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2017-06-15 17:31高宗宏
质量与标准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

文/高宗宏

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文/高宗宏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以国家名义重拾工匠精神的时代呼唤,也是中国制造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工匠精神的状况

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笔者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精业、守业兴业精神;是恪守本分、敬业奉献、兢兢业业、善做善成的职业态度;是诚信为本、笃守职责、不辱信誉、质量第一的职业操守;是徒承师艺、不断超越,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职业境界;是天工开物、创新创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创业、打造精致极品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文明不断攀沿上升的引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走向强大的核心支撑。

中国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立说的孔子、治水的大禹、治病的华佗、造纸的蔡伦,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先祖;钱学森、茅以升、袁隆平、屠呦呦、高凤林、周东红是弘扬工匠精神的现世楷模,被誉为“大国工匠”……中华民族因工匠精神而繁荣强大,中华文明因工匠精神而历久绵长。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重视工匠的国度,截至2015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然而近年来,我国工匠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匠精神严重缺失,原因主要有:

1. 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现阶段,青年人普遍不愿意上职业学校学技术当工人。部分地方和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与激励不够,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资金投入上,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覆盖面较窄,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滞后,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学习和实训的需要。

2. 高级技术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上千万人。2014年,我国仅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如车床、电焊、机械操作等)缺口就达500~600万人。一些企业的技术工种岗位以万元以上月薪或数十万年薪招揽人才,却依然一“匠”难求。

3. 工匠的社会地位亟待提升。现在没有工人的等级制度,工匠的地位、薪资得不到尊重,应有的社会认同感欠缺,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现在的大学生宁愿坐办公室拿3 000元工资,也不愿意当工匠到生产一线拿6 000元。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进入新时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倡导工匠精神,足见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消失,环境成本加大,越南、印度等国家低成本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再工业化”“英国2050战略”等方略。我国制造业处在前后夹击的处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生产理念,更是中国制造业破局的突破方向。没有高端、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将难以为继;而没有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中国的制造业也难以脱颖而出,甚至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因此,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发扬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消费不再仅仅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更注重“质”的提升。当前,一方面是出国购物、海淘、代购的疯狂火焰,而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销售难、倒闭潮、跑路潮的刺骨寒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方面与国际一流产品和品牌存在差距,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适销对路的中高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让企业对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3. 工匠精神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大国需要大品牌。说起美国,人们自然想起“苹果”“波音”“英特尔”“可口可乐”;说起德国,人们自然想起“大众”“宝马”“西门子”;说起日本,人们自然想起“索尼”“松下”“三菱”;说起韩国,人们自然想起“三星”“现代”“大宇”;我国的“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等一批大品牌也正在走向世界。大品牌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支撑,在技术、装备已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人员素质的提升已成关键,这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所不能缺少的。我们要想让世界人民提起中国,第一印象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品质”、“做工精细”、“安全可靠”,就必须发扬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深刻揭示了“创造”“质量”“品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推进质量品牌升级过程中,我们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具体实践,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快形成安徽制造新优势,打造安徽制造新名片。

1. 发挥好职教的基础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强职业培训,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共赢发展,探索建立新型“校企共同体”,搭起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广订单教学,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培养人才,让学校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围绕安徽的产业特点、产业需求,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2. 发挥好政策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让踏实肯干、技术精湛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政治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职业上有保障。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进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好对取得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的全日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探索建立技师、高级技师津贴制度;引导鼓励企业给予高技能人才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奖励。

3. 发挥好创新的推动作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并不缺少创新,但缺少好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没有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即便走进了创新的大门,也无法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只有把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对高技能型人才创新成果的孵化机制,推进新技术、新工艺与现实生产有效对接。

4. 发挥好价值的导向作用。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质量、品牌奖励评选为契机,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技术能手”“质量年度人物”“我心目中的大国工匠”等,对优秀工匠进行表彰,让工匠得到应有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回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质量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持续不断地为工匠发声。树立“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理念,营造尊重匠心价值、重视匠心人才的氛围,让全社会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使工匠精神成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作者: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