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三大战略”助推跨越发展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许 勇 江婷婷 方亚丽
好风凭借力,乘势启征程。五年来,黔东南州坚持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三大战略。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挂末位置跃升到中游水平,生产总值达939亿元,超额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全州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三个高于”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
工业不兴、经济不强,这是黔东南州曾经难以言喻的“隐痛”。
砥砺前行、扬优成势,黔东南州把奋斗的足迹深深镌刻在时光年轮上,书写出一幅壮丽的工业振兴画卷。
机器轰鸣,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感慨万千,荒坡野岭崛起一座座工业园区;梧桐树茂,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惊叹连连,新兴产业从无到有……
突出实施“工业强州”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着力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现“新树长强枝”。
几组数据彰显了黔东南发展大工业的决心。
——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前所未有。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是五年前的2.6倍。工业行业大类从23个增加到29个,工业产品种类从44个增加到98个。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完成83.25亿元,同比增长35.65%。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效显著。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231.27万吨,关停69户企业。
……
五年来,黔东南州按照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园区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按照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园区为载体,围绕大健康医药、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和产业优势效应最大化。
以凯麻同城为中心,依托凯里经济开发区与炉碧工业园区,融合丹寨金钟、台江、黄平等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民族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黔东一体化为核心,依托岑巩、镇远等园区,重点发展矿产开发和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
以洛贯、黎平及锦屏等园区为载体,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强化从江洛贯、榕江和锦屏等园区联动,重点发展新医药大健康、皮革加工等产业。
奋进带来了工业大变样。到2016年,全州已建工业园区16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以上,高载能产业占比从58.9%下降到46.9%,轻工业占比从7.7%提升到23.5%。
清明假期,剑河县昂英村,刚送走几位贵阳游客,鑫盛农家旅馆的女主人陆燕脚步轻盈地走到厨房准备客人预订饭菜。“凯里高铁通了,来玩的人更多了。每年收入有近20万元,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陆燕笑呵呵地说。
3900多处自然村寨、2900多条河流、森林覆盖率65%……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借力逐步完善的交通立体格局,黔东南州大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
五年来,黔东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占全省六分之一,改造国省干线848公里、县乡公路70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2.44万公里。
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陆续通车,黔东南州境内高铁通车里程接近全省一半,迈入了高铁时代。
随着交通网的密集布局,旅游产业借势起飞。
——围绕贵广高铁,打造了“千年侗寨——肇兴”“枪手部落——岜沙”等精品景区,与广西、广东开展旅游推介,建立旅游联盟,初步形成线路同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等机制。
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借力逐步完善的交通立体格局,黔东南州大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图为施秉县甘溪乡何家坝黑珍珠葡萄种植基地。(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围绕沪昆高铁,打造了凯里苗侗风情园、丹寨石桥、旧州古城等新景区,形成旅游“新干线”,联动开发环雷公山、环清水江旅游经济带,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
——借助黄平机场的开通和黎平机场航线的加密,全力打造黄平(机场)—施秉—镇远—剑河—雷山—凯里、黎平(机场)—从江—榕江—丹寨—凯里等入港黔东南旅游精品线路。
黔东南被列入全国30个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全州旅游人次和综合收入分别累计达到2.04亿人次和1709亿元。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每年接待众多海内外游人,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本真。
2016年1月,贵州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黔东南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2016年4月,法国知名电视纪录片栏目《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展示了黔东南州榕江县开阳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吸引了法国523万观众。
……
黔东南之美,正被世界认知。
“想不到我六十多岁了,还能在县城住上新楼房,真是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呀!”去年10月,黔东南州岑巩县492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纷纷抽签选定了自己的新房。65岁的安德平老人,来自羊桥土家族乡龙统村,逢人就高兴地说:“明年把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叫回来,到工业园区来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业挣钱,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踏实多了。”
安德平老人一家的变化,是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和城镇化带给老百姓真正实惠的一个缩影。
城镇化建设,作为黔东南三大战略之一,力度空前。
按照“山水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思路,黔东南州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县城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成功打造了以苗侗文化为代表的精品小城雷山、剑河,徽派古城镇远,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西江、肇兴等,实现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迅速推动民族特色城镇的核心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这些分布在黔东南山水之间的小城镇不仅有着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而且因为交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提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不再是以前单一的乡镇功能。
贵广、沪昆高铁穿梭于群山峻岭,连接着一个个小城镇。全州16个县市实现通高速,出行更方便。
从城市到乡村,接通了自来水,城乡供水普及率提升到88.8%。
五年来,黔东南州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29平方公里增加到2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9.7%提升至42.5%。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4.6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6.7万户,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从13.6%和50.74%提高到71.43%和80%。
五年来,黔东南州减少贫困人口100.68万人,10个县和117个贫困乡镇按省标摘帽、72个贫困村按国标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17.13%。
“城市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哩!”黔东南的百姓如此感叹。
(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