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书信写作中的“民国风”

2017-06-17 12:47洪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书信民国儿童

洪宇

摘 要:与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发达不同的是,在民国时期,书信是重要的一种交流载体。从小学,从儿童开始就受到规范的书信写作教育,并以此为蒙学教育的一部分。时为“儿童尺牍”,在语言上“言文对照”,文言写作的传统也得以流传。

关键词:民国;儿童;书信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所谓“民国风”,其实是当下人们对民国时期的物质和文化的一种感知,从文化层面讲,民国风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进入之后的一种文化层面的表现。为教育儿童书信写作,当时为学龄儿童编有《童子尺赎》,书中半页为书信范本,措辞用语既古典又文白,下半页将范本大意绘成精美插画。十分便于儿童学习。

中国自古有“鸿雁传书”的传统,这里的“书”,便是指书信。它承载着中国的文字文化艺术。儿童作为语言初学者,需要由易到難,循序渐进,所以先学白话,再学文言。[1]民国时期受新文化影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观点颇为流行,随之,文言文的地位式微,白话文地位高涨。文言中国传统的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受到挑战,于是,一些知识文字在启蒙教育中继续融入这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体现在蒙学读物上就是当时儿童的书信写作范本,根据儿童日常日常生活需要而编写,主要为:家庭、亲戚、师友、同学、学校、商店。[2]这种编排实际上是因为家庭、亲戚、师友是学童平日生活中的主要群体。

民国时期,书信仍然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交往的主要媒介,所以,从儿童开始学习书信写作十分具有实用价值。或者可以直接说,书信是交流的一种必备工具。对其实用性论证很多,比如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一种《儿童尺赎》中更阐述了《写信的用途》:“儿童时代,不像成年的人,有种种社会的交际,写信一事,似乎并非必要,可以慢慢地学习;然而能写信,便有许多便利;不能写信,便有许多困难。”[3]可见,书信写作能力的高低,对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

民国时期的儿童书信在语言上“言文对照”,即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文也称为语体文),不同的语言形式相应地体现出不同的格式要求,这样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挥。 其中“文言信最注重者,为称呼抬头诸式”,基本上要包括“称呼”、“提称”、“恭维”、“请安”、“具名”等等,并且针对长辈和平辈的不同,信的格式、遣词造句和书法字体都有讲究;而“白话信不重称呼抬头,虽有一种格式,亦以简易为主”,只是在格式上,比文言信增加了“新式符号”,故“白话信最为简便,亦最合实用”。[4]这些既是根据儿童学习需要,便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启蒙教育中现代化的趋势,书信作的工具性重于本身的艺术性。

称呼。称人有姑母丈、舅母丈、外祖父(母)、姊妹、兄弟、伯父(母)、叔父(母)、令祖父(母)。自称有内姪、甥、外孙、姊妹、兄弟、姪、男、孙男。对人称有令姑父(母)、令舅父(母)、令外祖父(母)、令姊妹、令兄弟、令叔伯、令堂尊、祖父母。对人自称有家姑丈(母)、家舅父(母)、家祖父(母)、舍家姊妹、舍家兄弟、家叔伯、家外祖父(母)。称呼别人的,仁兄、先生、同学兄、先生夫子、表姊妹、表兄弟。自称有弟、晚、同学弟、学生受业、表姊妹、表兄弟。对人称,贵友、贵同事、贵经理、令东、贵同学、令亲。对人自称,弊友、弊同事、弊经理、弊东、弊同学弊成。

不仅如此。称呼上的要求更加繁琐。诸如,对家族长辈,称呼上不能加号;对家族平辈,凡同胞,均不得称号,可加一胞字于称呼之上;以及对家族小辈,除胞娃外,均可用号,并再称呼上加一贤字。自称还要加一愚字,而媳妇未外来之人,也要加一贤字。再比如,对亲戚长辈,称外祖父、岳父皆不能加号,其余则否。舅祖父母,为父之舅父母,即俗称舅公舅婆。如果亲戚中无确当的称呼,又比我年长,或称为姻伯姻叔,或称姻丈等等。[5]这些规定巨细无遗,具有强烈的文言传统色彩,而且带有古代封建社会的烙印,体现出当时书信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在简化白话的同时,还牢固地保留着传统社会里那些繁琐的教条。

从带有插图的范文来看,可以看出,范文附有两到三幅生动有趣的插图,再结合范本,情景与内容完美相加,非常利于儿童的初期学习。再看范文的内容,简略、清晰,情节完整,类似于当代学生日记习作。不过,格式不同,称呼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也各异。最根本的差异还在于时代和社会的区别,以致写作的内容所打下的烙印相差。

总之,民国时期的儿童书信写作,从教育角度看,非常注重从儿童启蒙教育处发,通过儿童学习的趣味性来引导其写作,当然也注重实用性。从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来看,非常注重称呼和格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恭谦、含蓄、典雅特征。

注释:

[1]王一鸣:《小学生新尺牍例言》,上海:大东书局,年第三十一版。

[2]蔡丹妮:《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3]同上。

[4]世界书周编辑所:《儿童新尺牍》的《文信之写法》和《白话信之写法》,上海:世界书局,新廿四版,第11页。

[5]世界书局编辑所:《学生新尺赎》下册《附录称呼式》,上海:世界书局,年新十九版。

猜你喜欢
书信民国儿童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共 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别有用心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