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芳
让蜗牛回家找妈妈
文/王芳
有一阵,儿子最头疼下雨天。
每逢雨天,那或急或缓、或大或小的雨丝宛如一根根钢针,逼得儿子抱头窜回家里。在外面野惯了的小马驹被栓在马厩里,蹦不得,跳不得,那滋味肯定很难受。
偏偏今夏多雨,天天午后轰隆隆的雷声横空扫过后,豆大的雨点便劈头倾泻而下。儿子就可怜了,一日日重复着小马驹被困的悲剧。
忽一日,一只小小的蜗牛消除了儿子对雨天的仇恨。
那是一个大雨后的清晨,儿子照例在楼下的院子里举胳膊、踢腿地锻炼身体。过了一会儿,他咋咋呼呼地奔上来,“快开门”的叫声夹杂着“嘭嘭”的敲门声。
出了什么事?我不禁心惊肉跳。刚开门,一只小手就伸到我眼前,我定晴一瞧,原来,他手里捧着一只蜗牛。我正要怪他大惊小怪,一眼瞥见他发光的眼睛,便把嘴边的那句话咽了下去。
“妈妈,为什么今天早上地上会有蜗牛呀?”
“因为夜里下雨,蜗牛就爬到外面来了。”
“噢。”儿子听了,若有所思。
这天中午,照例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狂雨。儿子只能困在屋里,但却少了焦躁,多了期盼,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大雨快停吧,大雨快停吧!”
雨,后来终于停了。
儿子兴奋起来,麻利地找出一个空瓶子,高声喊着:“捉蜗牛去啦!”他欢呼着跑下楼。
记不清自己童年时是不是也有过雨后捉蜗牛的经历,但雨后清新的空气、钻鼻的泥腥味、挂着水珠的草叶,尤其是那悠闲地蠕动着的蜗牛,牵动了我童真的情愫,我也跟随儿子下楼。
或许是大雨刚停蜗牛还未来得及爬到路上的缘故,我们搜寻了几遍却一无所获。我们改变策略,把目标锁定在树根周围,儿子立马就在一丛丛玫瑰的根部发现了好几只肥大的蜗牛,它们正伸着小脑袋,漫不经心地沿着树根向上爬行。很快,我们的小瓶子里就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蜗牛。
“妈妈,我们给蜗牛吃什么呀?”
“它们可能吃青草吧。”我有点含糊其词。
儿子立刻动手去掐青草,可蜗牛只是在草叶上爬来爬去,压根儿就不用嘴去碰草叶,我不免心虚起来。
儿子说:“没关系,妈妈,咱们回去看看儿童小百科就知道了。”
这就是我的儿子,经常会在我意想不到时表现出宽容、有主见,让我这个当妈妈的汗颜。
蜗牛在小瓶子里不安地蠕动着,长着触角的小脑袋伸了又缩,缩了又伸。
儿子问:“妈妈,蜗牛在小瓶子里是不是不舒服呀?”
“蜗牛的家在田野里、草丛间,你把它们捉到小瓶子里,它们就像小朋友离开了爸爸妈妈一样,肯定会想家的。”
“那我们把它们放了吧。”儿子真的把蜗牛全都放了回去。
看着蜗牛慢慢消失在草丛里,儿子说:“这下它们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了。”
雨过天晴后,儿子有时还会去捉蜗牛,然后再把蜗牛放回草丛里。
我想,儿子是把蜗牛当成了他的小伙伴,当成了出来玩一会儿仍然要回家找爸爸妈妈的好朋友。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年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