高校女足联赛亚军。

同时,“弘毅学堂”以武汉大学珞珈金秋文化节为平台,每年以班级为单位举行踏青郊游、定向越野、环东湖自行车游等主题活动,同时举行棋类竞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市内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毅学堂”的LOGO设计大赛也是在学生中展开的,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数理班学生汇集大家智慧的创意和设计,涵义丰富,规范美观,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肯定,目前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官方LOGO。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2] 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7).

[3] 黄立宏,龚理专,李勇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

[4] 徐昕.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国内高水平大学实验班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9.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探索素质教育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