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君毅名扬冀鲁豫

2017-06-19 16:02李春光
中华魂 2017年6期

文/李春光

段君毅名扬冀鲁豫

文/李春光

段君毅

开国元勋段 君 毅(1910—2004年),曾用名段士达、段尚卿、董均雨、董君毅,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白衣阁。早年曾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后赴北平求学。1932 年夏,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1937年12月赴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一、开辟泰西根据地

1938 年 4 月,中共中央决定郭洪涛从延安带领段君毅等近 50名干部到山东工作。临行前,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分别接见了他们。5月上旬,他们到达山东泰西地区。郭洪涛首先在东平县宿城镇接见了东平县工委书记万里和宣传委员强仁普,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接着,又到泰安九区的边家院镇,听取了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主席张北华的汇报。随后,他留下段君毅、何光宇等5人组建中共泰西特委,由段君毅任书记。

泰西特委成立后,段君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该地党组织比较薄弱。即便是在自卫团,其 17个大队中也只有个别大队建立了党支部。为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先抓自卫团的整顿和部队的党建工作:将抗战前失掉组织关系要求恢复的,经审查后一律予以恢复;团员要求转党的,经审查合格一律转为党员;将抗战前在党的领导下搞过学生运动,蹲过国民党监狱的进步青年学生吸收入党;自卫团各大队教导员、中队指导员和大队长、中队长,作为第一批党员发展对象,凡具备条件的就吸收入党,少数不具备条件的予以调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自卫团各大队和中队的政治、军事领导职务都由共产党员担任。同时,根据古田会议精神, 把支部建在连上。特委还不定期地举办党员培训班,从而使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焕然一新,战斗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段君毅还主持对自卫团进行整顿。自卫团创建之初,凡是抗日的队伍都收编,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但也卷进来一些不良分子。尤其是有些大队、中队,多是以同区同乡或亲朋关系组织起来的,往往带有较强的山头主义和宗派观念,影响了部队的统一指挥和战斗力的提高。鉴此,特委调整和加强了自卫团的领导班子,由张北华任自卫团长,何光宇任自卫团副团长;按照各大队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整编,对出身、历史比较复杂的人员,只要坚决抗日,接受党的领导,一律团结他们,并在工作中予以信任、支持和帮助;对混入革命队伍而恶习未改、为非作歹的坏人,则坚决予以清除。从此,军纪更加严明,部队更加纯洁。

接着,特委又大力开展了地方的党建工作。当时,在全地区 6 个县中,只有东平县建立了党的县工委,其他各县均未建立起党的领导组织。为此,段君毅亲自赴长清等县视察,并针对党员多在部队的情况,向当地干部传达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部队党员到地方工作,并强调发展党员时要严防汉奸、阴谋家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

未过多久,各县党组织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先后建立了泰安(西)、肥城、长清、平阴、汶(上)东等县委或工委,有些县还建立了区、乡、村党的组织。到 1938 年年底,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群众已初步发动起来,抗日武装也得到巩固和发展,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雏形基本形成。

二、胆大心细破重围

1938 年 12 月初,八路军一一五师遵照总部命令,由代师长陈光、师政委罗荣桓率领师部一部和六八六团全体指战员,以“东进支队”的番号挺进山东。次年3月1日,他们到达郓城,并在那儿歼灭樊坝伪军1个团。随后,继续东进。3月 10日,与泰西特委和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会合。3月 14日,鲁西区党委与一一五师师部联合组成鲁西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军政委员会书记。

在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段君毅带领鲁西特委,先后建立了泰安、肥城等6个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县政府,并在各县相继建立了动委会、自卫队、农会、工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8月,鲁西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鲁西军区,由独立旅旅长杨勇兼任军区司令员,段君毅兼任独立旅副旅长、军区副司令员。

一一五师的所向披靡,引起了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团司令官尾高龟藏中将的关注。他利用特务队调查这支部队的来历,发现他们就是在平型关歼灭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一五师。尾高龟藏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把共产党的这支王牌军,消灭在鲁西战场上,替皇军报仇!接着,他想趁一一五师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将其击溃。5月2日,他从主力兵团及济南、泰安、东平等 17个城镇的守备部队中调兵遣将,集中了步骑兵5000 多人,火炮 100 多门,汽车 100多辆,向泰肥山区实行“铁壁合围”。

对此,段君毅已有察觉。他马上告诉陈光说,日军有合围一一五师的动向。陈光却认为,日军不可能这么快就发现我们是一一五师,因为我们用的番号是“八路军东进支队”。

在日军调兵遣将时,一一五师驻扎在边家院的中古城。 5 月 8 日夜,段君毅正在起草建立地方政权的文件,警卫员进来说:董书记(段君毅此间用名为“董君毅”),陈师长请您去一趟 。段君毅马上收起笔记本,向陈光的住处赶去。进屋一看,作战处处长王秉璋等人也在那里(当时罗荣桓没在部队)。

段君毅从陈光、王秉璋口中得知, 5000 多日寇已分多路向我们包抄过来;请他来,是商量一下部队突围的路线。陈光还说:君毅同志是当地人,熟悉情况,你看向哪个方向突围好?段君毅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想了想,说:从西南方向的东平、汶上之间突围,阻力会小些。陈光指着地图,疑虑道:这一带没有山,日军的汽车、马队冲过来,速度快,无法阻击,怕不利于游击战吧?段君毅表示:我想,敌人也会这么考虑的。他们认为我们不可能向平原突围,所以那里的防守肯定薄弱。陈光点点头,说:这种假设也是可能的。最终,陈光决定分两路突围:段君毅和六支队的领导率六支队第三团朝东平、汶上突围;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向大峰山区突围;突围后到无盐村会合。

5月 9日夜,兵分两路出发。10日下午,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先到了上庄,11日凌晨从上庄开赴大峰山。但刚刚走了 10余里,前头部队便与从肥城来的日军交上了火。陈光见从这个方向突不出去,就命令向陆房撤退。结果,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津浦支队和鲁西区委、鲁西特委机关共 3000 多人,被包围在陆房村周围10公里的狭小地区。敌人先后发动 9次进攻,都被我军一一击退。经过一天的鏖战,夜幕开始降临。由于日军害怕夜战,停止了进攻,才在陈光指挥下,六八六团朝西南方向循小路通过了敌人的封锁线;津浦支队、党政机关,请向导带领着渡过了汶河;师直属队往上庄、红山、孙伯等地突围,拂晓渡过汶河。几经周折,才到达无盐村。这时,段君毅早已先期到达。

原来,段君毅部向东平、汶上之间的方向出发,一路上几乎没遇到敌人阻击。为此,连陈光代师长也叹服段君毅的智慧和胆识。后来,不少人就此评论说:敌人正如段君毅假设的那样,没想到八路军会向平原突围。如果日军再聪明一点点,或再愚蠢一点点,就不是这种结局了!

数十年过后,曾思玉将军在其深切缅怀段君毅同志的文章中,还谈及这件事,并将其文题目命名为《一身是胆, 战功卓著》。

三、主持行署多建树

1940 年 9 月,段君毅接替肖华担任了鲁西行政公署主任。

这时,日军已向鲁西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多次残酷大“扫荡”,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

早在当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朱德、彭德怀已给鲁西区党委及其领导人发出指示信,要求他们充分认识鲁西地区的战略地位,必须使之成为巩固的根据地。根据指示信的要求,段君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大力开展财经、文教和扩军工作,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了完成扩军任务,段君毅还在鲁西区党委主办的《灯塔》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部队是我们打击敌人以致最后战胜敌人的支柱”,号召各级党组织 “动员起来,为完成扩军任务而斗争”。

扩军后,随着抗日部队的壮大和党政群组织的发展,所需供给、经费越来越多。为此,鲁西军政委员会专门设立了财经委员会,将财经工作置于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为做好行署财经处、粮食处、贸易处、交通处和鲁西银行工作,段君毅率领有关人员制定了各种条例,加强了对上述工作的管理。为做到赋税合理负担,保护贫苦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又制定了《整理田赋地亩暂行办法草案》,规定人均一亩半地为起征点和三级累进税,使负担主要落到占户数 30% 的地主、富农和富裕中农身上,一般中农和贫农的负担相对减轻。为禁止伪钞在根据地的流通和取缔土杂钞,发行了由鲁西银行发行的鲁西钞,90% 以上用于军队及地方党政群团的财政开支。对进出根据地的货物实行换货贸易,限制油料、棉花、布匹等军需民用生活必需品外流,并鼓励此类物资内进。为发展经济,又建立了许多生产、消费、信用合作社,开办了许多小型民用工厂。凡此种种,都收到显著成效。

此间,段君毅曾在反“扫荡”率部突围时身负重伤,但他仍然上马指挥战斗,带领行署机关人员安全转移。

1941 年 7 月,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区,张霖之任区委书记,段君毅任区党委执行委员、行署副主任和党团书记。这时,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冀鲁豫区抗日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加上当地出现持续干旱,粮食严重减产,粮食征收和财政收入锐减,军政供给困难。针对上述状况,段君毅同行署其他领导人一起,按照边区党委以生产救灾为基本方针的部署,发动群众开展救灾运动,加强了对敌经济斗争和经济、财政建设。行署还千方百计从边区中心濮、范、观城三县调集了 500 万公斤粮食,在部队和民兵协助下,用毛驴驮、小车推、人肩挑,冲破日伪军封锁,将 175 万公斤粮食运到了鲁西北地区,将数百万公斤粮食运到了豫北沙区,缓解了上述地区的灾情。行署还采取各种措施,动员群众互济互助, 抗御灾荒。在各级党政群团机关中开展了“节衣缩食、支援灾区”的运动,号召工作人员节约一把米、一分钱,从而稳定了灾民的情绪和生活。

1985年5月,段君毅视察东阳竹编工艺厂时题词

四、毁家纾难传佳话

1942 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军为掩饰其行将失败的迹象,进一步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强调军政民一体的“总力战”。在军事上,采取“牛刀子战术”,实行“分区扫荡,分散布置,灵活进剿”;在政治上,推行“以华治华”,强化汉奸组织,豢养死心塌地的卖国贼来统治占领区;在经济上,则对抗日根据地的物资大肆破坏和掠夺。他们到处设据点,建炮楼,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浓烟滚滚,一片废墟,使千百万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此情况下,濮、范、观一带又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蝗灾,更使军民雪上加霜。尤其是范县,自 1941 年 7 月起,冀鲁豫党委、行署、军区等党政机关,全都驻在该县,其人数已超过本县人口。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时任冀鲁豫行署主任的段君毅正犯愁,又获悉冀鲁豫军区第2(运西)军分区的第7团、第8团军饷发生困难。怎么办?他不愿再加重人民负担,但又不能让抗日战场上与敌血战的八路军战士受冻挨饿。思来想去,最终打起了自己家的主意:他出身大户人家,家境殷实。于是,他瞒着父亲,悄悄卖掉了70亩土地,给两个团作了军饷。同年春节,他又说服父亲,倾其所有,捐出粮食让灾民度荒……

后来,段君毅又亲自出面联络和动员统战对象、社会上层、乡村士绅捐粮、捐款;向地主借粮;并和杨得志等同志一起作出决定:全区部队利用战斗间隙开荒种粮、种菜;节衣缩食,开展“人省一两粮,马省二两料”运动;各军分区骑兵团、骑兵连的牲口全部参加灾民春耕和农忙等等。加上春播后连下透雨,旱情缓解,总算渡过了难关。

难关过后,群众为感谢段家父子,自发地制作了“博爱可风”、“作述重光”两方巨匾送给段家,并在白衣阁搭起戏台,请来各村高跷、龙灯、花车、旱船等民间表演队,准备热闹一场。段君毅听说后,马上骑马赶到白衣阁,想制止此事。但是,四里八乡的群众已高高兴兴地涌来等着看戏。事已至此,段君毅见怎么也制止不下,只好对几个操办人说:“既然已经来不及了,节目照原计划进行,但一分钱也不能由群众集资,这事花的钱全由姓段的出!”随后,他说服父亲,又卖了 20亩地,付了 4天唱戏的钱。群众感慨地说:“这次唱戏虽然没有惊天,却‘动地’了!”自那以后,段家总共剩下三四十亩地,跟破产差不多。

数年过后,即 1947 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白衣阁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时,刘伯承、邓小平见到段君毅的父亲段子敬,向他谈起此事时,老爷子笑道:“区区小事,不值一提,儿子做得对,比我强!”邓小平随即接过话题,风趣地说:“破了产没关系,你的儿子是后勤司令,每个战役他都能捞上一大批,他是我们当中最富有的一个!”

五、七过家门而不入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在濮阳,至今仍流传着段君毅“七过家门而不入”的隹话。

那是在战争年代,段君毅为了行署工作或指挥战斗,多次经过家乡白衣阁而奔赴鄄北、昆张或清丰、南乐等地。为赶时间,都未曾回家看看。他最后一次经过家门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方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时期。

据他儿时伙伴、白衣阁村民郝文建回忆,一天早晨,郝文建早起去地里割草,老远就看到村东打麦场坐了一些穿灰色军装的人。他想:不知又是哪位首长带队连夜赶到这里,生怕惊动了老百姓,才让战士们就地夜宿的。他正要前去问候,忽然看到一个高大熟悉的身影。那不是段君毅吗?——是他,正是他,他正深情地望着前街头的自家宅院出神。

郝文建三步并作两步走,很快来到段君毅身旁,激动地拉着他的手,问:“君毅呀,你啥时候来的?咋不回家呀?——你爹娘可想你了!”

段君毅也紧紧握着郝文建的手,说:“刚到不久。”接着反问:“我父母近来还好吧?”

“好!挺好的!”随后,劝他回家看看。

“不、不行!”段君毅摇摇头:“我任务很紧,后面的部队一跟上来,我们就得马上走,实在没空回家!”说罢,他稍加思忖,又补充道:“请你千万不要将我路过的事告诉我爹娘……。”

“中!中!“郝文建会意地点点头,动情地说:“你爹、你娘,身子骨都挺硬朗,你不用惦记他们。”接着又表示:“你路过的事,我不给他们说。我懂你的心,——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嘛。”

郝文建见段君毅满意地点着头,又笑道:“听说你不断从咱村过,可就是没有回过家。君毅啊,你真比‘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忠心耿耿啊!”

六、有口皆碑颂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段君毅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铁道部部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

在此期间,人们除了盛赞段君毅在和平时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实干精神,在冀鲁豫一带还广为流传他还乡、教子、赡养姐姐的事。

“还乡”说的是 1979 年春节刚过,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回白衣阁看望父老乡亲们。他和大家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临走时,从身上掏出 600 元钱,递给侄子段怀保:“我在外边的时间久了,不很了解家乡情况,请你和村干部商议,把这点钱分给生活困难的军烈属和五保户。这是我的工资,乡亲们不要嫌少。”

离开白衣阁,段君毅先是到了范县县城。他想起好久没有给北京的家里写信了,便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去街上买信纸信封。范县负责接待的同志听说后,马上到管理员哪儿去取。段君毅接过取来的信纸一看,见上面印有“中共范县县委”字样,摇摇头,说:“我是要给家里写信,怎么能用公用信笺呢。谢谢!请您拿回去吧!”

正当大家尴尬时,出去买信纸的人回来了,他告诉段君毅:“这里的商店晚上不开门。”

负责接待的同志乘机又将公用纸递过去,说:“段书记,就用这吧。”“谢谢!我明天再写吧。”段君毅再次拒绝……

“教子”是说段君毅治家甚严。他在给长子段存让的信中多次嘱咐:“你要争气,不要沾公家的便宜,否则不会有好处,你们都知道我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不会同情的……”

在段君毅的老母去世十周年时,段存让夫妇准备按照当地风俗办得像样些。段君毅得知后,马上给他们写信说:“你谈到你祖母十周年的问题,这是封建习惯,也是你们封建思想作怪。要告诉亲友一概不能办。你们要办了,一定会影响我的工作和名誉,我不但不给一文钱,反而要批评你们。我到范县时还要向全县声明,是你们办的错事。此事证明你们思想太落后了,我实在不高兴。”

至于“赡养姐姐”,是说段君毅多年来不但赡养着年迈的二老双亲,还基于长子段存让子女多生活困难,而抚养、供给他的女儿段淑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40年如一日地赡养姐姐段士成 ;自已年过 80,依然如故。

段士成的丈夫毛宜轩,自 1939年带领濮、范两县的“富户团”加入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后,一直转战南北。其间,段士成在白色恐怖下过着东藏西躲、生怕国民党反动派杀“共匪”家属的逃难日子。建国后,毛宜轩转业到地方,将段士成及5个儿女接到身边。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毛宜轩因戎马生活落下的疾病医治无效而去世。段君毅见姐姐哭得死去活来,劝她节哀,并表示帮她解除后顾之忧:“你的事我管,管你一辈子。”

从那时起,段君毅不但管姐姐的生活费用,还供给她的子女上学。她的儿子毛训军曾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舅父的供养,我们不会有今天。”还说:“现在,我和弟弟都有能力让老娘过个幸福的晚年,可是舅父还是处处关心着我娘的冷暖问题。我和弟弟对他说:‘舅舅,该我们孝顺您老人家了,我娘的事您就不要管了。’他总是笑着说:‘这是两码事,我早说过,我姐姐的事我要管一辈子。’”段士成生前也经常对人说:“俺兄弟是个重情义的人,没有他我活不下来;没有他训军弟兄俩也学不出来。”……

2011 年 1 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赴濮阳体察民生,见了段君毅的长子段存让,特地到了他家,感慨地对他说:“段君毅同志是我党高级干部,他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老段呀,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大家都要像段君毅同志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