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西一次梅汛期暴雨的环流特征与诊断分析

2017-06-14 17:50余兆建陈健胡成张小泉
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诊断分析

余兆建 陈健 胡成 张小泉

[摘 要]分析了浙中西地区2012年梅汛期6月22日-6月24日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和主要影响系统的演变, 特别是副热带高压加强稳定与西风带低槽的二次发展形成对峙的特征,使暴雨出现在狭窄的区域内原因, 并利用NC资料对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 提出一些暴雨预报的着眼点和物理量分布特征。

[关键词]汛期暴雨;环流特征;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075-01

1 暴雨过程概况

2012年06月22日08时—2012年06月24日20时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也是2012年梅汛期的第二次暴雨过程。雨带主要集中在浙江中西部地区。200毫米以上有60站,300毫米以上有13站,其中新蓬(丽水)出现降水最大值,为381.1毫米;柘岱口(丽水)368.1毫米,锦溪(丽水)345.5毫米,龙洋(丽水)341.1毫米,城北(丽水)332.3毫米。全省平均雨量72毫米,其中丽水153.9毫米、衢州108.3毫米、金华83.2毫米、台州72.2毫米、杭州66.3毫米。主要流域面雨量大溪173.7毫米、衢江下游147.3毫米、衢江上游117.6毫米、永安溪111.4毫米、小溪及瓯江青田段95.8毫米。

2 暴雨过程环流形势特征

这次暴雨过程前后的整个环流形势经历了一个调整过程,而暴雨过程就出现在这二次调整中的相对稳定期。整个形势演变经历了调整—相对稳定—再调整的过程。本次过程环流大背景为梅雨期常见的双阻型,梅汛期持续性的降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阻塞高压形成后一般能稳定4-6天,最长可到8-10天[1]。第一次调整(6月22日前)是由于1205号台风泰利06月18日20时位于北纬19.1度、东经113.1度在香港西南偏南大约376公里的南海海面上,并且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于21日移至东海并减弱为热带低压。这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刚好处于减弱东撤后期,而西风带低压槽较弱,一直维持在华中到华南一带,乌拉尔山附近有阻高发展。一般来讲要维持梅汛期长时间的降水乌拉尔山或鄂霍次克海地区总有阻塞高压出现[1]。这样在热带低压到达东海后,西太平洋副高与其西部的正变高迭加而加强,而热带低压的沿海北上又导致冷平流加强西风槽发展,到22日就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冷槽同时加强并形成相峙的情形,这一对峙与第一段强降水过程相对应。

22日08时500hPa副高脊线位于22°N附近,西脊点在122°E附近(图1a)。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8-24°N、西脊点在115-130°E时最有利浙江降水的发生和维持[1]。第二次调整出现在强降水结束时(6月25日08时),西风槽减弱,副热带高压再次减弱东撤(圖1b)。

2.1 横槽南摆和原低槽迭加并发展

22日08时,在巴尔喀什湖底部有高压形成并东移,促使其东侧的横槽南摆,在我国中部地区刚好赶上原来低槽,两低槽在23日夜合二为一得到了进一步加深,造成了23日后期到24日夜间的降水加强。这种后面槽南摆,同移速较慢的低槽合并,是低槽发展的一种典型形势特征[2]。

2.2 狭窄区域内暴雨持续的原因分析

2.2.1 稳定的西太平洋副高对冷槽东移起到阻滞作用

在南支环流中,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同样可以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阻塞系统,它的稳定决定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基本流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当低槽发展东移,逐渐靠近副高西侧10个经度距离时(副热带高压西点以588位势什米为准点),都明显地减速,甚至发生了停滞,形成了槽后的冷高压发展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发生对峙局面,使暴雨出现在狭窄的区域内。

2.2.2 横槽转竖,及时补充低槽

在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同时,西风带在22日白天东移和23日夜里的补充,造成冷暖气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维持一个交汇带,使低槽形成强辐合带在浙江中西部地区,形成两段连续的强降水,最后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发生。

2.3 从850-700hPa的风场分布演变看

22日08时,广东、福建一线原先ssw气流维持并且风速有所加大(图2a、b),22-24日850-700hPa上闽、粤沿海持续出现一支强西南气流,风速普遍大于12ms-1,并一直伸展到赣、浙交界处,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保障,正是这支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大量的水汽。暴雨环境场存在三支基本气流即以低空偏南风为代表的低层暖湿气流,位于湿气流之上、以中层偏西风急流为代表的相对干的暖气流,以及梅雨锋和切变线以北的干冷气流,这三支气流的适当配置形成利于暴雨发生发展的条件[3]。从22日08时开始700hPa和850hPa上江西、湖南、贵州一线有一低涡切变延伸至浙赣交界处,到22日20时低涡切边已经移至浙中西部地区,切边南侧的西南急流区也延伸至浙中西部地区,浙江中西部刚好处于急流区的底前部对降雨的产生比较有利。低层的切变与西南暖湿急流在22日-24日期间维持稳定、少动给浙中西部地区连续的降雨提供了不稳定扰动和水汽条件。从22日20时开始,浙江中西部地区附近成为高湿中心,而且一直维持到24日20时(图略)。

3 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3.1 底层辐合场分析

从700hPa的各时次水汽通量散度场分析,22日08时-20时浙中西部地区已经是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但是22日08时止,浙中西部地区还无明显降水,24日08时-24日20时,700hPa已经无明显辐合现象,说明700hPa存在辐合场的提前。从850hPa的各时次水汽通量散度场分析,在22日08时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辐合,浙江中西部地区辐合最强时段在22日20时-23日08时,24日08时-24日20时。说明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辐合层是在常规的850hPa层附近。

3.2 高层辐散场分析

分析200hPa的各时次散度场可以发现,22日08时我国华东地区有一个强辐散区,22日20时加强东移到长江入海口一带。浙江地区的高空200hPa的强辐散一直从22日保持到24日。这与浙中西部地区22日到24日出现的这次暴雨过程总体还是相对应的,说明在有低层辐合抬升产生降水的情况下,高层强辐散区的叠加会加强对流的产生,引发降水加剧。

4、小结

综合上述,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梅雨期中由二个低槽连续发展加强,遇相对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后阻滞少动时发生的,因此,这类暴雨预报应着眼于:

4.1 注意大的环流背景,注意阻塞高压的位置,注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对稳定及相对稳定的位置。副高位置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很大。

4.2 注意高空槽和低层急流区的强度演变和移动变化。这次暴雨过程就是在两次低槽加强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它在东移过程中遇副热带高压阻塞后停滞少动,并且在低空急流配合下带来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降水落区还应着眼于低空急流所处位置。

4.3 注意高低层环流的物理量配置。这次梅汛期暴雨过程是在有低层辐合抬升产生降水的情况下,高层强辐散区的叠加会加强对流的产生,引发降水加剧。

参考文献

[1] 俞燎霓胡波曹美兰黄新晴浙江梅雨气候特征及其梅汛期暴雨的形势分析[J].科技通报,2010,26(5):782-794.

[2] 俞民祥楼茂园董向红一次梅汛期暴雨的环流特征与诊断分析[J].浙江气象,2001,24(1):10-13.

[3] 李毓芳徐燕峰李林卢家麟浙江梅雨暴雨的三支气流[J].浙江气象科技,1991,12(1):1-6.

猜你喜欢
诊断分析
清镇市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
汽车电子助力转向EPS系统检测与诊断分析
液压传动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一次罕见春末暴雪的成因及湿位涡诊断分析
汽油发动机无法启动故障的诊断分析
发动机自动熄火故障的诊断分析
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管理
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血管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分析
乳腺MRI与乳腺X线诊断导管原位癌的临床效果