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2017-06-15 10:41谢海波
师道·教研 2017年5期

谢海波

摘〓要:通过对高校参与的多种协调创新方式进行调研与分析,梳理出了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类型,提出了高校协同创新的三种主要模式:主导型、协助型与链条型,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主导型;协助型;链条型

协同创新是多个协作主体基于趋同的创新目标,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收益的运行模式。[1]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但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欠缺,致使社会服务的功能不强,特别是运用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提高。[2]在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庆典上,胡总书记提出了“协同创新”思想,为高校未来持续、高效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思路与契机。协同创新也是高校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机遇与挑战。高校要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机会,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与影响力。[3]

一、协同创新的特点

1. 共享性

协同创新系统中,共享性是其中较为显著的特点。系统中的资源,无论是场地、设施和设备等硬件资源,还是技术、服务、数据和信息等软件资源,均具有共享共用的特点;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均具备互通共享的特点;无论是前期的投入、中期的协同合作过程还是后期的产出的成果、产品及效益,均具备配共建共享的特点。共享性贯穿协同创新系统的始末;同时涵盖协同创新系统的各个资源与要素。[4]

2. 高效性

协同创新系统中,不但要实现协同各方的小目标,还要共同实现整体的目标,追求整体目标的最大化效益与效率。通过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共享,不但减少经费投入,而且减少技术设备的重复投入,提升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分工合作,联合协同,有利于聚合优势力量进行产品与技术攻坚,提升协同创新成果的水平与成效;通过知识、技术、信息的共享,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有利于提升各方的科研实力,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效果。[5][6]

3. 互补性

协同创新过程中,在信息、人才、设备、设施、资金等资源全面共享的基础上,进行良好的互动与互通。协同个体为对方传送优势资源的同时,不断吸收对方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弥补与完善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逐步增强自身实力与竞争力。各个协同主体存在着天然异质性,协同主体均需要借助对方的领域优势,强强联合,提升整体竞争性,达成协同项目的最优化。[7]

4. 协作性

各个协同主体由于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系统,外部环境、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各自独立,互不相容,甚至相互排斥。要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应,必须强调协同各方的协作性。需要根据协同各方的条件与特点,设计、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变无序为有序,变封闭为开放,变分割为统一,达到知识、技术、信息、设备、人才与资金等所有资源全方位的互通共享,最优化配置,物尽其才、人尽其才。协作性体现在目标的共同性,设计的一致性,行为的统一性,资源的共享性,信息的互通性。[8]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类型

1. “点”类型

高校以知识、资源、技术等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架构。以项目、协议和契约等方式明确协作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分工和收益等,建立高校与企业点对点的协同关系。高校制定配套的协同创新制度与机制,引导和规范协同创新的活动与行为,促进协同创新活动的良序发展。适用于教师个体及科研团队与企业间的自主协同。该类型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灵活的商业嗅觉,提出准确的创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能力,保证创新需求的实现与创新成果的开发,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与效益;消除企业研发与高校捕捉市场的短板,建立市场与研发的桥梁,有效提升成果的应用性与产品的创新性。[9][10]

2. “面”类型

高校与各个协同主体在共同认可的协同框架指导下,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综合性的协同创新服务与功能。平台具备独立运行的功能,以单独的机构与组织的形式执行协同创新任务,协调平台的各种协同创新活动,促进平台的协同创新分支组织与机构的生成、发展与壮大;平台具备完整的管理与组织架构,完善的运行体制与机制,能够为各种类型的协同创新活动提供全程的跟踪支持与服务;平台具备沟通连接的功能,建立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高效联系与通道,完成研发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与对接;平台具备软服务能力,能够解读协同创新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熟知项目、专利与成果申报的规范、要求与流程,为协同创新的具体细节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咨询服务;平台具备对接资本与市场的功能,能够为整体或单个协同创新项目引进、融入资金,能够快速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应用性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11][12]

3. “群”类型

为了聚集科研人才、攻关科研难题、共享资源资金、占据市场先机,集成领域、行业与区域的人才、资源与资金,高校与各个协同主体以联盟的形式建立协同创新集群,以提升行业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整体水平的大幅增长。[13][14]

集群能够将行业和产业相关联、相类似、相互补的协同各方(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集团)的资源进行汇集与集成,有利于大面积的、深层次的资源共享与整合,提升大资源、大数据的使用效率,大幅消减开发与生产成本,提升研发与生产的边际效应;集群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优化与配置,将分散的、大规模的人、财与物力资源聚拢起来,实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使用,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利于减少资源的重复消耗,产生规模化效应;集群能够建立更為科学的协同架构,合理设计协同目标,汇聚中坚力量,攻关重大课题与实践难题,获取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

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活动与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协同创新活动的深入与拓展,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广度、深度与层次逐步提升,积累的经验与方法愈加丰富与熟练。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促进高校协同创新活动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从高校协同创新活动的实践中梳理和总结出以下三种协同创新模式,以期为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借鉴。

1. 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

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创建协同创新架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主导整个协同创新活动的方向、内容与过程。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中,高校占据主动性,是整个协同创新活动的主体与主导者。高校协同效率直接影响整个协同创新的效率与质量。但是在该模式中,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需重新建构与自身体制与机制完全差异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方式,以适应该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15]

2. 协助型协同创新模式

协助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在协同创新活动中作为参与者加入协同创新活动,以股份制或合同、协议等方式保障高校分享协同创新的成果与权利,同时承担协同义务与责任。

协助型协同创新模式中,高校协同任务较为简单。只需整合内部的科研人才与团队,集中主要精力与汇聚优势力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协同活动的整体规划、资源与资金的配置、协调组织,联系沟通等繁杂的事务将交由协同主体负责。因而,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能够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研发优势,根据自身的学科特长与优势领域,开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产品,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但是,由于高校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属于从属地位,其在该模式中所占有与获得的资源比例相对于主导型模式要低。[16]

3. 链条型协同创新模式

链条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加入到完整的行业与产业的链条中,形成协同创新的链条模式。高校具有研发的优势,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与成品的升级。技术的提升与产品的更替是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力。高校能够满足行业与产业的这一需求,这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在链条型模式中,高校以独立节点的方式,切入到行业或产业的链条中,与某一企业或公司发生联系,为企业与公司的管理咨询、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等业务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3] 宁滨.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4-04-19.

[2][13] 陈明学,陈洪.高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刍议[J].江苏高教,2014(1).

[4][16]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

[5] 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6] 徐魁鸿.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及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7] 何丽君.高校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J].教育评论,2014(10).

[8] 刘培军.高校知识联盟协同创新的过程、特点及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4(6).

[9][11] 吳琨,殷梦丹,赵顺龙.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6(4).

[10] [12] 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4).

[14] 杨忠泰.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基本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

[15] 党倩娜.欧盟地区协同创新模式、特点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社会科学类) (2013WYXM0026)

责任编辑罗峰

见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