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135-01
【缘由】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教师,我想首先应该是个扎根课堂的实干家。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凭借一枝粉笔、一块黑板,将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有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就把目光锁定在了随堂课,因为随堂课是最真实的课,它是不经粉饰、原汁原味的课,透过它能看到教师课前准备的力度、能折射出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就有了我此次的调查报告。
【过程纪实】为了让此次的调研更加真实可信,听课前我没有事先告之,在老师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我走进了他们的真实课堂。期间有两个现象深深地吸引了我,更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这是一堂数学的练习课,老师颇为认真、制作了课件,课上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逐题与学生分析、讲解。但奇怪的是:一节课下来,学生说得比较多,写得却几乎没有。正在我犯愁的时候,我瞄了一眼学生的数学书,只见书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答案,似乎这是学生回家预先做好的,想必这堂课老师就是跟学生校对一下答案?我心中不免有了这样的疑惑。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任凭我们的老师如何使劲浑身解数吸引学生的注意,班上仅有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堂提问;而小部分同学已完全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开起了小差,甚至与同桌说起了悄悄话;更多的同学则是既不举手发言也不小声说话,完全处于静坐状态,俨然成了一个旁观者。
我的思考:学生有备而来好不好?面对学生的有备而来,我们该怎么办?
现象二:这是一堂中年级的数学课,印象中的这位老师是个不错的老师,教低年级的经验较为丰富。课始,老师用充满激情的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很顺利地开始了新课的教学。我心里也在想:这老师课堂的调控能力真是不错!可接下来的教学却让我心中不免生出疑问:明明可以顺理成章突破的教学难点,教师却戛然而止;明明可以讲透的教学重点,教师却蜻蜓点水;明明可以将主动权归还学生的,教师却不敢松手,紧紧握在自己手里……整堂课,低年级味十足,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教师牵引的课堂,没有看到学生主动参与的场景。
我的思考:教师一成不变行不行?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该怎么教?
【结果描述】课后,我与相关的几位老师进行了一次座谈,这是一次气氛相对较为宽松的座谈,对于我的思考,老师们也相当坦诚,真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现象一中的老师首先坦言:“这节练习课,是我最近改变教学方式的一个尝试。以往我都是不让学生预习的,考虑到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为有效的教学成果,我尝试了让学生先预习再教学的方式。”我问:“那你觉得这样的改变有效果吗?”她欣然地点头:“对于自觉、认真的学生来说是有效果的。” “那么对于其他孩子呢?”面对我的疑问,她有些茫然,似乎那些更需关注的问题学生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现象二中的老师也批判性地直言:“对于自己上的这节课感觉很失败。首先没能吃准年段的特点,在教材的把握上也有失偏颇,感觉只是在表面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但并没有在实质上吸引学生,牵引着学生走了许多的歪路。整节课我感觉很累,几乎从头说到尾,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老师们一番表白之后便开始商讨对策,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针对现象一,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有备而来固然好,但是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学生的有备而来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新的收获。诸如老师尝试的数学预习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但老师要与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要讲究方法,不要让学生每道题都做,要让学生学会甄别,同类型的题目只需选作一道就可,这样既避免了面面俱到、上课时注意力分散的诸多弊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对成绩好的学生更有挑战性。
针对现象二,老师们认为: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不能一成不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具体的学情,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随堂课。
座谈就此结束,結果也算令人满意,老师们都意识到了随堂课的重要性。但这仅仅是观点的改变,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有没有真正的落实随堂课的质量。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理性分析】随堂课是课堂教学的家常课,它虽不像公开课那样经历了反复地打磨,可以说它并不完整、也不完美、甚至有问题、有争议,但也并不是“随意课”。随堂课,它更能看出一位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透过随堂课,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教学基本功等。可以说“随堂课”是教师成长的“训练营”。
从上面两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教材的技术分析欠深入,包括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识破教学的重难点、明了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熟知教材所属的学段特点等方面,老师们钻研的程度不够,教师课堂上的调控出现明显纰漏,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的技术分析不明,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等。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些什么?我们就是要努力了解学生,唤醒每个学生原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造”活动,从而构建对数学新知的认识和理解。
随堂课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只有把随堂课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演练场,演练之后还要有进一步地反思与改进,才能让这个演练场独放异彩,而这也是教师“技”的专业成长之路。
【整改建议】为此,我提出三方面的整改意见:
一、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摆正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但也不能一反常态,全方位放权,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那样最终会导致课堂混乱,学生收获少,不能提高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真正地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二、精心设计预案,提高课堂实效。一节好课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主要体现在二备: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备教材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课前要研读教材,仔细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读懂教材前后贯穿的知识体系,正确把握教材。备学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课后有效反思,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课后反思,可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趋完善、日渐成熟。课后反思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师生沟通更加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其次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再次是教学亮点的总结,把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以后的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我想要上好随堂课教师“技”的专业发展必不可缺。这需要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需要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有效地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这样才有可能让“随堂课”像“家常菜”那样有滋有味,而我们的教师也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技”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