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平+李家华+陈礼兴+罗芳
(1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511370 广州市 *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510550 广州市)
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首要途径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而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核心要素和必要桥梁,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需资源。本文从校企合作开发与实施企业培训课程的角度,简要分析“接续式课程”、“双元制课程”、“项目课程”和“MOOC与微课整合式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培训课程,高职,人才培养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弘扬工匠精神的首要途径就是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而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核心要素和必要桥梁,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需资源。本文从校企合作开发与实施企业培训课程的角度,简要分析“接续式课程”、“双元制课程”、“项目课程”和“MOOC与微课整合式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校企“接续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高职人才的“阶梯式”培养
从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院校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再从新入学到临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者开始更高级别的深入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掌握,对学习的需求也呈现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相应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满足这一需求,具备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首次提出要“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接续培养的“接”主要指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的对接以及中职、高职、大学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的对接;接续培养的“续”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学科素质等方面的连续性培养。“接续培养”这一概念正是基于上述的教育需求而提出,意指“通过跨界与融合,以时空轭为特性,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纵向与横向的开放、衔接、融通‘立交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 。基于此,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培养和培训课程时就需要专门设计“接续式”的培养或培训课程,以实现高职人才的连续性的、阶梯式的培养。
例如,对于高职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接续式”课程设计与实施,就需要基于“医院与学校协同培养”的理念,由基地医院的中医医师与学校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医院的中医医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具体的高职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
如对新入学的高职一年级新生进行分层分类的“衔接式”基础培养课程的设计:来源为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文化课的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中医的学科知识很少或者为零,在课程设计上,就需要先以巩固和复习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展开,并且以培养基础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医学课程和案例分析为主,达到文化课的“衔接”与中医课程的零基础起点培养;来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文化课的知识相对较弱,但却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在课程的设计上,就需要在侧重文化课基础的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的课程则主要为巩固复习及一定程度的纳新,实现文化课与中医课程的双“衔接”,通过对刚入学新生的初始阶段的“普高与高职”、“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式课程实施,实现“夯实基础”的培养目标。之后的二年级、三年级直至五年级,每个发展阶段的培养目标皆不相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也不相同,分层分类进行。如一、二年级重点是对医学基础即临床专科知识的深化学习,培养临床医学思维,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时,也主要是观察和记录为主,培养方式上主要为“大班制”和“小组学习制”;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理论知识系统已达成基本的构建,也相对比较扎实,这时的培养主要为在医院参加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培训的重点就在于临床诊疗的思维和能力,培养方式上也调整为“一对一师徒制”和“顶岗轮换制”,逐步将“小白”医学新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真正的住院中医医师,在分层、分类的“阶梯式”培养中,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校企“双元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高职人才的“立体化”培养
“双元制课程”是源于德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实施“初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两个阶段的培训,从课程实施方式上看,主要为校企的嵌入式合作培训,也就是学校与企业或社会机构签订合作協议,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培训和实践内容紧紧相扣,从企业、学校双线结合培训的角度,实现高职人才的“立体化”培养。
借鉴德国的课程设置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沿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共同进行本土化校企“双元制课程”的开发,并通过此课程的实施实现高职院校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进行。
如运用“嵌入式职业培训”方式,将企业的职业培训按照培训目标、培训内容、需要的认知基础等,分为多个类别,按照系列单元,自然、合理的嵌入到高职院校的系列专业课程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职业培训的课程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先讲教材上的理论再进行职业培训,或者先进行职业培训再进行理论学习皆具有可行性,这样就将企业的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融为一体,共同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
再如运用“见习+实习”的方式进行“嵌入式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或实训基地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规律性的、长期的将学生输送至企业见习和实行。见习,指的是形成微型实习的常规制度,长期实施,从不间断。如新生从入学开始,就按照见习制度的安排,每周到企业或实训基地1-3次,每次1-2个小时,不断进行观察、观摩和实操,并将这些相对零散的认知和技能学习逐渐内化,潜移默化的将知识、技能和文化渗透进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个体自身的内在素质要素。岗位实习,是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安排出一个独立的时间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上班,相对见习活动,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都较为系统,也能完整的感受到职业岗位对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体会到相对完整的企业文化等。将见习与实行活动相结合,应用“双元制课程”进行嵌入式培训,可以实现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校企合作继续研究和开发的本土化培训课程类型之一。endprint
三、校企“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高职人才的“过程化”培养
“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课程可以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具有课程目标全面性、课程内容丰富性、课程活动自主性和课程评价多元性等特征,旨在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等,进而培养出学校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项目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企业与高职院校一起,坚持“科学开发原则”、“职业能力原则”和“工作过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工作能力为本位,设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学习项目,并以“项目”为载体,开发与岗位能力相匹配和对接的“项目课程”,推动学生在“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深入的进行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文化的过程化学习,最终成长为具备高技能、高素养的可用人才。
例如,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来自企业的培训教师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密切合作,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机电专业的专家、不同具体细类的企业、零售店主、机电维修店主等产业链中的多个角色进行相对细致的调查,分析出机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岗位能力需求等,确定所培养的学生可以对接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及本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等,然后依托校企实训基地和部分机电专业的对接企业基地,寻求适合机电专业学生可以参与的真实的、具体的“项目课程”,并进行研究和开发。如某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校企专家经过调研后,发现机电企业当前的需求热点之一是希望能设计一款可以同时为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提供停车服务的立体停车设备,经过斟酌、讨论和研究,校企培养双方综合多方因素,认为这个需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可以作为“三车一体立体停车设备”项目课程进行开发和实施。在此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来自高职的专业课教师协同工作,首先带领学生落实本项目课程的第一环节“图样设计”,按照企业提出的各项功能需求,设计设备结构图、绘制设备二维效果图、三维效果图等,多次模拟验证,最终在企业方的验证通过后,进入项目课程的第二环节“样本设备的生产与组装”,包括多种规格零件的加工制作、各部件的组装及整机安装、运转调试等,这一环节顺利完成后,直接进入项目课程的后续环节,包括“电气控部分的设计”、“电气控部分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部分的试运行”等,当一个学期结束时,“三车一体立体停车设备”的项目课程实施完成,将一个理念和想法转化成了真实的机电产品,获得了企业的肯定与好评。在这个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密切合作进行研发,不但降低了研发的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也在真实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构图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培养,这样的项目开发经验,也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基础和终生的财富。
四、校企“MOOC与微课整合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高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是设计和实施企业培训课程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符合学生个体真实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也只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训课程才是设计合理的课程。但学生群体规模相对较大,要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分析,实现结合每位学生具体情况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并有效解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问题,这在常规的企业培训课程中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完全无法实现的。但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MOOC(慕课)与微课进行整合应用,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就可以解决上述难点,并实现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个性化”。
“MOOC”是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众多学员学习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具有工具多样化、资源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受众广泛化、课程学习自主化等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不断更新的、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依据自身需求选学”的现代化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有明确教育目标的小课程。“微”作为微课的主要特点,反应在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如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都是几分钟,最长的不会超过15分钟,微课的内容都是微问题或微知识点,微课的教學目标都是集中解决一个微问题、完成对一个微知识点的讲解或呈现一个小环节的操作演示,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借助视频、音频或图片进行微型讲解、演示或简单的教学互动,而微课的传播和应用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环境而展开。
基于上述内容,在这里可以狭义的将MOOC看作是微课承载的交互式课程平台,将微课看作是课程内容,以“将MOOC和微课有效整合”的思路进行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并与学校的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共同实施。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先用“知识树”对每个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行完整的设计,然后基于每一个点进行微课的研发和共享,逐渐完成对整个知识树的基础建设。在微课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具有“大课程”的资源建设理念,除了“知识树”基础架构部分的预设性资源建设,大部分课程都在具体的教学和培训过程中逐渐建设,并且不断更新,日渐丰富,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具体实操演示、学生学习经验分享、高级技工提示等多种类型,供学生选择性的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指导方面,可以依据某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预先设计一定的学习流程和课程资源,这一流程中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测试情况进入不同的学习微路径,在一个微路径的学习完成后又回归到统一的学习路径上来,或者设计成“主题模块”系列供指导者进行遴选和推荐,或者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就实现了多名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大同步小异步”个性化学习。而且,基于MOOC,还可以实现本校课程与其他高职院校、各类组织的资源共享,拓展资源渠道,让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的遴选资源自主学习,并与各地的学生、同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或者通过网络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不受时空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好的发展。endprint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制和开发“接续式课程”、“双元制课程”、“项目课程”和“MOOC与微课整合式课程”,分别实现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阶梯式”、“立体化”、“过程化”和“个性化”培養,并在研发与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扩展企业培训主体,拓宽高职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依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中丽.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3]孟源北.职业教育接续培养:依据与内涵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4]赵奇志,翟培.接续培养制度下的“食品职业英语”课程设置及话题选择[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6(13).
[5]周晓刚.“定岗双元、三站互动、分段轮换”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1).
[6]张宁新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2).
[7]尹久.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8]陈昊.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5(05).
[9]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找教育技术,2013(11).
[10]李志长.面向MOOC的高职课程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2014(10).
[11]刘锡冬.基于MOOC的高职开放式课堂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12]管丹.“微课”视角下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3).
[13]胡海星,张春霞,张春艳.微课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食品理化分析”实训课程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2).
作者简介:
陈勇平1 ( 1972.11 ) ,男,硕士,福建浦城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高级企业培训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企业管理。
李家华*2(1982.08)女,通讯作者,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电子商务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基金:本文是项目:企业培训课程在高职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编号GSZK2015C001,研究成果。2014年度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