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妈妈让我小时沉浸在彩色的天空里

2017-06-15 13:29董岩
北广人物 2017年21期
关键词:牡丹姐姐妈妈

董浩:妈妈让我小时沉浸在彩色的天空里

她总是不睡觉,静静的在那里织毛衣,只为让我每天早上准时吃上两个鸡蛋和两个油饼,喝上一碗豆浆。

2016 年 1 月 7 日,董浩低调发文《别了,话筒》,宣布退休。时间匆匆流逝,陪伴了几代人的“董浩叔叔”,如今也 61 岁了。但童心未泯的他说:“我已洗尽铅华,家庭幸福,做过名人,收获过鲜花和掌声,也为播音主持事业献出一己之力。这个年龄退休,是遵循退休政策,把机会让给优秀的年轻人。”退休后的董浩叔叔并没有就此闲下来,他以画交友,这一年多来有了自己的画室,出国写生,参加各种活动,忙得不亦乐乎。“人的一生很短暂,从今往后,我会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来过!”这是董浩一直以来坚持的人生理念,也是父母传给他和几个姐姐的家训。

要论家世来历,董浩来头不小。1956 年董浩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区,董浩的父亲董静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是京城著名书画家。其实董浩是名门之后:“我祖上是历任江西总督、湖广总督和兵部尚书的董卫国,官至一品,康熙年间在唐山安了家。父亲董静山在解放前不仅在生意场上风生水起,而且喜做善事,比如抗战八年,举家南迁到云南,云南昆明的第一个机场就是他修的。父亲喜交朋友,小时候常听妈妈念叨,原来家里的房子像《家》《春》《秋》里描述的一样:几进大院、亭台楼阁,而且总是很热闹,家里三天一小请,五天一大请,院里总有人吹拉弹唱,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骚客,如梅兰芳等都是家里的座上宾。父亲三四岁时开始作画,所以他身份较特殊,除经商外也画画,著名书画家陈半丁先生等都是他的好朋友,父亲好收藏,尤喜收藏书画,那时荣宝斋一有好藏品都会给父亲送过去。”

在董浩 4 岁时,父亲因病突然去世,家里失去了生活支柱,他们家也从大房子搬到小房子,又从小房子搬到小南房。在董浩记忆中妈妈总跟他讲“人生是变化莫测的”:“47 岁的妈妈,出身大宅门不得不挺身而出靠做手工活养家,记得我写过一篇散文《妈妈不睡》,印象中她总是不睡觉,静静的在那里织毛衣,只为让我每天早上准时吃上两个鸡蛋和两个油饼,喝上一碗豆浆。她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幼小的董浩开始饱尝岁月的艰辛,但他还是胸怀大志,很懂事并且要强。

母亲 43 岁时生了董浩,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大姐像妈妈的年龄,最小的姐姐也比我大 8 岁,这样的环境下的男孩子有可能是两种性格,一种是娘娘腔,一种是比一般的男人还男人,要保护妈妈和姐姐,我是属于后者。”董浩称小学一到四年级他是 5 分加绵羊式的学生,不仅学习好还听话,他是全校中唯一一个穿着补丁裤子上学的孩子,每周六妈妈给他一分钱,买一包煮黑、一包煮蓝,回家后把在学校里穿的衣服染上颜色,使它看起来新一些。可是到了周四裤子还是会掉色,这会让董浩觉得很纠结。在很多出身名门的同学中,董浩觉得能够让他获得自尊的唯一方法就是拼命学习,为了妈妈难得的笑容。董浩同学的家庭背景一半高知一半高干,在这样的环境里,董浩是唯一获得所有科目 100 分的学生。

妈妈美术功底也很不错,妈妈从小就教董浩练毛笔字,整个童年,董浩就沉浸于色彩的天空里,当时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跟父亲一样的书法家。也许是天赋,或者是父母的影响,董浩的美术才能渐渐显露出来。20 世纪 60年代初,董浩 6 岁的时候,在《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第一幅作品,这幅画是他的不经意之作。有一次董浩到姑姑家串门,看到姑姑家印有牡丹的床单非常漂亮,就想把鲜艳的牡丹给临摹下来。就在姑姑给他做饭的时间里,他就一笔一画地把一个漂亮的牡丹图案描摹了出来。表姐是一位老师,一看觉得这孩子很有艺术感觉,就把他的这幅习作寄到了《小朋友》杂志社,没想到发表了出来。对董浩来说能在杂志上发表作品是他莫大的幸福,他一连兴奋了好几天。有了第一次发表的经历,董浩逐渐对自己的绘画水平越来越自信。

□本刊记者董岩

猜你喜欢
牡丹姐姐妈妈
Cлово месяца
“三不够”牡丹节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
认识“黑”字
不会看钟的妈妈
十声姐姐等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