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要素流动 打造开放强省

2017-06-19 15:48:01曾绍龙
浙江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开放型价值链浙江

□曾绍龙

加速要素流动 打造开放强省

□曾绍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世界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从传统比较优势的价格分析推进到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分析,这一研究视角的转变丰富了当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有助于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高速发展实现经济大国的逻辑起点,也为未来30年建设经济强国找到路径。作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浙江在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市场化解要素约束,成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浙江开放型经济模式就是加速要素流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流动的原始动力依然是价值增殖。因此,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只是浙江跨入经济开放大省的第一步,而占据全球价值链核心部位或者引领全球价值链是浙江走向经济开放强省的必经之路。

对要素流动理论的全新认识

当前,浙江经济遭遇增长乏力、转型困难,其背后大的逻辑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需求的下降与需求结构的升级,使得浙江曾经的优势逐渐转变为供给结构调整的约束。长期来,浙江开放型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居于被动、从属地位,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层次低价格产业竞争模式尚未根本扭转。这一地位不仅制约了浙江经济国际竞争力,而且严重削弱了浙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浙江开放型经济在要素集聚上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得资源小省成为市场大省、要素集聚大省。但随着要素存量的增长,要素边际价值逐渐下降,企业获利空间大幅减小。加上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导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浙江开放型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强化浙江大市场特点,遵循价值规律,创造并实现价值增殖,从而加速要素流动成为浙江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为中国对外投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的伟大探索,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全球经济格局与自身所处位置的认识。

对要素流动理论的新认识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要素流动,出口高增长根源于要素引进,改革开放是要素集聚的体制保障,国际竞争的内涵是要素收益,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关键在于要素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成败取决于要素培育。

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速要素流动,实现价值增殖。要素流动的根本动力是要素价值增殖,只有创造并实现价值增殖才能促进要素持续循环流动。要素的不断流入与产品的持续输出,是浙江开放型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因此,加速要素流动并实现要素价值增殖是浙江开放型经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根本措施与保证。浙江各地经济往往呈现出产城一体的形式,即产业集聚区和商品贸易城共生共荣,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相得益彰。这一模式实质就是要素流动,各类要素向各个专业市场流入并通过专业市场向全球输出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要素与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与商品流通速度。当前,浙江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加速要素流动,在要素流动中实现价值增殖,从而成功实现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升级。浙江开放型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类要素的流动,这种流动直接表现为贸易与投资的形式。

提升要素集聚,促进出口升级。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实现要素高端化,并加大出口将潜在价值变成现实价值。过去30年,浙江经济创造了出口高速增长的奇迹,其理论逻辑是以要素引进提升出口能力的战略,现实依据是投资开放战略,而不是商品市场开放的出口导向。国外高端稀缺生产要素流入与国内廉价劳动力与低端富裕要素流入,使得浙江在不具备先天要素禀赋优势的情况下将潜在的要素价格优势转变为出口能力。浙江的出口得益于各类要素的流入,这也是浙江开放型经济需要继续发力的地方。失去出口,开放型经济也就失去要素流入的现实动力,其潜在的劣势就变成现实的短板。要素流入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要素的获利能力,浙江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为各流入要素创造更大增殖并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实现了要素价值增殖,才能有效避免沦落为要素的“传递者”或“中转站”。因此,增强现有要素磁吸效应,促进高端要素向浙江集聚,从而提高出口产品价值增殖,实现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出口要素高端化,是浙江深化对外开放的必经之路。

集聚价值增殖,提高引资水平。浙江开放型经济要实现价值链的升级或者向价值链高端转移,重点是新增外资要向价值增殖的核心片段集聚。产业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引进价值增殖大的行业——现代服务业和八大万亿产业,在做大产业存量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相对提高产业价值增殖链。二是引进现有产业的核心部分,例如传统行业的研发部门、采购中心、区域销售总部、物流运输等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前后端,绝对提高产业价值增殖链。资本结构上重点是引进长期资本,并引导短期投资长期化,稳定价值增殖基础。通过长期资本增殖的示范效应带来更多优质资本、更高技术水平的跨国企业落户浙江。在业态上表现为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即将第二产业进行细分成可服务化的不同环节以占领制造高端环节,以及将服务业中优势环节独立出来建立制造工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产业、资本和价值链的全面升级,提高浙江引资水平。

整合投资平台,增强极化效应。整合各类开放投资平台,增强浙江极化效应,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一极。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30多年来,已经建立了由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为主的全方位开放平台,这些平台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还难于同上海和深圳齐名。要根本提升浙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价值增殖平台。依据价值链的分工优化与整合现有平台,实现各类平台的抱团发展并与全球价值链完全融合,才能有效提升浙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凭借其创新与创造精神成为市场大省,可以说浙江完成了要素集聚的初级阶段。然而,要在全球经济竞争新格局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浙江务必要完成向开放型经济强省转型。这时,要素集聚不是简单的价值转移,而是要素价值聚变,核心就是要提高投资平台能级以吸纳更高端要素。尤其是在创新领域需要有零的突破,吸纳全球高端智力,使浙江成为资本与智力等尖端要素的开放集聚高地。

加快“走出去”,扩大价值空间。加快浙江企业“走出去”步伐,实现全球经营,有效扩大价值空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跨国公司,正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布局,实现了资源全球整合并占有产品价格主导权,从而独享利润分配权,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提升浙江开放经济水平,不仅仅要当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更要敢于担当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这种角色转化集中表现为浙江本土跨国公司的崛起。“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是浙江应担的历史使命,履行该使命浙江企业责无旁贷;作为中国经济“弄潮儿”,浙商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践中大有作为。浙江企业群体性“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才能茁壮成长,真正成为价值决定者,从而有效提升获利空间,并最终实现浙江开放型经济强省。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及其对浙江资本要素配置影响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6NDJC060YB)

图/肖萧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开放型价值链浙江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12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12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