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民+朱昺旻+胡丹丹
摘要:“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立足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将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减灾馆课程”的显性和隐性课程体系融通了“教室-基地”“学科-学科”“学校-社会”,拓展了学生学习场域,变革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力。
关键词:“减灾馆课程”;学会生存;变革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84-04
要想生活更加精彩美好,更有意义与价值,就要学会生存。减灾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生存能力”。基于此,在减灾教育实践中,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积极进行减灾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深度思考。
一、“减灾馆课程”定位与价值
“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
在定位上,“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坚持必修课程主导地位基础上,开发多元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立意上,学校通过”减灾馆课程”实施,使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让学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中有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关爱生命意识。
在课程理念上,“减灾馆课程”体现多学科整合、融入、镶嵌,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学校以优势学科——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同一主题,聚焦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多学科综合运用有利于让现有的学科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建构主体上,教师、学生成为“减灾馆课程”建构者、研究者。师生参与“减灾馆课程”建设、教学与评价等,真正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学习方式制定者、评价方法建设者。在学习方式上,“减灾馆课程”以主题式学习为特征,连接生活经验,让学习与生活更加密切,在生活中进行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其掌握生存技能,使减灾教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和教育教学工作“常态”。在核心价值上,其一丰实教学资源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催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其二让学生学会生存,启迪生命精神,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境界;其三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校教育生态焕发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二、“减灾馆课程”类型和体系
(一)“减灾馆课程”类型
“减灾馆课程”基于生命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差异,面向分层分类,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显性和隐性的多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减灾“实体馆”、减灾“学校馆”和减灾“校外馆”。
减灾“实体馆”以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为主体,“实体馆”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示、直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地质灾害探究厅、气象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等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嵌套课程体系。“实体馆”学习空间设计与课程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创感”的学习空间中浸润式学习。“实体馆”实现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生情感深度整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环节和实践验证的探究环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的探究意愿和学习质量提供保障。地质灾害探究厅通过探究实时地震数据、减隔震原理,体验不同震级、滑坡泥石流形成原理等,认识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减灾措施、逃生技能等。火灾探究厅探究火灾成因、同物质阻燃性、不同物质燃烧成分、烟雾逃生、结绳技巧、紧急救护、室内求生技能等,在活动体验中融入学科教学。气象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气象数据,体验不同风力,探究寒潮形成及入侵我国的寒潮的主要路径等,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台风、暴雨、寒潮、雷电和高温的形成,理解减轻气象灾害的措施。环境灾害探究厅分析实时环境数据,认识污水净化原理,测定水中PH值、COD、氯离子和室内甲醛等,探究PM10、PM2.5、PM0.1等对人体不同器官的影响,探究湿地降解污染物的原理等,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减灾“学校馆”是校园内除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之外的“馆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地理、历史专用教室,地理生态园,学科情景室,禁毒教育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等。“学校馆”渗透在基础学科之中,融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于减灾教育之中,“学校馆”的综合性延伸了创造时空,拓展了减灾教育视野。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收藏了近万件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模拟标本,呈现海洋、森林等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在体验中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禁毒教育馆有适合学生探究的图片、实物或仿真展品和高科技互动体验,在体验探究中让学生了解毒品的种类,传播的途径和危害,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减灾“校外馆”是依托多方力量为学生创新的校外实践平台,聚集减灾教育的行走力量。减灾“校外馆”满足和丰富了学生的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减灾“校外馆”主要有无锡市国土局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无锡分馆”“无锡市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厅”,无锡市地震局的“防震减灾馆”,无锡市民防局的“民防体验馆”,无锡市气象局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无锡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类处理等。无锡市民防体验馆自然灾害体验厅内数字地球、全息屏幕和360°环幕形象地展示洪水、雪灾、暴风雨等自然灾害,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丰富的体验设施,给学生以深刻体验。无锡市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以阳山火山为核心素材,通过“认识地球”“火山探秘”“阳山火山”“生态阳山”四个单元,全面呈现火山的形成、分布、类型、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火山形成及对人类影响。
(二)“减灾馆课程”体系
“减灾馆课程”使学生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应对灾害的方法,具备保护生命的手段。“减灾馆课程”的实施变革了教学方式,探索了跨界学习的路径,再造了新型合作共同体。
“减灾馆课程”是必修与选修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课程综合统一体,我们构建的“减灾馆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地理必修课程与选修“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融合,物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电与核辐射”融合,生物必修课程与选修“生态环境灾害”融合,化学必修课程与选修“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融合,政治必修课程与选修“多元化危害及应对措施”融合,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融合,英语必修课程与选修“防灾减灾英语读本”融合,心理必修课程与选修“灾害心理”融合等,让“减灾馆课程”从素质关怀走向生命关怀。
“减灾馆课程”变革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和田野研究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学生被赋予课程选择权。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汇报展示、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成果。
三、融通“学科—学科”“学校—社会”
(一)“学科-学科”
“减灾馆课程”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在不改变自身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情况下渗透减灾教育内容。学校借鉴我校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研制与本学科内容相匹配的“学科减灾教育渗透教学序列”,依托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減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二)“学校-社会”
“减灾馆课程”积极对接社会资源,用大教育观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学习。在”减灾馆课程”架构中,学校借力华东师大、南师大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和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寻找校外资源与减灾教育结合点。校内+校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制作、自我展示和验证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
四、融合+实践,变革学与教
基于国家课程、《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减灾教育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学校从教学组织活动化、学习过程合作化、差异发展个别化等方面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学习支持,构建学科融合型、独立设置型、基地探究型的学习形态,革新学习方式,在开放情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科融合型
学校结合基础学科特点,挖掘课程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减灾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实施减灾教育主体,如探究“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为例,从地理角度分析重金属分布态势,从化学角度探究镉、汞、铅重金属原子结构理论,从生物角度探究镉、汞、铅3种重金属在食物链的传递规律及对人体的危害。
(二)独立设置型
学校以减灾教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抓手,优化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减灾意识和思维,并把拓展课和研究课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课程载体,如“探究雾霾天气”(见表1)。
(三)基地探究型
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学生开展以减灾教育为主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学科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中的地质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灾害指挥中心地震监测点联网,气象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气象检测中心联网,环境灾害探究厅与无锡市环境质量检测中心联网。学生探究实时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探究雾霾与季节、风向、降水、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减灾馆课程”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减灾馆课程”重构,牵引教师理念更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执行力提升。随着“馆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减灾教育进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减灾教育目标导航体系,完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转到教与学模式的真正转变上来,让生命教育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