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活动,从人的活动着手分析语言,关注现实生活,“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把语言与生活、哲学联系起来。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是对整个西方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反叛,它使西方哲学由本质论、概念论转向语言学、意义论,“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家族相似、非本质性思想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哲学根基。
关键词: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
20世纪40年代,晚期维特根斯坦(1889-1951)写作《哲学研究》一书,阐述了他的“语言游戏”说,实现了由逻辑分析学派向语言分析学派的转向。
一、语言游戏说
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游戏”一词俯拾皆是, “游戏”一词每次出现都伴随着“语言”一词,形成“语言游戏”(language-game)这一特定组合,“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哲学研究》描绘“语言游戏”的画面:孩子学习语言,当老师指着一个东西说出相应的词语,孩子便会重复老师的话。“我们把儿童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看成‘语言游戏,初始语言有时候也被看成‘语言游戏。”[1]进一步追问,语言游戏到底是什么?维特根斯坦认为,给语言游戏下定义如同给游戏下定义一样难。定义是对被定义者本质的揭示,而游戏不存在本质,因而无法定义,只可描。人们只可描绘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语言行为,却不能明确“语言游戏”到底怎么定义。
1.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家族相似”。
《哲学研究》一书排斥本质主义,“对于我们使用词来说,没有为事态所共育的东西,只有之间相互交叉的相似性。”[2]“家族相似”被定义为语言游戏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特根斯坦说:“家庭成员间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身高、外貌、性格、处事方式等等,各种特点相互交融,‘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好比一个家族,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相似的特点。”[3]就像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没有完全相同之处一样,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亦如此。“语言游戏”多样、无本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否定了本质主义、精确性以及普遍性。
2.语言游戏植根的土壤——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阐述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由于“语言的言说”(老师教学、律师辩护、广告宣传等等)就是一种活动,是社会现实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的媒介作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成为可能,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前提,只有大家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才可以进行各种社会交际,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才会有缤纷陆离的生活形式。“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4],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3.语言游戏的规定——游戏规则。
维特根斯坦把规定性解释、图标以及相关事物均称作规则。比如说某人教我们下棋,他必须教我们一些下棋的规则。当我们学会下棋时,这些规则并不在下棋活动之内,但它却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游戏的规则性对应,语言游戏也有规则性,它的规则就是语言的使用规定。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所遵守的标准就是建立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生活形式、社会实践或者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离开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约定,就不会有规则。语言规则离开了对语句意义的共识,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在精神上进行沟通。
4.语言的意义——用法。
“词在实践中的使用就是它们的意义”。[5]字词的意义取决于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反对脱离字词的使用过程来探讨它的意义。定义不能给字词永恒的意义,字词的意义产生于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赋予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在使用中理解字词的意义。语言游戏多样,字词的意义也是丰富繁杂的。
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活动,从人的活动着手分析语言,“语言游戏”关注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把语言与生活、哲学联系起来,使哲学现实化、生活化、多样化。“唯有维特根斯坦大胆创新,把‘游戏思想引入了历来被视为思辨圣地的哲学理想王国,为恼人的哲学思辨吹来如饮香醇的生活之风”。[6]
1.治疗本质主义的“哲学病”。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过分追求根源性、本质性,脱离现实生活,而人们生活世界中许多事物相互之间并无共同本质,只有“家族相似”,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我们所感知的表象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寻求事实本质的哲学研究远离现实,会让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变得死板,而忽略现实生活的生动性,产生“哲学病”。治疗这种“哲学病”就要让哲学深入现实生活,重视生活形式中日常语言的研究。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是对整个西方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反叛,它使西方哲学由本质论、概念论转向语言学、意义论。
2.催生语用学的产生。字词的意义在于用法,不能给字词永恒的定义,必须把字词放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其使用中加以考察。在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影响下,奥斯汀、赖尔等语言学家都提出“字词的意义取决于使用”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的使用,催生了语用学的产生。
3.启发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语言游戏”的多样性、非本质性理论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哲学根基。具体表现在: 一是“家族相似”,反对追求共同本质,为后现代主义提倡的“不同”提供基石;二是“意义即使用”肯定了实践环境的生成意义;三是把“生活形式”理解成 “风俗习惯”,否定了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因此,维特根斯坦被看成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拓者和先祖。后现代主义鲜明的排斥普遍性、单一性,提倡特殊性、多样性,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都能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找到根源。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2]维特根斯坦著,周晓亮译.维特根斯坦1930-1932剑桥演讲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41.
[3]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2.
[4]維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5]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1.
[6]转引自徐春英.走出言说的禁地--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94.
作者简介:薛幼晴(199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2014级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