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在海岛

2017-06-15 15:12:05罗尔文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雷达站官兵们小岛

文/罗尔文

【军营纪事】

战备在海岛

文/罗尔文

上岛

温暖的阳光、细腻的白色沙滩、蔚蓝的大海……每逢旅游旺季,这个只有不到20000常住人口的小岛,每天要接待将近8000名游客。他们从各地来到这里,享受自己的“休闲假日”。

可对于广空某海岛雷达站的官兵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却与“悠闲”二字相去甚远。临近春节,他们依然在狭小的操纵方舱里,不间断轮流值守。

耳闻拍击码头的海浪,呼吸着略带腥咸的空气,记者终于踏上了这座孤悬海上的小岛。就在几个小时前,记者赶赴大陆南端的某海港。候船室的大屏幕显示今天气象条件尚可,略有薄雾,不影响发船。

从地理上来说,小岛距离大陆并不算特别。远,快船也就1个多小时的航程。但对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小岛在知觉结构中位置偏远,是上下岛不太方便所致。

风力5级,浪高1.5米,满载近1000人的游轮航行在万顷碧波上,稍有颠簸。船舱内,1个多小时的航程使大部分游客昏昏欲睡,连上船时异常活泼的孩子也安静了下来。

舱里电视放着上岛的诸多注意事项,声音很大。轮船左右摇晃上下颠簸让一些人头发蒙,少数旅客向乘务员索要塑料袋,一会儿,舱内开始飘荡胃液反刍的味道。

可以想象,有多少军人或者军嫂,就在这样的颠簸、嘈杂以及这难闻的气味中,带着希望奔赴或者怀揣留恋离开小岛的。她的行囊里除了温馨的护膝、丈夫爱吃的家乡特产,也还会有一份长长的思念与期待。

据称,以前快船没有开通的时候,坐轮船大约要四五个小时。那时的轮船通航对气象要求更高,到了夏季时常停航,上、下岛的旅客只能枯坐干等。去年台风肆虐前后,运送游客的快船停航近一个月,小岛上的蔬菜、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可以想象,一些军嫂要是赶上连续几天停航,只能在。。无期的等待中着急。她们本想投入丈夫的怀抱,听着他的呢喃,耳边却是无尽的海浪汹涌。

海上的薄雾逐渐散去,海天相连处,小岛的轮廓逐渐显现。海上好似立起一片山峦,黑苍苍的,水墨画一样。临近码头,可以看到火山喷发堆积物与珊瑚沉积融为一体,高峻险奇的断崖与白色的海滩错落交织。崖下,从整体山岩上分离出的巨型石块,在海水的冲刷剥蚀下形成一个个头大腰细的海蚀蘑菇。汽笛一声长鸣,“到了!”大船缓缓驶入小岛的怀抱。

“你们运气不错,最近风小,又赶上了大船,不算太颠簸。”负责接船的通信技师黄智豪说道:“遇上大风与小船的组合,一路‘三声’——开船时游客们的欢呼声、航行中途孩子们的哭闹声和纵贯全程的呕吐声。”

乘车穿梭在公路上,两旁是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去年台风太大,岛民们的铁皮房子也给刮飞了。”行进间,还能看到一些游客钻进地里跟香蕉树合影。

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游客们的身影逐渐减少,远处高地上的两个巨大“圆球”提示那就是雷达站。黄智豪告诉记者,这个岛战略地位很重要,国际关系日趋复杂,附近地区上空不时有外国军机窜飞,可这都逃不过雷达站警惕的“双眼”。

守望

对于旅客来说,小岛只是他们暂时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而对雷达兵来说,他们是以一种长期守望的姿态履行职责。

“一等战斗值班”这个词在雷达兵部队的意义特殊,它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着这支部队战备任务的轻重。“我们每天都要拉‘一等’。”在指挥室里,雷达站站长王晓琳有着超出年龄的沉稳内敛,他上岛整整3年了。

今年春节,指导员邓凯亮休假,站里只有王晓琳一名主官在位。所以每逢“一等”,他成了当仁不让的指挥员。这意味着他要随时准备冲向指挥室,有时从训练室内,有时从教育课堂上,有时甚至是半夜温暖的被窝里。

在雷达阵地,阵地上面是球形防风罩,防风罩里雷达天线巨人手臂一样一圈一圈地旋转,发出嗡嗡轰鸣;阵地下面是方舱,进入方舱,油机巨大的噪音让人颇不适应。这个几吨重的钢质长方体内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可以给操纵员们活动。操纵员在值班期间必须端坐在机器前,眼睛随着屏幕上的机扫线做着重复运动。

雷达兵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高度紧张却又相对单调重复的工作。一位上等兵告诉我,他们要用2个月的时间,才能习惯这样的环境。显示屏上不时有新的空情批次出现,操纵员不时将一批批空情准确无误地报向指挥所。站长说,时逢春运,工作强度更大。

“我们这儿24小时值守,每个人平均一天要‘盯’6个小时。”四级军士长塔白信在站里一待就是16年,在岛上娶妻生女,真正是把根都扎在了岛上。“值班时我们习惯把方舱里的照明灯关掉,再把显示器调暗一点,既容易发现目标,又能保护眼睛。”

腰椎疾病和痔疮也是他们容易患的职业病。“坐得太久了,每天除值班,还要开会、学习,再加上昼夜颠倒,很难不生病。”每年,站里的卫生员饶顺西都要为官兵们开诊疗介绍信到对岸大陆的大医:去。“毕竟岛上只有一个卫生:,医疗条件有限。”

站长王晓琳说,条件艰苦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过去阵地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前两年阵地条件得到优化,探测效果大幅增强,任务量也随之提升。

同样提升的还有官兵们的素质。近两年蓬勃开展的“双学”活动,刷新着官兵的知识结构和战备理念。“学装、知装、用装,包括一些小发明,都促进了战斗力的提升。”王晓琳指着一个装置说,“我们与机关合力攻关,加装它后能灵活调整天线俯仰角,减少了作业时间。”

营:内,老榕树又添新绿。去年台风肆虐将其吹倒,气根翻出土壤张牙舞爪地露出地面。本想一锯了之,但考虑到榕树一木成林的扎根精神,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官兵们费了很大力气才将几十棵扶正,老榕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树荫下,白色的珊瑚石铺满了榕树的气根,那是一代代守岛官兵们一点一片收集、堆砌出来的。他们热爱生活,以站为家的心理世界表露无遗。

记者翻看战备资料,里面不仅收录了近两年来演习演练、异常不明空情处置情况汇总,内容包括任务的基本情况、空情态势图、处置经过、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等方面。每一次重大任务,王晓琳都会详细总结任务得失,并拿到讲评会上与大家讨论交流。

显示屏幽幽的荧光照在战士们的脸上,专注而认真。绿色的弧形光标周期性闪烁,勾勒出一条条空中走廊。站长王晓琳说,“我们必须提供优质的空情,因为每一条航迹都关系着国家的空防安全和人民的幸福。”

年夜饭

“永远地唱着最炫的民族风,点亮我生命的火!”除夕夜,在春晚火爆的歌声和官兵们的谈笑声中,忙活了一整天的司务长杨宁靠在电视房的椅背上睡着了。

除夕早上5点半他就起床了,准备好早餐,随即又与两名炊事员来到食堂操作间,点验除夕会餐菜品。“兄弟们忙一年了,年夜饭可不能有一点差错。”

菜品是他们纠结了很久之后才定下来的。由于地处旅游区,岛上的物价本就不低,春节的到来更是让菜价噌噌地往上跑,如何做出一桌让大家满意而又不超出预算的“大餐”考验着他的智慧。

中午1点,杨宁他们将准备好的各种原料一一盛放在切配台上,从最难处理的肘子开始。几个弟兄洗菜、择菜、煎炒烹炸,忙活了大半天。一些他们使用的器具似乎与别处不太一样,分别被贴上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胶带。

“我们叫它‘生红熟蓝面黄’。”杨宁向记者介绍,有红色标记的是生刀、生板,蓝色标记的是熟刀、熟板,而黄色标记的则是面刀。这两年,机关保障部参照驻地某大型工厂管理经验,提炼形成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模式,并将管理标准全部以“照片+文字”的形式予以规范,所见即可操作。

下午5点半,官兵们迈进食堂,琳琅满目的各色菜肴立即吸引了全部视线。站长王晓琳在战备值班,会餐由排长骆凯航组织。在简短地总结了去年的成绩后,大伙儿端起了面前的橙汁和汽水,“一!二!三!干——”

战士们风卷残云般“打扫着战场”,杨宁也与大伙儿吹起了“那些年一起干过的事”——10多年的军营生活总会给这些老兵留下些什么。

入夜,小岛夜空便逐渐被烟花占据。雷达站内,“战场”也从食堂转移到了电视房,在零点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三人组成的“宵夜小分队”出动了。热腾腾的饺子、汤圆盛放在保温盒里,慰劳一下刚交班下来的官兵们。

一过12点,电视房里的“热度”就散得差不多了,他们得为明天的战备任务养精蓄锐。营区围墙把小岛隔成了两个世界:围墙里,警惕的雷达“彻夜不眠”,围墙外,节日的焰火炫目绽放。

站之魂

如果说海岛是大海的眼睛,那么雷达站就好似眼睛的瞳仁。

打量这个海岛雷达站,它就像空军雷达兵所有分布在高山、边境、海岛、戈壁这些艰苦地区的站点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纹理。

塔白信说,以前考虑到交通以及信息传递不太方便,机关给这里下文件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提前量。虽然上级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但小岛的客观条件让官兵们的日常生活多少还有些不便。虽然配发了烘干和抽湿设备,依然有不少官兵患有湿疹类皮肤病。另外,小岛雾大湿重,雷达器件容易锈蚀,增大了维护装备的负担。

小岛像一个逗号,中间略高,四周趋缓,几条公路就在海山之间蜿蜒曲折。当经济发展的浪潮拍岸而来,这座小岛也渐渐向世人打开了窗口。一份旅游广告写道:小岛旅游的最佳时节是每年的7、8、9月。该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滨!场沙质细净,最适宜沙!、日光!及海上运动。

广阔的大海将这个岛与陆地分离,在造成交通不便的同时,也教会了岛上的人如何相互扶持、和睦相处。雷达站又被称为流动血库,几乎每名官兵都献过血,有的人已累计达2000CC以上。2009年的一个深夜,岛上一名孕妇难产大出血,卫生:紧急向他们求助,站里立即组织多名血型符合的官兵前去献血,完成了一次生命接力。2014年两场台风先后过境,雷达站恢复战备值班之余,也应地方政府请求抽出人手投入岛上的灾后重建。

海岛、营区、方舱,地理、纪律、岗位的三重约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海岛雷达兵们更能够心无旁骛地执着于本职,用娴熟的操作和准确的情报织出一张敏感高效的天网——他们的生命因此也抵达了另外一种境界。

可以说,他们站里相对枯燥的生活与山下小镇繁华热闹的生活方式,看似矛盾,却有某种因果联系。站在最高处,眺望远处的大海,夕阳透过云层如千万道金色利剑直插海面,波涛卷起的浪花闪烁点点碎金……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人来人往。一茬茬的兵们来了又走了,小岛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讲,有的是逗号,有的是感叹号,有的则是延续的破折号。但无疑,他们的守望精神,已经内化为雷达站的文化魂魄,并永久地融入到雷达兵——这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兵种——的精神矩阵。

责任编辑:邢玉婧

猜你喜欢
雷达站官兵们小岛
梦中的小岛
假如我是一座小岛
雷达站
IT经理世界(2014年10期)2014-05-29 09:09:51
紫帽山雷达站防雷系统几个关键参数分析
双语图片
双语时代(2009年10期)2009-11-11 09:17:20
美丽的小岛
小青蛙报(2009年11期)2009-05-11 03:59:46
地球上最高的雷达站
神秘小岛
东方娃娃(2004年12期)2004-03-07 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