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
摘要:上海作为城市品牌的经典案例,其经典之处在于城市品牌持续走尖端化之路。在基本实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品牌目标后,上海积极将品牌定位升级为“全球城市”,继而又升级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不断更新和提升其尖端城市品牌形象。在尖端城市品牌的打造上注重品牌实力的搭建,同时也大力通过旅游、政府作用发挥等多种手段塑造城市品牌。应该看到,上海在全球城市品牌上,还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足,在创新,尤其是创造世界性的价值观、主导世界价值走向上,还面临巨大的挑战。上海市政府以及企业界对这些问题已经有所警惕,也正在谋求解决之道。
“上海速度”早已蜚声国内外,上海城市发展具有持续的活力,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如今处在中国城市发展梯队顶级的上海,又积极自我突破,续写尖端品牌之路,把视域的宽幅进一步扩展到了全球,积极谋求城市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自己升级定位成“全球城市”,挑战和对标的目标,锁定为处在世界顶端的“顶级全球城市”,立志要把上海打造成为最尖端品牌——“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城市品牌打造之路形成了一条尖端品牌之路,上海尖端城市品牌案例也成为城市品牌发展中的经典案例。本文将围绕着上海城市品牌建设问题,对上海2013年以来城市品牌建设、发展情况及特点作以评述。
一、卓越的全球城市:永创尖端品牌
上海在1930年代就曾跻身于“国际大都市”行列,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柏林并称为世界六大国际大都市,引领国际风潮。经过60年的中断后,上世纪90年代,上海又重新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将自己矗立在潮流前沿。《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确立了“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大战略。
上海通过“四个中心”战略的持续打造,到2014年时,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目标。加上自21世纪开始,世界经济、文化重心东移,这将大大有利于上海的发展,上海基于此类利好的预期,乘势而上,把城市品牌提升到了尖端前沿。2014年3月,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2014年4月在中央领导人的建议和要求之下,上海又增加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自2014年起,上海新的尖端品牌——“全球城市”品牌开始创建。
全球城市(Global City)最初的衡量指标只是在经济方面,只要求在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等经济性的维度上具有全球影响力,之后逐渐向多维扩展。不过在目前,全球城市尚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全球城市之间差异也比较大。声称是全球城市的各个城市中,所依赖的维度也不一,至今只有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是所有全球城市共同的维度要素。当然,理想的全球城市是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在经济方面,居于价值链高端,能够超越国家而协调和组织全球经济;在科技方面能引领全球科技走向;在文化上,能创造世界性的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理念;城市在全球网络中,居于关键节点地位。上海的全球城市图景就是这种理想级的全球城市。
上海直触“全球城市”这样的尖端品牌,既有基于全球竞争的考虑,也有基于国内城市竞争的考虑。上海在城市群的级别上,已经是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核心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到2020年“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40个城市。在国家层面上,上海拥有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创新的领头羊,营改增、自贸区等新一轮的多项改革都在上海首先实验,对全国的改革创新都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上海拥有众创中心500多家,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2013年,上海在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第二。2015年在中国289个城市中,上海文化城市竞争力上排名第一,信息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二,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三。[1]根据2017年1月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5%,已经逐步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3.8%,每万人发明专利35件,[2]所以上海既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产业结构最为现代化城市之一,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已经有了坚实的全球竞争基础。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公布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lobal Power City Index)”显示,2013年上海排名第12位,2014年上海排名第15位,2015年上海排名第17位,2016年上海排名第12位。[3]在这些基础上的下一步发展,自然也就是尖端前沿——全球城市。当然,这也有被迫的成分,因为上海意识到在全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持续推进的大格局下,国内城市品牌总量上升,城市品牌竞争加剧,而客观上,在举国大规模迈向城市化,城市开发遍地开花的潮流之下,上海并非资源城市,在城市化方面的领先、城市开发方面的优势将渐不明显。因此,上海要避开同质化竞争,城市品牌要持续引领潮流,也必須发挥国际化的存量优势,继续先人一步,提升一个频段,在“全球城市”轨道上走出一条示范之路。城市品牌建设不在于蛊惑人心的营销技巧和品牌技巧,而在于是否走对了路。对于城市而言,城市品牌的根本问题在于道路如何选择的问题。上海的“全球城市”之路,也正抓住了城市品牌建设的精髓。
规划卓越全球城市,发展最尖端城市品牌。2016年,上海又进一步升级了城市品牌的定位,将城市品牌直接拉升至最尖端,将定位升级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将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定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设定的目标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这实际上是要从原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升级为全球经济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全球贸易中心、全球航运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文化中心,成为六大中心性指标维度综合合成的全球城市品牌,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三大品牌吸引力的胜地。创新之城主要塑造全球城市的活力和发展驱动力,人文之城主打全球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生态之城的品牌定位则主攻全球城市品牌的可持续问题。六大中心、三大品牌方向复合支撑,共同形成了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最尖端定位。如果这一品牌定位愿景可以如期实现,上海将成为匹敌甚至超越伦敦、纽约、东京的世界尖端城市。
二、品牌实力搭建:打牢全球城市品牌基础
上海在打造“全球城市”品牌形象方向上,着意以实力为基础,注重“全球城市”品牌实力基础建设。城市品牌最终根源于实力,没有实力,任何城市品牌终将不过是一具漂亮的躯壳。上海全球城市品牌建设,不做漂亮的躯壳,而做有实力的城市。在城市实力建设上,上海扎实用功,着力打牢全球城市的实力基础,在四个中心维度基础上,持续突出城市品牌基础的巩固和强化。
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金融维度强化。自从第一个全球城市——伦敦将金融作为全球城市的主打产业以后,城市的国际金融地位就成为了全球城市的标配。上海素有金融基础,1992年中共中央明确上海要建设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4]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上海的战略规划,上海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入手,持续打造金融中心地位。目前,上海已经建构了面向世界的金融市场体系,辖区内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多家金融机构。2016年,又成立了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金融市场机构主体进一步丰富。到2015年年末,上海共有金融业单位1 430家,其中货币金融机构618家,资本市场类机构350家,保险类机构382家,外资金融单位230家。[5]2016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近10万亿,连续三年居国际金融中心第六位。根据英国伦敦调研公司Z/Yen Group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16年,在全球86个金融中心城市中,上海已排名至第16位。在已有的基础上,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上海要在未来5年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的发展目标。
以金融制度改革创新为手段,谋求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上海与其他已经成立的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上海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内的金融体制制约,因此,在成长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道路上,必须应对大大小小的金融体制障碍和约束,首先实现对现有制度的超越,必须持续地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创新。但同时,上海的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又是极其不易的,金融制度改革创新不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其敏感,而且所涉及的全球货币交易又往往有国家主权的顾虑,因此,上海的金融制度改革创新选择了渐进和实验的办法,然后纵向深入并逐波次扩大范围。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后,上海分批推出金融创新案例,坚持以金融制度创新为主的实验改革。上海自贸区废除了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确立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为境外投资者创造自由投资便利;针对性地推出了自由贸易(FT)账户系统,实现资金境内外自由划转。整体上,自贸区金融改革围绕着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等核心项目先试先行,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为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积累经验。2016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杨雄市长提出要对标国际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纽约第49号自贸区、德国汉堡港自贸区、阿联酋迪拜自贸区、荷兰鹿特丹自贸区),又将金融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国际经济中心维度打造。上海全球城市的国际经济中心维度的打造上,既避免伦敦那样与国内经济脱轨,又注意学习东京强化保留高端制造业的实体化战略经验。这几年一直坚持既不放松制造业,又不断强化服务业的全球城市发展之路。在产业实力支撑方面,上海重点打造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安亭汽车制造基地、金山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宝山精品钢材产业基地、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长兴船舶产业基地等六大战略性产业基地,紧紧抓牢制造业这个实体基础,大力升级,将“制造”向“智造”转變,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能源装备、民用航空和空间信息等确定为重点行业,把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对制造业产业格局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对此,上海还确定了明确的结构性任务。上海于2016年8月发布《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要求,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要保持在25%左右,到2020年,成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高端智造中心。同时,上海也着力发展第三产业,2015年,上海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 914.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67.8%,2016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至70.5%,服务业成为上海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朝着全球城市迈进的方向上,上海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将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2016年1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增强上海服务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作为战略目标,打造“上海服务”品牌。
按照国际经济中心发展衡量指标,跨国公司总部数量是其中一项。上海把这项指标作为打造国际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准并按照自身的客观实力水平,把跨国公司的地区性总部作为发展的目标。2013年7月,上海发布新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对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亚太区域总部的跨国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政府为在上海新注册的地区总部提供资助和通关便利,优先考虑地区总部的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申请批准;为地区总部需要在上海市就业的外籍人员,一并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就业证》,并允许外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申请办理《外国专家证》。同时还优先考虑地区总部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引进的国内优秀人才申办本市户籍。2017年1月27日,上海市又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放宽了地区总部资格认定,将鼓励支持的行政许可级别从市级下放至区级,区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这几年,上海每年都要举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证仪式,截至2016年12月第二十六批颁证,上海已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73家(其中亚太区总部54家),投资性公司325家,研发中心408家。[6]为进一步凝聚和增强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能力,上海在原世博场馆片区规划建设央企聚集区和国际企业聚集区,2016年已全面建成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并已开始建造国际企业聚集区。
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科技创新中心维度建设。上海在全球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维度上,推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并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确定为重点项目,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海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7%,作为发展目标。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确定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了给创新元素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上海市政府主推“做减法”,减少政府对创新企业的干预,取消企业资质类、项目类等审批审查事项,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健全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收益分配制度、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符合创新需求的人才发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在国际贸易中心维度建设方面,这几年,上海重点发展千亿和万亿级的交易平台、境外投资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项目,打造出了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形成了一批境外投资设立企业,已经能初步引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风向。2014年上海口岸实现了货物贸易进出口11 414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3%,2015年占全球贸易的3.4%,超越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2016年8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又提出到2020年商贸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把上海打造成世界级口岸、基本形成与高标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的战略目标。
在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航运中心维度方面,上海“全球城市”品牌已经声名卓著。2015年,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3 653.7万标准箱,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形成连接国际、国内航线、通达国内外255个城市航点的海航网络,吸引了一大批国际航运功能性机构入驻上海。自2016年起,上海开始向优化航运品牌的方向发展,不但做第一,而且还要更高质量的第一。空运方面,上海国内市场已经基本做足,浦东、虹桥国际机场的国际旅客和货运年吞吐量大陆地区第一。2016年,空港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国际市场和国际声誉正在成为努力的重点。
三、密织品牌手段:打造全球城市品牌形象
全球城市品牌形象打造与旅游发展共生共荣。上海自2014年开启“全球城市”征程以后,把具有全球影响的上海作为发展主线,向旅游注入更多的全球性元素和国际性元素,从旅游上打造全球城市品牌形象。上海既提升旅游业自身的国际吸引力和全球竞争力,也注重通过旅游为上海其他行业和上海整体的全球竞争力提升而服务,把“上海吸引”和“上海旅游吸引”进行有效互动,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有机机制。2015年上海出台《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作为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等六个方面的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面上,由瞄准国内旅游市场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积极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建成了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并于2016年6月重点推出上海迪士尼乐园旅游项目。上海还持续利用和开发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上海国际烟花节、上海国际花卉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海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F1大奖赛、网球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高尔夫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环球马术冠军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时装周等节、会、赛事,多波次、动态化地强化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借助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时装周、轻工新品名品展等会展平台,上海成功地把旅游与国际商业影响力提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国际商业为直接动力的有机模式。上海也十分注意旅游发展中的安全危机管理,2014年12月31日,上海著名景点外滩,在举办国内外共同关注的新年跨年灯光秀时,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事故发生后,上海市政府畅通公众关注渠道,迅速反应、紧急处置,及时澄清真相并通报进展,在事后严肃追查责任处理,处分了黄浦区区委书记、区长、旅游局局长等11名责任人,上海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痛陈教训、反思原因,严防事故再次发生。一系列的处置对民心的安抚、旅游信心的恢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作用的发挥也是上海全球城市品牌打造的突出之處。上海市政府在把“全球城市”作为品牌目标后,加速推进品牌的落地执行,推出了丰富的推广活动。世博会举办之后,上海市市长提议设立“世界城市日”,继续借力世博,打造上海的全球影响力。世博会之后,上海提议的世界城市日获得联合国通过,并确定2014年10月31日为首个“世界城市日”,上海成为全球城市主题日的诞生地。上海以此为起点,顺势而为,持续扩张上海的世界影响。2014年9月,上海作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的主场城市,发布“世界城市日”标志图案,持续传承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10月31日,上海举办首届“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总主题,每年拟定年度子主题。2015年上海市政府提议并经过联合国人居署确定“城市设计,共创宜居”为年度主题,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纪念活动,并在上海围绕该主题,举办“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以后,上海成为“世界城市日”的策源地,持续向世界输出影响力。2016年10月31日,上海借助“世界城市日”,与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16》,为全世界的城市发展建立新标准。“世界城市日”持续推广,上海通过创造节日,而成为活动源头,而且该节日越繁盛、越被重视,越能彰显上海的影响力。
这几年,上海市政府持续推出“魅力上海(Amazing Shanghai)”系列活动,向世界各国介绍、宣传上海。2013年“魅力上海”主攻北美地区。2013年9月,上海市政府组织人力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推出“魅力上海”展,展示上海百年历史变迁,提升上海的知名度。2014年“魅力上海”推广活动转战欧洲,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分别在德国科隆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展出。2015年6月,借助意大利米兰市举办2015世博会的契机,上海市政府在米兰启动“魅力上海”推广活动,并将活动丰富为上海城市印象展、户外海报展示、主题论坛、上海广播周等多种形式,其中“Shanghai,Lets Meet!(这一刻,在上海)”城市印象展不仅吸引了米兰当地的民众,也被前去米兰观看世博会的其他国家游客所喜爱。2016年6月,“魅力上海”推广活动,转战英国和比利时,分别在伦敦和布鲁塞尔推出“魅力上海”摄影展,2016年9月,又继续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展出。2016年10月,為突出和打造上海全球城市的金融中心形象,同时也作为“魅力上海”系列活动的高潮,上海在美国纽约举办“上海金融创新论坛”。上海市政府也非常注意通过形象宣传片的形式介绍和宣传上海的全球城市形象。自2007年《上海协奏曲》、2011年《上海,灵感之城》等城市形象片之后,2016年7月,上海市政府以“全球城市”为精神核心,推出新版城市形象宣传片《上海,创新之城》,介绍上海的多彩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成长之路,希冀通过创新风貌的展示,吸引和刺激更多的创新成就,增强上海城市的吸引力。
上海市政府主动为世界认识上海提供方便,同时鼓励来自世界其他各地的力量把上海作为文化舞台。上海广泛吸引海外媒体参与“感知上海”系列报道,让海外媒体和民众纵向深入地了解上海,感知上海,向全世界深度传播上海形象。上海广泛接受海外演出、国际性的文化活动,每年有100多个文化艺术团体来上海演出。为加速城市形象的文化接纳整合,上海市政府进行了专门地规范。2014年10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沪府令22号)》,对外国文字的使用进行规范,以促进对外交流。
利用坊间品牌流传效应,提升全球城市吸引力。上海对坊间人士对上海的全球城市品牌印象感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上海市政府倾尽全力打造“全球城市”品牌形象,不料,坊间却认为上海是座“魔都”,“魔都”品牌形象大行其道。市政府因势利导,没有采取封堵的激烈措施,客观上,反而提升了上海全球城市品牌的吸引力。上海何来“魔都”这一品牌形象,众说纷纭,也无从确定真伪,但是以“魔都”指称上海,已经成为坊间尤其是年轻人的习惯。有趣的是,“魔都上海”的品牌形象反而撩动了上海的梦幻、神秘和诱惑色彩,一路吸引和刺激国内和国外民众对上海时尚、美食、旅游、科技、夜生活、美在细节的文化等多方面的兴趣。在“魔都”语境中,一些高大上的著名建筑也被诸如“打蛋器”、“厨房三件套”等诙谐的名称替代,在客观的宣传效果上,“魔都”几乎成为了上海“全球城市”的“亲民”版。
四、讨论
上海向更高目标迈进,在中国率先打造“全球城市”品牌,持续以尖端品牌的方式获得品牌声誉,一直处于尖端品牌的风口浪尖,堪称城市品牌案例的经典。应该看到,上海在尖端品牌的打造尤其是“全球城市”品牌打造中也不无问题:
在全球城市品牌实力基础的打造方面,上海存在着“偏科”的倾向,而且整体上,如果作为理想级的全球城市,六大中心维度均尚为薄弱。全球国际贸易中心方面,上海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全球航运中心方面,量多质低。最为明显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滞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性质上还只是交易中心,与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心还有很大距离。“上海的资本要素配置力表现强劲,得益于航运要素和贸易要素配置能力的快速提升,但金融要素配置力的发展严重滞后。”[7]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步子加快,为上海全球金融中心打造提供了机遇,上海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全球金融中心建设。在产业调整布局方面,上海服务业比例相对已经较高,但是在目前服务业生产率严重低于制造业的情况下,上海要避免进一步的“空心化”,积极淘汰低水平层次上的产能,同时,放缓服务业比例,加快智能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升级换代,为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品牌奠定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在全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维度的打造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意识还不够。上海在全球城市品牌上,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足,上海市政府以及企业界对这些问题已经有所警惕,也正在谋求解决之道,但从实际效果看,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世界级的品牌、国际著名企业依然稀少。上海市政府制定“走出去”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企业走出去,但实际结果令人堪忧,大多数企业不敢或者不愿意“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离开了政策保护,海外生存能力低下,发展并不理想,海外扩张能力不足,甚至一些企业走出去后在当地品牌开创力不足,了无声响。上海全球城市品牌实力基础方面,城市品质也是明显弱项,尤其是在城市生活品质、宜居性上,与顶级全球城市差距很大,直接影响了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城市对文化的要求也比较高,文化不仅是全球城市的支撑性因素,同时还是全球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上海目前的城市文化以“海派文化”著称,城市精神以“海纳百川”为内核,擅长融合和吸收百家之长,但是在创新,尤其是创造世界性的价值观、主导世界价值走向上,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6.
杨雄.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2-08)[2017-04-10].http://www.planning.org.cn/law/uploads/2017/01/4971_1485055880.pdf.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16[EB/OL].MMF,(2017-02-14)[2017-04-10].http://www.mori-m-foundation.or.jp/english/ius2/gpci2/index.shtml.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EB/OL].中国政府网,(2017-02-14)[2017-04-10].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904/t20090429_33313.htm.
上海统计局.年末金融业单位数(2013-2015年)[EB/OL].中国上海网,(2017-01-20)[2017-04-10].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6.htm?d1=2016tjnj/C1706.htm.
市政府举行上海市第26批地区总部颁证仪[EB/OL].中国上海网,(2016-12-28)[2017-04-10].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181336.html.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未来30年上海全球城市资源配置能力研究:趋势与制约.科技发展[J].2016(8):92-102.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