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挑大梁

2017-06-15 15:32
当代贵州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三农贵州人才

科技扶贫挑大梁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邱 胜

科技惠农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以科技为支撑的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将沉睡中的生态资源逐步唤醒。

阳春时节,地处黔桂交界的罗甸县逢亭保供高效蔬菜基地里,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孟平红带着团队为当地农民普及“辣椒套种春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在贵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中,随处可见科技人才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

除了蔬菜,罗甸还依托科技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成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典型案例。

从2001年开始,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利用罗甸低海拔、温度高的自然条件引进火龙果进行试验示范,针对罗甸干旱少土的喀斯特山地特点,成功培育出在品质、抗性和丰产方面优势明显的“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新品种,并向全县推广,曾经的荒山石山正逐渐“增值”成如今的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罗甸火龙果种植面积6.29万亩,年产量9千余吨,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通过精深加工产品畅销至北上海广深等一线城市,福泽罗甸 1.24万户5.12万人。

此外,贵州在茶、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食用菌、特色种养、草地畜牧等领域实施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山地农业机械化系列关键性技术攻关,创造多个全国领先。

2016年底,茶园种植规模696万亩,产量28.4万吨,覆盖全省934个贫困乡镇,居全国第一;

薏仁米面积68万亩,产量18.29万吨,分别占全国80%以上,居全国第一;

蓝莓总面积达20万亩,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居全国第二;

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基地达546.83万亩,产量181.04万吨,居全国第三;

4龄以上大鲵养殖70万尾,居全国第三。

……

科技创新为贵州农产品风行天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图为贵州科学院麻江蓝莓产业园。(王一先/摄/)

多个全国领先为贵州按下“现代化高效农业”裂变发展的“快进键”,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

截至目前,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014个,实现1199个农业乡镇全覆盖。

除了农产品品种改良,贵州在农业科技领域还有其他突破。今年年初,贵州发布2016年十大科技重大专项中,有几项关乎农业,比如现代山地农业智能灌溉关键技术、新技术之白山羊生态循环新模式,这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将进一步促进贵州农业转型升级。

此外,贵州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还很多。比如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生态阻控、水资源耦合利用、生态功能植被恢复、混农林业复合增效等。

依靠科技创新,贵州农业产业迈开转型升级步伐,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正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科技帮扶为农户提供智力支持

贵州农村变了。青山绿树金果果,牛羊满山坡……

过去的农村,村民世世代代种玉米,“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种地种到边、开荒开到天”,也只是“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穷”字刺眼,却是贵州农村无法回避的现实。贵州直面现状,通过开展“科技帮扶”向贫穷开战。

2016年初,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农委、省科技厅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首批10661名专家组建成85支特色团队,以科技引领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以精准帮扶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站在晴隆大山之巅远眺,奔跑的羊儿悠闲地啃着草,青草鲜嫩,长满山坡。农业专家服务“三农”通过“胚胎移植”等手段为晴隆发展起羊产业。如今,晴隆羊已经走出大山,畅销各地。

晴隆羊规模的壮大,“三农”服务团队顺势而为,一石二鸟,把治理石漠化与发展种草养羊产业有机结合,以种草来涵养水土,以养畜来增加农民收入,美了生态,富了百姓。“石漠化的地方种草,在恢复生态、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发展养殖业,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工作人员李胜说。

“过去的晴隆,土里除了石疙瘩,地里啥也长不好,现在却养出了‘金元宝’。”晴隆县马场乡战马村王成彦感慨道。“养了30多只羊卖了7万多元。”除了养羊,沙子镇三合村村民孙琴刚还种了6亩草地喂羊,余下的草料还能赚五六千元钱。”

除了“晴隆羊”,以“三农”专家服务团队作为科技智囊,为贵州打造出了一批叫得响的特优品牌:“关岭牛”牛气冲天,黔东南“小香羊”走出大山,修文猕猴桃种植规模空前,赫章核桃 “龙头”地位初步显现……

除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外,贵州还发动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搞示范基地,以“公司+合作社+科技人员+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入股的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合理利益联结机制, 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核桃专家”潘学军就是“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牵手农民赚”的典型案例。他利用科技成果培育了蓬勃发展的赫章核桃产业,使赫章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至163万亩,坚果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当地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

科技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一线

从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为农民送技术到省级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带着农户干说明:“科技扶贫”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支撑。

近年来,贵州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从加大“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到“绿色通道”,贵州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截至目前,贵州引进“千人计划专家”8人,“百人领军人才”34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57人,为贵州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泉动力。

“硕士羊倌”刘树军夫妇作别北京扎根贵州山区就是个典型。“直接进入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上的事,一律支持;生活上的事,尽量照顾。”“中外专家交流,今年出国学习,都把我列上名单……”刘树军夫妇初来晴隆,贵州人事部门一路绿灯。

“投之以桃,报来以李。”刘树军完成了优质肉羊品种引种、纯繁、胚胎移植等技术攻关,推进了晴隆100万只肉羊基地县的建设。

此外,贵州还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甲秀之光”访问学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等人才培养计划,为贵州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截至目前,贵州培养服务三农“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遴选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66人,其中基层专业技术业务骨干100人,大数据农村实用人才30万人。

今年,贵州通过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身份、职称、福利方面的人才流动障碍,建立创新人才“蓄水池”,让创新型人才“留得住、能发展”。

人才涌、科技兴、贵州强。贵州正凭借科技人才实现加快“赶”、加速“转”。

(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三农贵州人才
人才云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