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下高职院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2017-06-15 17:05:29张柳欢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贷款

张柳欢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家—校—社”协同下高职院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张柳欢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高职院校在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实施起步较晚,特别在助学贷款的管理、审核、发放和贷后追缴等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中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希望在高职教育模式下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同合作,来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点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高职院校;助学贷款;风险成因;风险防范机制

1999 年,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和《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正式启动。截至 2015 年 7 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已经走过整整16年[1]。在此期间,我国助学贷款政策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覆盖面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到大专学生。随着受益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出现了较高的违约率,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个别高职院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 20.5%,远远高于国家规定 14% 的红线,高违约率必然带来了高风险[2]。在助学贷款的管理中,中央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必须为各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贷款资金,高职院校在这个过程中也承担起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担保,在学生没有任何抵押、没有任何质押和担保的情况下,贷款的风险完全嫁接到高职院校和银行身上,一方面银行为了避免出现较高借贷风险,不断压缩高职院校的贷款金额发放数额,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在学生贷款管理工作中也呈现出“能不贷尽量不贷,能少贷绝不多贷”的局面,这与我国助学贷款的“应贷尽贷”的政策背道而驰。

一、高职院校助学贷款工作的风险成因

(一)学生原因

由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为薄弱,在意识层面以及自我约束方面来说也相对较差,学生特点的差异也间接对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诚信意识薄弱及缺乏契约精神,作为针对贫困生的助学贷款,高职院校贫困生中存在部分浑水摸鱼现象,本身家庭并不贫穷但却想方设法申请助学贷款;二助学贷款违约所带来的风险责任较轻,不少学生认为能拖即拖,最后就可以不了了之,反正以后工作了学校也找不到人,也追查不到个人的资产和对就业没有任何影响;与此同时,个别学生连续两年或三年申请助学贷款,他们一旦毕业需要开始偿还本金和利息,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贫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在就业方面缺乏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往往造成初次就业工资较低,经济压力较大,难以偿还他们在校期间所申请的助学贷款,从而形成“想还却还不起,还不起只能选择不还”的恶性循环。

(二)社会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新的学校的成立,国家在助学贷款政策方面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然而,政策不断完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政策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在贷中管理、贷后追缴方面略显不足,政策的制定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整体社会的诚信氛围还不够浓烈,在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着信用危机的现象,特别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科技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如偷税漏税、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抄袭剽窃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诚信观念产生了动摇,以致助长了学生的贷款违约之风[3]。最后,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地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4]。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部分受资助的毕业生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却未受到惩戒,违约对学生所造成的个人信用风险较小,从而让他们有了侥幸心理,同时,风险补偿能力弱,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银行发放贷款的受益和风险严重不对称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5]。

(三)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与学校在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的不完善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校作为贫困生助学贷款审核工作的第一关,也是关键一关,有些辅导员往往仅凭学生的一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作为参考依据甚至是唯一参考依据,缺乏更多的佐证材料,而许多学生在当地街道或村委开局《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当地相关部门都没有进行审核;与此同时,对于连续多年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或连续贷款审核考察机制,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存在“能贷即贷,贷了再说,还与不还,暂不考虑”的错误观念,连续多年贷款,对申请贷款的毕业生来说将会形成不小的还贷压力并产生较多的利息,这也往往是造成毕业生无力偿还而最终选择违约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力度也略显薄弱,不少学校只是采取诚信讲座、诚信活动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没能有效地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养成中,成效不显著,流于形式。

(四)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贫困生父母对小孩的诚信教育远远不够,许多父母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小孩继续学习的高昂学费,他们既希望国家或社会等政策能够给予帮助和支持,却忽视在孩子的诚信教育;第二,父母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认识不清晰,他们往往将助学贷款与助学资助相等同,错误地认为助学贷款申请后可以不用偿还甚至无限期偿还;第三、作为学生的抚养人或者是第一责任人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用承担学生借贷的任何责任,家庭责任的转移大大减轻了学生违约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和道德成本,缺乏家庭这一重要环节的约束和监督,给助贷追缴带来一定的困难;最后,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渠道的不畅通给助学贷款的审核以及追缴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审核者工作的疏忽,他们在资料审核过程中没有与家庭保持联系,不少学生申请贷款时父母完全不知情,另一方面,在贷后追缴工作中,当学校贷款管理人员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并希望寻求帮助时,不少家庭往往是采取包庇、忽视、甚至是驱赶的方式,这些情况的出现给助学贷款的贷后追缴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中的意义

当前,各高校在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来寄希望于学生能够自觉按时缴纳贷款金额,同时,更多的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学校,风险防范机制的主体责任始终是以学校为主,学生为辅,社会银行及相关机构为补充。建立“家—校—社”协同下“一个核心,两个抓手”的高职院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以学校为核心、以社会保障和家庭约束为抓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在整个风险防范机制中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协同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屏障。

(一)以学校为核心

以学校为核心能够确保整个助学贷款工作在学校各部门、各人员的有效监督和审核下能够得到最合理、最科学和最及时的分配,保证贫困学生能够在科学、严谨、合理、公平的环境下获得国家的助学贷款并顺利完成学业,确保发放的每一笔助学贷款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在贫困生毕业时得到及时的偿还并降低学生的贷款违约率。

(二)以社会为保障

以社会为保障,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给予高职院校更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有利于各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享受到与公办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同等的权益,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监督保障体系还能够减轻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方面的风险责任,增强助学贷款的保障信心。

(三)以家庭为补充

以家庭为补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风险成本。家庭因素的补充,有助于学校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申请贷款学生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家庭因素的补充,还有助于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架起家-校之间沟通的渠道,便于对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贷款追缴和偿还。

三、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综上所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贫困生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构建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学校审核评价机制、社会预警惩罚机制、家庭教育约束机制三者协同下的“家—校—社”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成为我们助学贷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健全学校审核评价机制,严格把控贫困生助学贷款的第一关

1.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上把好助学贷款的第一关。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贫困生诚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结合线上和线下,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百度贴吧、QQ以及校园网等多个线上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宣传教育的优势。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召开专题诚信感恩主题班会,建立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月,以此渲染高职院校的诚信氛围。同时,要把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职业规划列入贷款贫困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违约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他们就业择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还贷能力。

2.构建严谨的助学贷款评价机制

构建严谨科学的助学贷款申请评价机制,从程序上把好助学贷款的第一关。参考梁颖怡[1]所构建的助学贷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申请综合评价体系(见图1),该体系包括家庭情况指标、学生个人情况指标以及学校多级评价指标三个指标体系构成,各分指标下设多个子指标,每个指标按照 1-10分的标准进行综合评分,再结合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最终折算成综合评价分数,根据综合评价分数进行排名来决定助学贷款申请者的人员名单,力求客观、公正、准确地做好贫困生助学贷款申请的审核工作。

图1 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申请综合评价体系

3.不断完善各项资助体系

不断完善校内外各项资助体系,从系统上为贫困生的求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解决贫困生求学的经济困难,仅仅依靠助学贷款这单一的途径是不够的,并且资助体系的单一往往造成申请助学贷款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重助学贷款的管理负担并提高了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从根源上解决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的难题,需要想方设法完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不断完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的三金资助体系,积极争取更多国家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助学无偿资助奖励;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利用教师、校友、校外慈善机构、校企合作企业等多种资源,采取贫困生“面对面资助帮扶”的资助形式,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多渠道、多方式来解决国家资助政策有限的现实问题;第三,要不断完善校内外勤工俭学体系,由校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联系校内外相关部门和企业,帮助学生寻找安全、可靠、保障强的勤工俭学岗位及工作,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生就学的经济困难。

(二)完善社会预警风险机制,提供助学贷款的社会保障

1.完善助学贷款的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完善社会预警风险机制

一方面要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上的扶持性和均等性,保障高职院校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资金和分配上与本科院校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针对民办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的办学模式群体;另一方面,有惩必有罚,要把助学贷款的违约责任以正式的形式列入法律条文,对于恶意违约者必要情况下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可承担部分刑事责任,提高违约的责任风险[6]。

2.建立个人信用预警机制,从制度上完善社会预警风险机制

建立“个人—高校—银行—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高校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估,并将个人诚信档案反馈给银行,由银行划分信用等级并评估预警风险。高职院校要综合评估在校借贷学生的全程表现,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借款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记录、登记、评价、反馈,条件允许情况下共享至大学生学业信息网综合平台,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和考察;银行根据学校共享的诚信信息划分学生信用等级,以此作为该生日后申请相关商业贷款的重点考核依据。

3.制定风险分担基金和补偿机制,从机制上完善社会预警风险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单一依靠各商业银行或国家开发银行来承担相应的风险是远远不够,一旦产生违约将加重银行坏账的风险压力和资产危机。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应根据地区高校的数量和助学贷款的总量,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设置专项资金,作为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担基金,一旦出现在可控范围内的违约风险,可以及时启动并给予商业银行进行补偿,同时,高职院校管理者也应该在学校办学经费中适当考虑助学贷款风险奖惩基金,一方面鼓励和支持超额完成贷款追缴的部门和个人,另一方面对于违约率较高的责任部门和个人要适当予以批评和督促[8]。

4.建立社区风险防范机制,从渠道上完善社会预警风险机制

国家助学贷款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我们不能遗漏社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社区(居委/村委)评价机制,综合考察和客观评价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确保国家助学贷款落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子身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村委)在贫困生家庭的沟通和管理上的优势,加强对违约学生家庭的联系和管理。

(三)建立家庭教育约束机制,最大程度降低贷款违约率

1.建立家庭风险承担机制,提高贫困生助学贷款偿还的约束力

建立学生家庭风险承担机制并非要求学生家庭帮助学生偿还助学贷款,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偿还的意识和家庭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因此,在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全过程,家庭需要参与其中,特别是在签订合约及偿还期限中,需要家庭或学生的相关责任人共同参与,提高贫困生助学贷款偿还的约束力。

2.做好家庭诚信教育,提高贫困学生诚信道德意识

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员做好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诚实守信,坚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学生浑水摸鱼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员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阳光心态,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品质,抵制周围同学的物质诱惑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创造财富。

3.加强家庭—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打通借贷管理的沟通渠道

“家—校”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贫困生助学贷款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发现助学贷款的全过程管理中,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极易造成贷前摸不清,贷中管不了,贷后追不着的“三不”情况,而且在与其家人联系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不理解、不配合以及不透露。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在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就开始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及时讲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及违约责任,让家庭成员参与到贫困生助学贷款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到学生贷款的申请、管理和追缴的环节中,打通贫困生借贷管理的沟通渠道。

[1]梁颖怡 .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J].企业家天地 , 2012,(7):70-71.

[2]魏兆瑜 , 麦小菡 . 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J]. 教育探索 , 2012,(3):93-94.

[3]全国林 . 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J]. 教育与职业 , 2011,(33):41-43.

[4]孙红霞 , 周宁玉 .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J]. 学术论坛 , 2010,(10):129-132.

[5]孔令辉 . 高校贫困生助学与资助体系管理工作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 , 2016,(35):7-8.

[6]李 亚 丽 . 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问题的探讨—— 以 平顶山学院软件学院为例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6,(25):291-292.

[7]黄碧峰 .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筑 [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1):72-74.

[8]周梅 .浅析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2):1-2.

[编校:张芙蓉]

Student Loans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Family- school-socie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Liu-huan
(Huizhou Econom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izhou Guangdong 516000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arted l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loan for poor students, and thus faced many problems and much pressure especially in the student loan management, audit, payment, loan recovery,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student loan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uthor hopes to build a set of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 loa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ia the coope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under th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loans; risk factors;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F832.4

A

1671-9654(2017)02-0010-05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2.003

2017-04-10

张柳欢(1988- ),女,广东梅州人,研究方向为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资助工作管理。

本文为 2014 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项目“打造皮建彬工作室,创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编号:2014CX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贷款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08
还贷款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9
关爱·帮扶·助学
中国火炬(2015年10期)2015-07-25 09:51:18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为助学一诺千金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4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7:00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