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2017-06-14 01:52胡赟
报刊荟萃(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论语翻译

胡赟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翻译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的英译本较多,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从读者的审美角度来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为扩大《论语》的阅读群体,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努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论语》翻译

一、前言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的书籍,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凝练,它主要记载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对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问题的看法,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政治思想即“仁”、“礼”、“中庸”。北宋时期的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语句,《论语》的核心思想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其译本也有几十种,其翻译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二、接受美学理论介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HansRobert Janss教授和Wolfgang Iser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应当将把读者放在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像以往的翻译研究注重原文本身和译者,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接受美学的诞生。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它是指在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之前形成的各种理想、经验、趣味、素养综合在一起对文学作品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是在开始活动前就已具备的特定期待视野。这种特性会使得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对于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会依靠想象去填补作品中的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激发和召唤读者加以理解和思考,在此过程中加深审美体验,去进行作品的再创作,这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将翻译过程变成了“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之间的多方动态互动过程,强调读者在作品的存在和意义构成中的作用。文学的具体接受就是在召唤结构和读者的积极参与共同作用中,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文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比较

比如《论语》中有一句:“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雅各的译本翻译为:The Master said,“l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0f a neighborhood.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0 not fix 0n one wheresuch prevail,how can he be wise?”而辜鸿铭的译本翻译为:Confucius remarked,“It is the moral life of a neighborhood which constitutes its excellence.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man.who.in choosing his residence,does not select a place with a moralsurrounding.”在这里“里”就是住处,这里作动词用。“知”就是“智”的意思,“焉”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否定的含義,表示“怎么”。按照现在的白话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就理解而言,这两个翻译都是准确清晰的,没有新的审美障碍,里雅格用采取了直译的方式,运用相同的句子模式,尽可能地表达了忠实,辜鸿铭的措辞比较灵活,他的翻译转换方式也是惯用的,从译本的角度来讲两个版本都可以接受。里雅格采取字面翻译,但是形式和内容并不生硬;而辜鸿铭的版本虽然对原文的形式进行了转换,但仍然忠于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更符合读者的美学标准和阅读习惯,给予读者一种熟悉的感觉,他在处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来讲相对更好,更符合接受美学的视角。

再如,《论语》有这样一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许渊冲的翻译译文为:“Do not look at anything nor listen to anything nor speak nf anything nor do anything against the rules nf propriety.”而韦利的翻译译文为:“To look at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to listen to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to speak of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never to stir hand or foot in defiance of ritual.”原文中从四个方面表达了“礼”的重要性,是观看、倾听、说话、行为的原则,在儒家思想中“礼”是道德和行为原则,用于限制人们的行为。原文传达的是处理人与世界的基本原则,也可以感觉出强烈的节奏感与语句的力量。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读者亦是期待排比、并列的句式翻译。在许渊冲的译本中,他采用的结构为“do not…nor…nor…nor…”,使句子读起来也有节奏感与流利感。而韦利的译本中,他采取的结构为“to look at…in defiance of ritual.to listen to…in defiance of ritual. never to…in defiance of ritual”。中文句子是由四个四字格短语组成,在经典中经常可以遇到。许渊冲的翻译是简洁与类似的节奏,韦利的翻译则是一律用的“ndefiance of ritual”整齐的形式,显示出他对于这段并列句的理解。因为他考虑目标读者是西方人更喜欢完整的句子,关注形式,如果坚持将句子翻译成四字格的形式,那么目标读者可能很难阅读。许渊冲的译文更接近原句,因为他翻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还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这样可能吸引的是那些想更好了解中国的读者。

四、结语

《论语》的译本各有优点与缺陷,但均是国内外通行的版本。本文试着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从读者的审美角度来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为扩大《论语》的阅读群体,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而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论语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