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王海峰+杨坤峰
“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事业和长期战略,需要持续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和金融创新,可从八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各方的战略对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合作宏图,首先要确定专门机构和团队对“一带一路”沿线动态发展情况、合作意愿和战略对接的契合点和分歧点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其次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战略对话、沟通和协调的合作机制,解决合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和问题。再次要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合作成效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最后,要重视合作方对战略对接有效性的评估和意见反馈,不断完善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对接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一带一路”建设重在参与。既包括沿线经济体的主动参与和共同推进,又包括域外国家的广泛参与支持。要吸引东盟、上合组织、海合会以及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创造条件鼓励青年人、中小企业和边远地区民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共享发展成果。三是构建“一带一路”政府与市场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成功关键还得看市场,“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然而,政策溝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都离不开政府跨境协调。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既要有政府搭台,又要靠市场给力。考虑到沿线国家既存在市场缺位,又存在政府缺位的问题。在跨境合作机制中,构建政府与市场合作伙伴协调机制就十分重要。四是发挥混合所有制的制度优势。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世情、洲情和国情错综复杂,政治、经济、市场和制度风险较高,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管理和对冲风险就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部门的战略投资作用。尤其在项目的建设初期,国有和政策性机构打头阵十分关键。二是有效发挥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三是合理发挥外资企业的同盟军作用。四是重视发挥东道国企业的本地化作用。以创新思维,构建优势互补、合作互动、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是“一带一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五是建立多边国际产能合作机制。这是一个基于全球发展规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而且有利于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六是调动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统筹协调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总体战略的对外分工合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与沿线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对接,支持地方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建立更多的姐妹省市、友好城市。同时,在沿线规划建设境外经贸产业合作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文化创意和人文交流园区等平台网络。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组织在海外建立商会和协会,为国内企业“走出去”与本地企业合资合作服务。七是继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交流、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我国将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为了使政府奖学金项目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由国际第三方机构定期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政府奖学金使用效益的建议。与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共同制定能够有效满足沿线国家各类人才需求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官员交流项目和行动计划,并纳入“一带一路”人力资源合作开发规划和战略,把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摆在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抓紧抓好。八是建立“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存在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制度风险较高,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尤为重要。一是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带一路”安全保障协调机制。二是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全球化和提供安全保障的战略研究、风险预警和效益评估机制。三是在微观层面上提供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工具。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