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摘要:从国内核电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国外核电产业发展趋势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未来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核电人才的培养规模应动态匹配国内核电行业内需、核电出口国外的需求及国际核能开发环境的变化,合理、有效利用高校资源,提高核电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提升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模;核电产业;影响因素
一、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从核电发展规模上来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站建设速度将加快。“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在上述努力下,预计2030年我国核电站数量将达到110座以上,无论是核电发电能力与核电站数量,都有望赶超日美两大“核电强国”。按原子能机构测算标准,每台机组大约需要500-800名员工,人才需求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核电人才需求结构上,核电人才主要分为三类:核电科研设计人员、核电技术人员和核电运行人员。核电科研设计人员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工作;核电技术人员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建造、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核电运行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站运行、检修等工作。根据用人部门及至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到2020年需要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研究生约占30%,博士研究生约占10%。
从核电具体的相关技术上来讲,我国真正需求的核电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核电站建设运行核心技术人才及相关产业链上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2)核燃料循环的各个产业链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核燃料开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分为“核工程与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物理、核燃料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能够深入核电建造、运行一线的核工程类人才;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27)下设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重点培养能够从事核电设计、管理等相关人才。
二、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
从当前核电发展趋势来看,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层面。
1.国内核电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快速发展核能的增长速度是独一无二的,其既是一个核能消费端又是一个潜在的供应商,对全球核电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国际上各国核能发展策略会对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挑战,这也将直接影响国内核电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
我国国内核电发展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是扩大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核电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关键技术依然依赖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核电技术进口。核电技术的进口一方面扩大了国外核电技术厂商对国内核电市场的占领与控制;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内自主核电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国内核电行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核电行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近年来,我国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研发力度,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渐占据并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国内核电产业的发展,进而继续带动核电人才培养规模。
2.核电技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步成熟、优化,中国核电出口的步伐逐渐加速,并己经占据了部分国际市场份额。2015年,中国与阿根廷、巴基斯坦、法国、肯尼亚等国家签署了核电站建设协议,核電“走出去”战略不仅实现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流动,也实现了精专业、会外语、懂管理的核电人才的跨国流动。2017年1月16日,在国家能源局和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下,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等核电企业签署国际核电人才培养协议。围绕核电“走出去”战略共同建立国际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核电“走出去”重点目标国家,通过委托并支持国内具备相关学科优势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核电人才培养项目,提高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认可度,增强核电“走出去”软实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核电人才的需求规模,同时影响了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配,对国外核电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势必对我国核电人才输出起到拉动作用。
3.国际核能政策的影响
由于核电产业的特殊性,国际上对核电发展通常持有审慎的态度。了解核能政策的发展及其对全球各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受国际要求碳排放量减少的压力,各国都致力于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核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影响核电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发展核电的担忧来自于核电厂的安全方面,一方面是核电厂是否能安全运行,另一方面是核废物的合理安全处置。新形势下对核电人才培养中核安全文化及行为规范的培养更为关注。
三、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少、质量高,主要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四川大学、南华大学等几所国内高校来承担。目前,我国共有48所大学设置核电相关专业,其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10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13所,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培养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各具特色。为了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核电企业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为吸引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多年来也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除正常的学位培养、定向生模式外,还采取了岗前培训、双学位、工程硕士等多种方式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核电专业在满足核电人才紧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核电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核安全理念的强化,这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显得尤为重要。
从核电专业招生规模上来讲,近年来国内核电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招生规模也迅猛增长。本科生方面,从2000年到2009年,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从2000年的332人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602人;此后几年招生规模数量增幅放缓,2015年招生规模为2819人。其中,招生专业主要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射防护专业招生相对较少。研究生方面,能够招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50余家,每年招生人数大约1500人。
从核电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讲,我国核电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模式。核电企业与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高校通过定向培养计划、择优录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模式来培养核电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联合开设的“定向班”,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定向生。“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是核能发展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探索联合企业和高校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自2005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广核集团实施“订单+联合”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3+1”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前三年按照现有教学模式培养,“1”是指第四年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进行培养。学生主要来源于学科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华北电力大学一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交流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需要在华北电力大学完成3年的学习,达到法方学校的语言及学分绩点的前提下,第四年在法国进行学习。
目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人才供给与核电行业发展需求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真正到核工业岗位就业的人却只有当年的30%~50%。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我国平均每年需核准建设6~8台核电机组,人才不足矛盾突出。其次,核电人才培养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以核电站反应堆操作员为例,除了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还要通过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方可上岗,一名反应堆操作员的培养周期大约5年,其所用时间几乎等同于一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建设周期。最后,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电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核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核电相关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适当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标准。同时,除了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核能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阶段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的建议
从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出发,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按需培养
按需培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高校应基于核电发展规划对核能人才的需求规模进行招生培养,确保当前核电行业用人的需求;其次,核电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并且需要兼顾核电项目建设后期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要做好潜在的人才储备。因此,核电单位与具有核专业的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建立高校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和联合培养吸引优秀生源,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模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2.加强与核电产业链的对接
当前国内市场,已经逐步由原来的主要依赖进口转变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研发,国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市场也在逐渐打开。国内的核电人才培养需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骤,从核电上游(核燃料、原材料生产)、中游(核反应堆、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环节)、下游(核电站建设、运营维护及乏燃料后处理)产业链发展的需求出发,在各自层次上设置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师资等,从而满足国内和国际核电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按照“统筹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重点照顾核电需求数量较大的专业,如核技术、电气、自动化仪表等具有核特色的专业。
3.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
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核电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培养规模的扩大化,但是,不能无目的的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要结合国内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出口规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模。结合国外核能产业发展趋势,特别是核电输出国的发展需求及输入国的核电发展政策来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同时,密切关注核电相关核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核电产业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核电人才需求的影響。总而言之,要不断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创新,逐渐增加国内外核电市场份额,才是影响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