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 蚌埠233030)
摘 要:近30年来,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外迁,乡村建筑普遍存在建筑形式单一,创新意识淡泊,过分求新求洋,地域文化匮乏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形,乡村建筑的的更新改革已迫在眉睫。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网略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试图将互联网平台与政府信息、设计平台、职业信息管理相结合,为乡村建筑的更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建筑;更新;互联网+;城市化
乡村建筑有因地制宜和依据规划而建的两种形式,此两种形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随着城市化进程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一种对建筑形式的忧虑也接踵而来。
1 乡村建筑现存的问题
1.1建筑规划相对滞后
要打造地区特色,必须有规划先行。但目前,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全县共有207个自治村,到目前为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庄仅有19个,其他没有编制规划的乡村,大部分仍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另一方面,集镇建筑规划也存在着严重的滞后问题。
1.2建设管理不到位
在目前的乡村建设管理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問题:一是不够规范,村庄没有足够的规划,建筑缺设计,施工少资质,监管无机构,村民住宅建筑的随意性过大,导致占用耕地的现象频现;二是难以配套,村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无法进行配套,路网、文化、体育、绿地、消防等设备很缺乏;三是不够环保,混乱现象普遍存在;四是不够集约,住宅布局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朝向各异。
1.3理论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乡村大致可以分为发展纯粹农业的农耕村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田园村。但近二十年来,关于乡村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田园村方面,人们热衷于对古村落历史的考究,努力描摹着过去的村落景象。对于建筑范畴内的农耕村研究不足,少有人着力去对民居的基本理论、架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着眼于村落现状的评价、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更是不足。
2乡村建筑更新中建议遵循的原则
2.1发挥政府职能,整合建筑工艺
我国传统建筑工艺所涵盖的种类繁多,诸如木、瓦、石头、泥、彩、花等各种工艺,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建筑工艺正面临着相关研究的缺乏与滞后、市场经济效益不佳、老匠师人亡艺绝、后继无人得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传统建筑工艺应该被积极地应用到建筑遗产的维修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展现价值,与现代工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现代工艺水平。在其中,政府发挥了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2.2发挥地域优势,彰显文化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中重要的成果。人们探索历史,离不开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当代建筑发展要有活力,也需要链接历史,把本土文化作为重要的建设和规划依据。乡村建筑的更新,不仅要与新建建筑周边的自然山水有机结合,保护好当地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宅和古村落,也要延续地域本土的建筑文化特色和村落现存的空间格局、民俗文化活动等。随着城市建设中风貌的趋同,乡村担负着承载我国乡土文化延续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的规划发展中,应认真研究本土乡村文化特点,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并逐项落实到“新村”的景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建筑的风格、功能设计中去,使新农村既融合为自然环境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发挥出延续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
2.3立足本土,糅合中西建筑文化
在新农村的房改建设过程中,村落和住宅区的规划布局如何传承民族建筑风格和保留本土特色,是关系到我国乡村建筑是否保留着民族文化之魂的关键问题。但从近几年新农村建筑的示范地区来看,却发现很大的问题:新建乡村建筑在设计中很少考虑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的复制品。西方建筑文化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一味的模仿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我。而如果能过立足本土,汲取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营养,糅合中西建筑文化,才是乡村建筑更新的一个可取的方向。
3“互联网+”时代,乡村建筑更新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随着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城市,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在对乡村建筑的建筑更新的研究中,我们能否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船?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3.1互联网+政府信息畅通
当前农村对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作用认识不足,利用率很低。根据调查数据发现,在社会基层,虽然通过各级政府传递到了乡镇一级,但由乡镇至村、由村至个人的信息传达依然存在缺陷,政策的传达主要靠村民“听到风声”然后主动来询问这种被动形式,因此造成老百姓对政策了解不及时不全面等情况。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广受群众的喜爱,目前使用用户已经达到5亿7千万,即使是在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相互分享微信内容、通过微信进行聊天慢慢成为农闲时间的常态。微信公众号非常的流行,但目前却很少有乡政府机构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强对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一部分政府机构即使申请了公众号但因为缺乏管理,推送内容少、用户关注量低,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相比于企业,政府对于“吸粉”其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网络渠道,培养信息平台管理人才,将政策通俗准确的传递给每一个公民,是阳光政府的一小步,是提高乡村人幸福水平的一大步。
3.1互联网+设计平台搭建
造成乡村建筑千村一面的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激情的缺乏,商人作为一类对社会变动最敏感的群体,我们能否借助这股力量来改善这种局面?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机会。目前市场的建筑设计,都是以设计单位为主题,甲方会将项目委托给公司,然后由项目负责人带领自己的队伍,与各工种和甲方进行对接。对于设计团队或设计师来说,很大一部分的项目收入需要直接交纳给其所在的设计院;对于我们的村民来说,大都无法承担设计单位的收费标准,其住宅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没有过高程度的需要。如果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业主与设计师的直接对接,对双方都是互利的一件事。
3.2 互联网+职业信息管理
为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保障工程利益,住建部曾发布《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人【2015】43 号)文件,内容对建筑行业的从业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强制要求工人上作业,必须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而项目的管理人员也必须持证上岗。但在乡村的许多建筑中,施工工人大多没有依然要求进行培训,建筑工人的专业技能方面,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特种作业人员,甚至于一般普工,都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无法保证工程的按质按时完成。同时,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工地中人员普遍存在劳动关系不固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现场的人员信息往往不可控,存在质量和安全生产隐患。如果能以新型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对工人的职业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系统通过记录工人的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信息,使用人单位对工人会有更明确地界定,同时也为工人提供了保障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邢子彦. “互联网+”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9):29.
[2]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rsjy/201503/t20150331_220595.html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作者简介:
刘健(1994年3月),男,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在读
项目名称:“互联网+”时代下乡村建筑更新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610378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