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
—— 印江自治县激发创新潜能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文 左禹华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文叶飞
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贵州省森林城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彰显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变化与永续魅力。
数据显示,2016年,印江生产总值90亿元, 年均增长15.5%;财政总收入5.38亿元,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年均增长30.5%;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年均增长21.4%……
“五年砥砺前行,五年知行合一。我们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增强行动自觉,蓄积前行动力,毅然决然走符合印江实际的发展之路,以拼抢争快的主动意识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凝聚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精气神,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谱写了加速发展的全新篇章。”印江县委书记田艳说。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无明显区位优势,无特色矿产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体指标何以实现快速、高位增长?
有人认为,这归功于坚持不懈、接力实施的大争项目、全员招商、金融支持“三措并举”破题。
印江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投资规模的提升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努力扩投资、增融资、招外资、撬民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面对新的形势,印江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来抓,瞄准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政策机遇,认真研判国家政策投资投向,精心编制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明确责任管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五年来,印江累计争取项目到位资金95亿元,完成交通投资65.9亿元、水利投资11.3亿元、电力投资6.4亿元、通信投资6.2亿元。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为了解决发展“差钱”问题,印江坚持“金融支持、支持金融”的理念,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总量。五年来,恢复了工商银行印江支行,引进了贵州银行、贵阳银行印江支行。累计有效融资25.1亿元,发放产业贷款6.7亿元,有力支持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创业。
省级示范小城镇——木黄镇正成为绿色、休闲、时尚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印江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筑好“巢”,主动出击引“凤”来。印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建了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挂帅的招商小分队和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责任人的产业化招商小分队,分区域、有目的地开展重点产业化专业招商,逐步从全员招商向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产业化专业化招商和驻点招商转变。同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等服务机制,成功引进了芯万科、欢乐岛、西南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项目落地和投产。被评为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项目实施十佳县”。
作为不沿海、不沿江、欠开发、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县,印江在发展大潮中不甘落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41.1︰19.2︰39.7调整为30.7︰20.2︰49.1。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印江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一园三区”。小云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凸显。开通全省首个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成功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商扶贫示范县”,农村电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和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目前,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3%。
如今走进印江,城乡面貌越发美丽清新。精致、特色、宜居、宜游,正成为印江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幢幢高楼鳞次栉比,扑面而来的城镇化气息正在以悄然之势迅速向农村蔓延,县城建成区面积实现翻番,达1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4.5%,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首批“省级森林城市”,建成木黄省级示范小城镇,杨柳、天堂、刀坝、紫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方向清晰,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生态茶园、核桃、精品水果面积分别达37万亩、19.2万亩、10万亩,食用菌规模达8000万棒,烤烟、生态畜牧等产业稳步发展。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9家,扶持微型企业919家,有机产品生产企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均列全市第一,“梵净山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梵净蘑菇”成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梵净山环线及联线公路建成通车,大圣墩景区获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试点,亚盘林、凤仪等景点建设有序推进。
木黄镇金厂村因丰富的金矿而得名,10多年前,因肆意开矿淘金,致使山体遭受破坏,水体污染严重。
自从矿山关闭后,村庄变美了,水也变清了。现在用这里的水制作出来的金豆腐细嫩味美,远近闻名,省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青山绿水,发展农家乐,走上旅游路,吃上生态饭。
印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基础、安居、增收、卫生、教育、就业、社保、环境、文化和维稳“十大民生”工程,让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大大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
五年来,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累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3.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4个百分点,完成13个乡镇和整县“减贫摘帽”。累计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9亿元,发放各类助学补助和助学贷款5.4亿元、兑现教育教学质量奖1500多万元。
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下大力气补齐设施、人才、机制“三个短板”,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累计补偿资金7.5亿元,患者县内就诊率提高到86%,成功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
大力实施“雁归工程”,成功创建“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6万套、棚户区改造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7万户,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5万人,累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8亿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城市周边森林屏障建设、印江河流域生态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累计完成营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4%,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启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改革工作、司法体制改革,信访代理、村支两委+乡贤参事会等经验模式在全市复制、推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崛起。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县情实际,智慧工作,对历史负责、给未来留白,务实推进特色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有力提升发展质量。”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浩然说。
(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