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要:工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共生互利,是实现工业、城镇与人类之间良性互动的一种新增长模式。现阶段我国各地发展也非常重视产与城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并不断积极探索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以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分析阐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者互动关系,可为现代城市努力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实现更高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指导,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助推动力,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的集约化、环境的友好化、文化的多样化、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物质、精神、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相融合,将城镇化的发展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型向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打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态。新型工业化是利用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升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合理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
1.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动力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每年以0.8-1.2%的增加速率,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空心化”較严重,有“城”无“产”。从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来看,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可以说城镇化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事实证明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新型工业化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总量的快速提高,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进而使得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工业相对集中的城镇中,从而助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例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也引领工业生产向绿色、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拉长的工业产业链带来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推动财富的积累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力、物力、技术等都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在这些资源的聚集过程中,提升了人才和科技整体水平,也体现出了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实现了集约化、节约化,进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的再配置,在市场经济指导下进行集约和最优方式发展。人力、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集中,也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周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愈加完善,为工业产品市场的推广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新型工业的发展中,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参与到工业产业中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包括文化层面的建设,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需要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对教育方面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促进了科教文卫全方面的进步,进而提升城镇人们的整体素质,也为新型工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优秀的人才培养必然会助推工业化快速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从理论层面上讲,对比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往往采用人口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在探讨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指标进行衡量。这种衡量方式能够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发展中的偏差影响有效地反映出来,更有利于体现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与国际工业化对比的目的,进而发现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采用以上指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比较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往往要大于人口城市化率,从而说明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2新型工业缺乏特色性,城镇化发展缓慢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可知,城镇化速度总体要经历起步、加快、放缓三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处于加快阶段,除了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重点转向发展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或两者兼具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劳动力需求量有限,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发展速度日趋减缓。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仍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还需要依靠进口,同质化和趋同发展严重,缺乏区域特色的支持产业,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也导致城镇化发展放缓,缺乏后劲。
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使二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如何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效地互动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3.1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构建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基础。要合理引导区域的要素向区位和产业方向流动,以实现要素分配的最优化,有效促进由中心城镇的区位聚集通过便利的交通和通信等向周围进行辐射,产生辐射效应;需要加强引导涉农产业和非农产业企业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使得城乡间的产品以及生产要素能够具有畅通的流通渠道;加大对城乡间金融、技术或者劳动力等要素间流动的推动作用,形成城乡间的互动,使城乡间互相帮扶、互相依托,互为市场,建立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机制,使得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能够获得多维取向;加强对市场中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监督,改善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并不断地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
3.2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产城融合的关键,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机制制定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户籍制度、社会保证制度的改革,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奠定基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就业制度,彻底消除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障碍。在新型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中,政府需要能够履行自身的主导性职责,做好顶层设计的规划工作,用合理的规划来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行引领和指导。各级的政府部门必须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建设规划进行科学的调整,保证规划实施和落实的稳定性,防止在城乡建设中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情况。另外各级政府还需要注意向服务型政府进行转型,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抓好公共行政的管理工作,维护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中的秩序性,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3.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支撑机制
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是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保证,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能够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的是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资源的合理优化,协调性的提升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分析来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三次产业间的调整入手,然后再进行各次产业内部的调整。
首先加快对农业的调整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农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投入,注重对职业农民的培养,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集约化和产业化,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其次在第二产业发展中,根据供给侧改革需要,还加大对产业外延的投入力度,可以从对传统的第二产业技术改造入手,提升二次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全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更应该成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通过大力拉动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效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最后,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源向第三产业进行流动,促使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可以把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等作为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另外加大对技术服务、信息处理以及咨询服务等产业的扶持力度,使这些产业有效支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3.4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城镇利益协调发展机制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中,政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肩负起诸多社会责任。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只凭市场的调节,那么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分布和配置难以优化,使得区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甚至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因此需要各级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协调各方的利益,在利益的分配过程中要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并保证分配的效率性,以实现各方面效益的最大化。
加快对社会群体利益表达以及矛盾协调机制的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势必会存在很多的发展矛盾,例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个人或者企业与企业间等诸多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兼听不同群体的声音,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尽可能的满足各阶级群体的利益诉求。同时还需要能够将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体现到具体的法规中,通过法规的保护和规范能够使得各利益群体在表达自身的诉求时更加规范化、秩序化。
构建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居民的一些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而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能够出台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来对人民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同时还需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使得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要不断地扩大社会的救助范围,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覆盖的、最低的生活保证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进而实现人人维护、人人享受的生态环境局面。以此来保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了各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推进形式,既是对“四化”同步發展演进关系的准确把握,也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整体来看,城镇化建设还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使得二者间的发展步伐无法统一,互动发展尚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所以当前各地政府还需要准确把握现阶段的国情、地情以及具体的发展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制定,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优化工业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政府以及市场的双向调节,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带动产城融合,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互动、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