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在充斥着太多不确定因素的社交网络里,“无业男”骗财骗色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擅长印象管理的“伪装者”戴上了迷人的面具,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对女大学生骗财骗色。女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安全意识,骗子们才会少一些见缝插针的生存空间。
无业男子田福生化名“田北冥”,在QQ交友聊天中,谎称自己是清华及北大的双硕士、公司CEO,经营红木等奢侈品。4年间,15名女子与其见面并确立恋爱关系,田福生骗取8人共35.4万元。这些受害者多是20岁左右的女大学生,有受害人为其流产,有两位受害人还是同一个宿舍的同学。(3月1日《法制晚报》)
神奇的网络,以不可思议的力量缩减了这个世界的连接距离。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因为网络结缘。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带来机遇,也会带来风险。在充斥着太多不确定因素的网络社交里,“无业男”骗财骗色的案件层出不穷。擅长印象管理的偽装者戴上了迷人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如意郎君”,而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足够风险防范的女大学生,往往成为一些人“围猎”的猎物。
不盲信:“伪装者”徒有金玉其外,女大学生不可精神缺“钙”
缺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无业男,原本和女大学生并不搭界;然而,一心想吃“天鹅肉”的他们,通过变戏法的方式增添自己的分量与筹码,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出身优越、学历出众、身份光鲜的成功人士。骗子们不仅想欺骗女大学生的情感,还觊觎她们的“钱袋子”。女大学生以为“优质男”跟自己谈的是感情,却不承想成为骗子眼中“待宰的羔羊”。在女大学生看得见的前台,骗子们精心塑造“镜中我”;在女大学生看不见的幕后,骗子们骗财骗色的“真我”都隐伏起来。
人口流动的加速,让年轻人婚恋交友的圈子不断扩大,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城乡边界、教育边界、财富边界、颜值边界等门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处于金字塔塔尖的“白马王子”,在婚恋市场上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一些女大学生被“白马王子”的光环效应所蒙蔽,轻率糊涂地上当受骗。
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优质男”,满足了女大学生对婚恋对象的所有期待甚至幻想。“学历情结”也好,拜金主义也罢,学识过人而又年轻有为的“土豪”,不仅拥有文化资本,更有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上层社会”。在择偶梯度效应的驱动下,那些处于金字塔尖的“优质男”,在婚恋市场上更受欢迎,这些女大学生自然不愿意轻易地错过。
财色双收,骗子们滑稽、荒诞的“如意算盘”非但没有落空,反而屡试不爽,直到“如意郎君”最后露出马脚,这些蒙在鼓里的姑娘才等来了“梦醒时分”。被骗财骗色的女大学生不仅承受物质损失,还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这一切,固然有骗子们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因素,也和她们价值认同的错位息息相关。当“以貌取人”的标签思维和渴望立竿见影地改变生存状态的“捷径心态”组合在一起,对“优质男”缺乏风险防范的她们,最终人财两空。所以,成为受害者不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也和一些女大学生精神缺“钙”密不可分。
不迷失:雾里看花终是南柯一梦。端正“三观”才能凤翥鸾翔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童话教育”,即选择性地告诉学生善良和美好,却忽略、漠视了安全教育。当契合想象世界的白马王子走进现实,这些期盼着找到如意郎君的女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实际上,骑着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看上去很美好的“优质男”并不见得名副其实。许多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婚恋观念趋于功利化、工具化,正是因为自身存在诸多“软肋”,才会在“天上掉馅饼”的陷阱越陷越深。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女大学生越来越难以立竿见影地改善生存生态。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皆“争上游”,竞争心炽盛,渴望一步登无然而,通往“上游”的渠道狭小逼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便成为成本最小、速度最快的“捷径”。不少天真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嫁得好”来减少自己的奋斗时间,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下,少数人产生了“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迷失,心甘情愿地沦为他人的附庸。殊不知坐在宝马里的也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那个等待你跳进陷阱的骗子。婚恋观的迷失与错乱,让一些女大学生的“欲望号列车”不能停在该停的地方。
此外,社会生存压力大,匮乏的“好工作”市场竞争,也从根本上扭曲了一些女大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了生存空间。美国经济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分析就业现象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两个概念。所谓弱关系,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而在我国,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就业质量。在就业市场,女大学生不仅承受着形形色色的性别歧视,还遭遇了五花八门的学历歧视。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专业,构成了一个鲜明的等级系统,缺乏人脉、关系等外部的社会支持,自身的文化资本又比较稀薄,让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当下,要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并非易事;“读书无用论”的甚嚣尘上,“知识无力感”的大行其道,不可避免会浸润一些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她们患上了“软骨病”。“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折射出一些人的思想迷惘与精神空虚。
善洞悉:学生强化防范意识大学教育责无旁贷
“伪装者”如此泛滥,尚未充分进入社会、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谨慎交友呢?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对陌生人保持基本的风险防范,不要轻易与网上不熟悉的人见面。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可以与他探讨一下关于大学的知识问题,或者用英语交流,骗子很快就会答非所问,露出马脚。在涉及到金钱问题时,也要及时理性地反应,不能被一时的假象冲昏了头脑。即使是不幸被骗,也要对此进行反思检讨,确保下次不会再让骗子有机可乘。
在大学校园里,除新生入学时给予大学生安全教育之外,平时也需要常抓不懈。不论是对网络借贷保持应有的警惕,还是对伸出橄榄枝的“优质男”保持应有的怀疑,避免女大学生陷入困境,大学依然有不少功课要做。远离父母亲人,女大学生也需要来自老师、同学和室友的关爱;如果能够和她们在心灵上更贴近、在精神上更契合,能够赢得她们的信任与认同,就可以避免她们被骗财骗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适合这些女大学生。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女大学生成为一个被污名化的标签。实际上,价值追求迷失的女大学生只是少数。尽管如此,“无业男骗财骗色”依然是观照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用少数人的痛苦与悲情提醒和警示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满的婚恋要靠自己去奋斗和经营,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天上掉馅饼”。只有塑造理性成熟的财富观、婚恋观,才能避免身体和情感的商品化;只有精神世界更加健康、更加坚强,骗子们才会少一些见缝插针的生存空间。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责编:颐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