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摘要:社会责任意识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问题,提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如何系统的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责任;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25-02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学生本人对自己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进入社会后,自己将承担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相关责任的认知状况。主流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认清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由于大学生社会化还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谈到社会责任,绝大多数同学想到的只是环境保护,并不关心其他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价值分析
1.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社会化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大学期间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集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和社会发展的开拓者两角色于一身的大学生,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国家、地区发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2.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地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即社会对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期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进入社会后的大学生能否扮演好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学生走入社会前,是不是能够看清发展现状,是不是能够承担起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乎地区社会发展的未来。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要存在和发展,其参与者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大学生是未来地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对地区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地区发展。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责任,尽自己能力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才能有利于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反之,个人责任缺失肯定会阻碍社会前进。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结构
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结构包括对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对家庭责任与义务的认识;对地区社会发展的理解与关注;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等。
1.对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准确的自我社会角色定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决条件和最初环节,大学生能否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对自己负责,是其后能否对他人、对家庭负责,承担起对社会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责任的关键。实质上,深刻的角色定位就是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国家民族的高度来对自身现在及未来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关注。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相辅相成,不断加强自身全方面的道德建设。
2.对家庭责任与义务的认识。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家庭成员,大学阶段学生的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在其作为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上,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创造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家庭责任。
3.对地区社会发展的了解与关注。大学生面对庞杂的社会系统,不能管中窥豹,应有重点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全貌。为了更好的扮演未来的社会角色,大学生应该关注家乡或所在省市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从中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4.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国家和民族是两个重要的人类共同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上升到国家和民族这一层面,其实质就是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前途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关心国家发展大计,对未来的发展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民情、社情,弘扬中華传统美德,强化社会公德意识,用实际行动实践社会责任。
三、思修课程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学思理路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发展建设的根本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坐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起领导作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1)服从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向推进国家建设和地区发展方向靠拢,坚定社会主义信念;(2)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社会属性相符合,将此作为整体价值的发展要求,努力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社会精神,积极推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3)与道德素质相结合,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道德准则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团结互助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2.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社会理想中去。教育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要对社会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既要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去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3.用道德法律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道德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人说道德教育就是责任教育,是加强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思修课中道德法律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必须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主要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等公共场所的道德;文明礼让等社会交往中的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生态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也必不可少。通过道德法律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其合理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性。
4.用生命觀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缺乏内在动力,稍有外在诱惑就会放弃应当承担的责任。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一定要加强自我责任意识的教育,把承担社会责任“内化”为自身人格尊严的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和责任,循序渐进的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全面认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才能实现。
5.在实践教学中巩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作为道德品质,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因此,在思修课中的责任意识教育需要辅之以实践教学的参与。在教学实践的安排上,加进一些实践性的责任教育,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专业把责任意识教育付之于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对所在城市或地方进行社会调查,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发展特色、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等,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区域发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社会实际,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责任素养的提升[J].学周刊,2014,(4).
[2]胡庭胜.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及其实效性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LIU L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Abstract: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s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 construction,the students must be strengthened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aiming at the key issues i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the words want to put forward some thinks abou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Key words:responsibility;consciousness;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